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湖夜雨品水浒-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辉渫噶耍闪颂┨鼓峥撕旁诒V械那榫啊5鹪赖谋硐忠彩翟诿挥幸坏惆耸蚪掏返难印V馨好吮冉虾茫揖谢鼓苌背鋈ィ顾阌辛较伦印!�
后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更菜啦,宋江打大辽时,来了一个叫王文斌的,据说是个新参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结果这人好像会吹牛的赵括一般,自吹自擂地要破辽国阵法,出战不多回合,就被辽国大将曲利出清一刀连头带肩砍下马来。而后来,朱仝居然就能生擒曲利出清,看来这王文斌实在菜得可以。 
说来这一点也不稀奇,高俅掌权,奸臣当道,自是小人得志,贤明受斥,北宋之亡,实属必然。
水浒的瑕疵
《水浒》虽为四大名著之一,但平心而论,也是有一些缺陷的。比如有些人物太过简略,有的事情交代不细,也不尽合理。 
比如像卢俊义被赚上梁山一节,显得十分生硬和牵强,有好多事情都是巧得让人难以置信,首先吴用拿算卦的结果来迷惑卢俊义,如果卢俊义不信这一套,又怎么办?再者梁山将卢俊义留住住了一段时间后,李固回去就告了卢俊义谋反,虽然吴用特意在李固下山时教唆了一番,说什么“休想你家主人回去”之类的话。但如果李固和燕青一样,是个忠心于主人的人,或者跟随卢俊义来的不是李固而是燕青,那全部计划不全就泡汤了?吴用又如何知道李固早就和卢俊义的娘子有私这些事?再倘若卢俊义和官府的交情非同一般,像西门庆一案那样有凭有据,有酥黑的骨殖作证的案子官方都不允立案,何况卢俊义去梁山“考察”了一番这等捕风捉影的事情?吴用的计策看来十分笨拙,可偏偏就“事事如意”,这就有点不大合情理了。 
当然,《水浒》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前面比较精彩,可到了后面就逊色了许多。我常怀疑《水浒》一书,并非出自一人所作。打大辽,征田虎、王庆这几回是别人所写,这个大家是公认的。但我觉得水浒中其他章节也未必是一人所写。从文字风格和艺术来看,我觉得《水浒》前面写鲁智深3-7回,林冲的7-12回,武松的23-32回等最为精彩。而后面写到宋江也上了梁山后,文字和故事就乏味了许多。窃以为像杨雄石秀的故事,潘巧云等人物刻画的远不如潘金莲等精彩。这两个故事有相似性,但总觉得潘巧云的故事和前面潘金莲的故事并非一人所写。文字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像潘巧云的奸夫裴如海,书中反复称他为“海阇黎”(阇黎就是高僧的意思),但前文中写五台山和大相国寺时,和尚也写了不少,但从未用过如此称谓。另外从文字的感觉上也大有不同。所以觉得《水浒传》中的文字的确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到了七十一回大聚义后,除了黑旋风乔坐衙,燕青打擂、大闹东京等少数故事比较出采外,其他像三败高俅、两赢童贯、破大辽、征田虎王庆、讨方腊等故事情节就比较平淡了,文字上也显得十分粗糙。金圣叹将水浒“腰斩”,只留前七十一回,虽然目的为何众说纷纭,但从艺术角度看,金圣叹的眼光倒也不错。 
说起来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有这个遗憾。虎头蛇尾是这些名著的通病。有人曾说,“《三国演义》三分之后是垃圾,《西游记》闹完天宫之后是垃圾,《水浒》忠义堂受完石碣后是垃圾,当然《红楼梦》后面高鄂所续的更是理所当然众望所归的垃圾。”这话虽然比较偏激,但确实也是有些道理。像《三国演义》看到曹操、刘备、关张等这些老一辈政治家们呜呼了以后,剩下廖化之类的小人物耍来耍去,确实没有什么意思,《西游记》中后来妖怪的面目多有重复之处,尤其是最后一回,弄来个什么寇员外罗里罗嗦地聒噪。也没有经历什么高潮就到了西天了,读来感觉不好。还不如人家《封神演义》上,有个什么万仙阵这样的大阵势,有点轰轰烈烈的热闹劲儿。我觉得《西游记》最后该安排群妖联手,布个非常牛的阵法,各路妖邪一同对付孙悟空等,打个天花乱坠才好玩呀。《水浒》当然后面的情节也不大好看,受了招安后,看起来心情不爽,这作者的文字也写的有气无力。不过我觉得《水浒》后面的情节如果去掉打大辽,征田虎、王庆这几回,直接就是讨方腊,应该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这样《水浒》一书的悲剧性色彩更为浓郁,思想意义远比只看到七十一回聚义为止要深刻的多。 
