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史-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领探险队考察了同一地区,斯坦国和兰登·沃纳也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考察。虽然这次考察没有像柯兹洛夫那样收获巨大,还是发现了很多资料。其他的资料是中国的考古学家近几十年发现的。这些新资料,尽管没有完全被识读,还是从党项人本身而不是它的中国邻人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证据。
对党项语言试探性研究的成果在上述发现之前就已经出版,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M。G。德维利亚对一些双语碑文作了考释,但是远没有达到释读党项语的目的。真正的党项语研究始于1909年,伊凤阁的研究主要依靠柯兹洛夫发现的党项—汉语辞典,亦使用了一些其他资料,他后来编纂了一部党项语辞典。1922年,伊凤阁被苏联派往北京作外交使节,在北京他与中国学者广泛接触,尤其是与罗振玉的儿子罗福成、罗福苌兄弟及王静如过往甚密,他鼓励他们也从事党项语的研究。伊凤阁还影响了另一位俄罗斯学者聂历山,他不久即开始将存在列宁格勒的柯兹洛夫发现的文献进行系统的编目。对党项研究极不幸的是,1937年,伊凤阁和聂历山都在斯大林的清洗中蒙难,他们的手稿全部被没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亦中断了中国的党项研究。当时在这一领域几乎仅有的是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和他的学生西田龙雄主要从事的党项语佛教经典的研究。
在本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苏联的党项研究复苏,一批年轻学者终于掌握了阅读党项文献的技能,并能以令人信服的新方式翻译资料,有些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时出现了第一部现代西方的党项史著:E。I。克恰诺夫的《西夏史纲》。①该书主要还是依据汉文史料,但是也使用了党项资料。
此后不久,出现了两部主要依靠汉文史料的深入研究党项早期历史的著作:保罗·弗里德兰的学位论文《早期党项史》②和日本学者冈崎精郎对同一课题的更细致研究。③对西夏进行全面研究的英文著述,仅有邓如萍的博士学位论文,④作者引用了至1983年以前苏联和中国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
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邻人研究的兴趣,从60年代后期开始,在近20年中成果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对党项与中国及其与契丹、回纥、吐蕃等邻族的关系能够有更深了解,亦能看到中国北部的复杂世界及其边疆民族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
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亦重兴西夏和党项研究,充满活力的语言和历史研究论著不断出版。中国最重要的成果是吴天墀的《西夏史稿》,初版于1980年,后来又增补和修订再版。①这部著作是当前最有价值的党项史的综合论著。
白滨编辑并于1984年出版的论文集,②反映了中国学者关注的课题。其他学者如李范文、③陈炳应、④李蔚⑤等,也出版了有关西夏历史和文化的论文集。在这些作者中,陈炳应注意收集党项语的资料,而李蔚则仅限于使用汉文资料。
李范文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党项语言学家,他出版了党项同音字典《同音》的影印和汉文译本。⑥虽然对他的语音重构还有争议,但他的成果加上史金波、白滨、黄振华出版的另一部党项字典《文海》的影印和汉文译本,⑦保留了一批必需的资料。史金波还出版了一部研究党项佛教的论著。⑧最近,史金波、白滨、吴峰云编辑出版了《西夏文物》,⑨开列了党项文物的目录并附有介绍文章,该书提供了大部分西夏文化遗址和遗物的新图片(包括许多彩色图片),此外还有大量的文书。
中国学者的新研究的最重要方面是通过使用新发现的党项史料使西夏的研究更为完整;大范围的考古新发现亦为党项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和艺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完整的新证据。
俄罗斯的学者也在继续出版重要的新著。语言学家K。克平出版了许多列宁格勒所藏党项文书的译文和研究成果。①依据党项语言资料进行研究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毫无疑问是E。I。克恰诺夫已经完成的西夏法典翻译的经典之作。②现在已经出版的这批译著将使历史学家对西夏特有的社会结构和管理制度以及党项人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中国成文法的过程有全新的理解。就在最近,克恰诺夫与傅海波合作翻译和研究了党项人的军事法典,③其中有许多涉及西夏军事组织的内容,他们将其与宋人的制度作了比较研究。
① '644'《宋史》,卷485—486,第13981—14033页。'645'《辽史》,卷115第1523—1530页。'646'《金史》,卷134,第2865—2879页。
② '771'详见吴天墀:《西夏史稿》(成都,1983年版),第338—339页。
③ '668'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① '731'朱希祖:《西夏史籍考》。
① '266'E。I。克恰诺夫:《西夏史纲》(莫斯科,1968年版)。
② '148'保罗·弗里德兰:《早期党项史》(华盛顿大学196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 '356'冈崎精郎:《党项古代史》(京都,1972年版)。
④ '97'邓如萍:《党项和党项人的国家西夏》(普林斯顿大学198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771'吴天墀:《西夏史稿》(成都,1980年版,1983年修订版)。