当然,《水浒》一书瑕不掩玉,她的光彩和魅力是大家公认的。


《水浒》的光彩
《水浒》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自有不可磨灭的光彩。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欢,历朝虽然禁此书,但还是禁不住的,《荡寇志》等污蔑之文也显得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先说一下《水浒》的艺术特色,《水浒》中的语言来自于民间。读起来十分亲切,易于接受。这在古代小说是比较早的,比之三国的准文言应该说前进了一大步。有时我想《聊斋志异》如果蒲松龄写成白话文,恐怕阅读率要高得多,而现是比较艰深的古文形式,所以好多人(据说现在的人古文水平比以前更差了,论坛上有个网友抱怨,这古文太难读了,还不如让我看英文)只看译文或改编的故事,失色不少。旧小说中,《水浒》当属最早应用白话文的小说,可以说是开后世风气的先驱。 
《水浒》中的语言简洁明快,但人物形象却丰满生动,个个性格鲜明。像金圣叹所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刻画人物的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水浒》语言好似传统国画中的白描技法,虽然比之西洋画的细腻处有所不及。但神采犹有过之。给人更多的想像空间。《水浒》中的语言也是这样,叙述简略,但神韵全出,不像外国文学和现代一味摹仿外国的文学的文字那样唠唠叼叼地写景写情。《水浒》语言比较独特,有鲜明的个性。现在如果一说“这厮”、“恼将起来”等这样的词句,人们往往立刻会反映到《水浒》上去。其实直到现代如金庸先生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水浒》语言的痕迹。且看《倚天屠龙记》中的这两句:“张翠山霍地站起,满脸怒色,喝道:‘便是这厮!’……张翠山左手一挥一掠,使出新学的那套武功,却是‘天’字诀的一撇。史镖头棍棒脱手,倒撞下马。祝镖头待要退缩,却哪里来得及?”这语言是不是和《水浒》中极为相似? 
可惜如今好多新派作家们不是沾满泥巴的山药蛋派就是后殖民地风花雪月的小资派,诗词小说等多摹仿西方文学,有的甚至不是译文胜似译文,洋味十足。当然外国的风格手法可以借鉴,但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还是很有生命力的,盲目学洋味,而摒弃传统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很愚蠢的。像金庸小说对古文化的继承就比较好,我认为这也是金庸小说流行的原因之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水浒》的艺术性,不再多述。各派名家及各大学中科班出身的前辈再已研究的极为详尽,在此不再赘述。这里再就我个人的看法说一下《水浒》的思想价值。如今,好多人尤其是美眉是不怎么喜欢看《水浒》的,觉得《水浒》中的人都太粗鲁,比较野。和现代文明社会有点格格不入。但我觉得《水浒》的价值至少有这两个:首先《水浒》第一次正面描写了造反精神,第一次把反抗官府的人物作为英雄好汉来描写,数百年来不知鼓舞了多少豪杰。毛老人家说《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是反面教材,其实是嫌《水浒》造反不彻底,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其实毛老人家应该是很喜欢《水浒》的。如果说投降反动,《荡寇志》更反动,毛老人家为什么不批?这恐怕有点类似《笑傲江湖》的任我行对待余沧海一样,余再练几十年也未必让任我行不佩服一下,意思是不值一提。让任我行不佩服也要上档次的。有的弟弟妹妹们可能说,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俱往矣,现在让看《水浒》,难道也学造反不成? 
我觉得《水浒》的第二个可贵之处就是嫉恶如仇的侠义精神。一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无畏精神,一种轻生死重大义的英雄本色。而现在我们越来越缺少这种精神,现在的人越来越精明了,越来越唯利是图了。舍生取义等行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犯傻”。所以就会有歹徒当街凌辱女性而众人围观的现象,就会有女孩子为了商家许诺的一件羽绒服而当众脱衣等无赖无耻的行径。好多人为了一已之私,就欺下瞒上,抹杀良心,见义不敢为,明哲保身,甚至不惜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什么厚黑学、老狐狸经之类的奸滑哲学盛行,人们以奸滑为荣,忠直为耻,正气衰微,邪气日长。 
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社会是可悲的,这样的人们之间存在的是欺诈和不信任,成为一盘散沙,一个中国人是龙,十个中国人是虫。面对恶势力或者外敌像绵羊一样的顺从。民族的脊梁软了,那怒喝“流血五步,伏尸二人,天下缟素”的壮土安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侠踪难觅,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悲哀。 
宋朝时积贫积弱(其实积弱是实,宋时其实不贫),但若有上一半人能像梁山好汉一般如狼似虎,又何愁辽国来侵,金国犯境?中华男儿多几个如梁山好汉者,又怎么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几个鬼子就统治几万多中国老百姓?国人常以南京大屠杀来控诉日寇暴行,诚然日军残暴如兽,但据说南京守将唐生智手下有十几万之众,而日军两个师团不足五万。唐却弃城狂逃,军民也乱作一团,据说数千百姓被几十个日军押到江边屠杀,却无人反抗。国人怯弱如此,可怜亦可叹。反观人家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等为什么坚守好几年,逐街逐巷地争夺厮杀,愣是拚得有天下无敌之称的德军成了强弩之末。人家英国空军为什么能咬紧牙关顶住,使纳粹德军不能越过窄窄的多佛尔海峡一步?强者总会赢得更多的尊敬,而甘为羔羊的弱者,靠别人的可怜生活的,总不免令人鄙视。虽然我国古时极富舍生取义的传统,但到了近代,却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勇士”,这也许正是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之一罢。 
所以我非常喜欢《水浒》中的这种精神,希望大家也多读读《水浒》这部书,读了《水浒》,胸中豪气顿生,侠义之心日盛,行侠不一定舞刀弄棒,有时候一种精神,几句言语,用来匡扶正义也是行侠。如果终日怕歹徒、怕老板、怕不能升职、怕不能加薪,怕这怕那而畏首畏尾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又哪里有半点堂堂中华儿女的样子?“该出手时就出手”,正所谓“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坚持正义,无畏无惧,活得有骨气,有气节,这才叫不枉活了一世,活得精彩。
水浒诸将征方腊败因考
水浒众英雄打方腊时,死伤甚众。想当年众好汉三败高俅,大闹东京,杀得官军捕盗魂飞胆丧。而打方腊时,却步步荆棘,一寸山河一寸血。最后虽然“惨胜”,但十损七八,元气尽丧,虽胜犹败。除了方腊手下诸将也悍勇外,肯定也有不少其他原因。 
请看现代军事研究者,曾将战场的战果和伤亡情况做详细的数据分析,比如像二战时战列舰什么的,被飞机击沉有多少,鱼雷炸毁有多少,都有详细的数据分析,不是说吗一门科学只有有效地应用了数学,才算是科学。在下不才,仔细找出水浒众英雄打方腊时的死因,做了以下统计: 
一、交战身死:计有彭玘、周通、董平、张清、雷横、石勇、邓飞、索超、鲍旭、王英、扈三娘、马麟、燕顺、秦明,郝思文、阮小五、宣赞、吕方(18人,约占总死亡数的26%)。 
二、中箭和飞刀及飞石器械、火炮身死:韩滔、曹正、王定六、徐宁、欧鹏、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张顺、孙二娘、郁保四、郑天寿、郭盛、刘唐、孟康(18人,约占26%)。 
三、乱军中马踏身死:宋万、焦挺、陶宗旺、李立、汤隆、蔡福、杜迁、邹渊、张青、李云(10人,约占总死亡数的14%)。 
四、患病:杨志、张横、杨雄、穆弘、孔明、朱贵、朱富、杨林、白胜、时迁、林冲、丁得孙(毒蛇咬死)(11人,约占总死亡数的16%)。 
五、落水:施恩、孔亮、龚旺、侯健、段景住、李衮(6人约占总死亡数的9%)。 
六、中埋伏:阮小二、解珍、解宝、单廷圭、魏定国、项充(6人约占总死亡数的9%)。 
由以上数据可见,梁山众好汉真正斗将拼死的只占25%左右,而中箭等身死的又占四分之一,和拼死的差不多,看来梁山众好汉还是多习惯于江湖上的打斗,在京城里闹将起来,人群百姓混杂,官兵们往往箭不敢发,这样梁山好汉就如海豹突击队打轻武器间的单兵交火,正是得其所哉。但有些好汉对正规军的行军作战不是太熟悉,因此伤亡惨重。像史进、石秀,徒手相搏,也是好手,但却死在箭下,梁山好汉出身江湖,对于盔甲等物也没有足够重视,所以对于飞刀乱箭抵挡力极差。另有一班步战头领,不熟习军阵,竟在乱马军中被踏杀,像没面目焦挺,扑交是把好手,李逵在他手下都是手下败将,但他却在行军打仗方面不甚在行,一出师就丧生了,也是很可惜。另外更有16%的梁山好汉患病而死,非战斗减员严重。可见医疗后勤保障的不足。而且因地形不熟,梁山好汉多不习水性,乃至中伏落水而死者也不少。 
综上所述,我觉得宋江、吴用等人的带兵作战水平苦不甚高。吴用毕竟是书生般的军师,比之诸葛亮之用兵,要差上一大截。 
征方腊时,宋江和卢俊义二人分兵两路,这也不妥,看书中所写宋江和卢俊义二人分兵后,每人手下只有三万人马。比之方腊手下,有的一处就有五万军马之多。以少打多,没有做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也没做到灵活运用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围点打援等战术。而是强攻硬打敌人的的各处险关要隘,死伤之多自是当然的事情。孙子兵法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宋江等却到处攻城时硬打,死伤多名头领后,吴用方才想计策,当真是“斗而铸锥,临渴掘井”,既无完整的作战策略,又缺乏有计划的战术行动。而梁山众头领绿林之气不改,纪律观念淡薄,擅自行动,像鲍旭,明明已鸣金收兵,却先抢入城门来,结果被杀。又如张顺,孤身行动,就想潜入杭州城放火,想法极为幼稚(张顺之死并非像电视剧上说的那样是去送信)。也不禀告宋江等知道,就擅自行动,结果也被射死。有的头领只是负责哨探,但遇到敌人大队人马时,不是回兵通知主帅,而是凭一时的匹夫之勇,和敌人硬拼硬杀,比如像王英、扈三娘等若干好汉,只是去哨探情况,但遇到敌人主力,也是勇往直前,结果被杀死。这也反映出山寨习气过重,平时没有系统正规的军事训练和战术战略的教导。 
看来梁山众好汉当特种部队有余,当正规军来使还是有差距的。到了江南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死伤惨重是必然的。当然历史不可能重演。如果宋江军中真正有个有“大智慧”的人,就应该缓进兵,对梁山众好汉加以培训,也来一次“三湾整编”。让林冲、关胜等久经战阵的人当教官,仔细对上下官兵来一次“大练武”的训练和正规军的军事理论教育。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