② '724'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1984年版)。
③ '764'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银川,1983年版)。
④ '789'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银川,1985年版)。
⑤ '770'李蔚:《西夏史研究》(银川,1989年版)。
⑥ '765'李范文:《〈同音〉研究》(银川,1986年版)。
⑦ '718'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北京,1983年版)。
⑧ '720'史金彼:《西夏佛教史略》(银川,1988年版)。
⑨ '721'史金彼、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北京,1988年版)。
① '96'详见邓如萍:《1982—1987年苏联对中世纪中国的研究》。
② '260'E。I。克恰诺夫:《天盛旧改新定律令(1149—1169年)》,4卷(莫斯科,1987—1989年版)。
③ '268'E。I。A恰诺夫、傅海彼:《11—13世纪西夏文与汉文军事法典》(慕尼黑,1990年版)。
3。金朝
金代的基本史料是《金史》,④由以汉人学者欧阳玄(1283—1357年)为首的元代史馆编撰,成书于1344—1345年,主修官是丞相脱脱(1314—1355年)。现在还有部分1345年的最早刻本存世。元廷1348年的覆刻本保存了下来并于1958年在上海影印出版。在以元代两种刊本互补影印的百衲本(1931年)①出版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这个版本。这个版本虽有一些刻、抄错误,但还是可靠的。至今已知《金史》有不同刻本和抄本超过30种。百衲本现在已被中华书局1975年在北京出版的8册点校本所取代,占校本采用了我们的脚注形式。另一个2册的标点本1970年在台湾出版,②这个版本虽然不如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但是包括了许多有关金代的其他史料并开列了金代汉文文献书目,所以还是有用的。
《金史》的目录是按照传统的正史模式排列的,包括本纪、志、表和列传。最后的列传,与传统正史一样,亦是论述与外国(西夏、高丽)关系的专传。但是《金史》在两方面与其他中国正史不同。《金史》表列了各国的来往使节、条约和有关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为了解金与邻国(宋、西夏、高丽和辽)的关系提供了便利的线索。另一点不同是在全书最后开列了《金史》中的国语即非汉语名称,并给予这些女真名称以汉文翻译。此外,还开列了女真部名及其汉姓,有些显然是从女真姓名翻译过来的。这些资料对于研究12世纪和13世纪初叶的女真语言非常重要。但是,乾隆朝(1736—1795年)时的学者试图用满文译写《金史》中的外族名称的尝试实在是一种无用功,1781年初版的《金史语解》③亦因此而不被认可。乾隆朝《金史》和其他同时代文献的刻本,都因为学者的“改字”而不能在今天被使用。
《金史》的修撰主要依靠的金的材料,如金朝历代皇帝的实录、文集中的人物传和少量其他同时代的资料。由于主要资料相对一致,所以《金史》的内部矛盾比同在14世纪40年代修撰的另两部正史《辽史》和《宋史》少得多。1970年前对《金史》编撰和史料的最现代和最广泛的研究是陈学霖的《金代史学三论》。①使用《金史》应该利用几种重要的现代工具书。第一部传纪索引是哈佛燕京学社引得丛书第35卷的《辽金元传纪三十种综合引得》,②其中包括了《金史》。《金史》中的人名,均被编入崔文印的《金史人名索引》。③更有用和更详细的索引,是小野川秀美主持编辑的3卷本《金史语汇集成》。④该书不仅列出了人名和地名,还列出了《金史》中出现的所有重要词汇。它使用的是百衲本,而崔文印的索引用的是北京1975年出版的新标点本。
另一个同时代的重要史料是《大金国志》。⑤此书主要使用了金、宋的资料,署名宇文懋昭撰写,但是成书时间还不能确定(可能是在13世纪中叶)。它是按正史的模式写的,以本纪开头。本纪后面是13个开国功臣的列传,然后是三十多个活跃于金朝的汉人文学之士的列传。金的傀儡楚和齐单独成传。《大金国志》的叙事远比《金史》简单和狭窄,但是不能否定它的史料价值,因为它保留了一些《金史》未载的细节和几份政治文件的全文,如宋金的盟约。使用《大金国志》的资料很方便,因为已有吴晓铃等编辑的《大金国志通检》。⑥另一部文书集是《大金吊伐录》。①它主要包括外交信件、盟约和与金、宋1123—1127年间建立重要关系相关的文书。不幸的是,最常使用的版本是被乾隆朝的“改字”弄混的版本。尽管如此,该书还是保留了有关北宋军事和政治形势的大量资料。
王鹗(1190—1273年)原来是金的汉族官员,金国灭亡后成为胜利者蒙古人的官员。他在日记中记录了1233—1234年金国的最后几个月发生的事情。他的《汝南遗事》②详述了金廷最后的统治者在宋和蒙古的围攻中力求生存而采取的不顾一切的尝试。陈学霖在《〈汝南遗事〉导论:1234年蒙古包围下的晚金实录》③一文中对该书作了研究。陈学霖还在《金代史学三论》中,对另一部晚金著作刘祁(1203—1250年)的《归潜志》作了有价值的评述。④《归潜志》⑤收录了许多晚金人物传和轶事,主要是根据个人所见写成,并详细地描述了金国最后几年开封的生活状况。它也包括蒙古军队围攻开封的目击记,这段记载被埃里希·海涅什在《两个王朝的灭亡》中翻译成德文。⑥在金代史料中,我们还应提到金代作者张■的40卷的《大金集礼》。⑦这是一部卷数众多的叙述金朝统治下中国礼仪和宫廷礼仪的专著,所记内容比《金史》中内容相同的志要详细得多。
并不是说在同时代的史料中,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作者的文集不重要。它们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在最近的两部工具书中,已列出了这些人物传记的索引:梅原郁和衣川强的《辽金元人传记索引》,①罗依果的《金、元文集传记资料索引》。②后者特别有用,因为它还包括《道藏》③中保存的全真道徒的作品中的传记资料和来自佛教史书中的传记资料。
有史料价值的还有两部金人文选,保留了许多在存世金人文集中找不到的材料。这两部书是庄仲方(1780—1857年)的《金文雅》④和张金吾的《金义最》。⑤这两部当代再版的文选现在很容易使用。特别是《金文最》,保留了许多重要资料,包括碑文资料。两部书都按照作品的类别排列,所以即便没有索引也比较容易找到需要的资料。元好问(1190—1257年)于1233—1249年间编辑的金代诗集《中州集》,⑥也是一个很好的传记资料,因为它为诗集中的每个作者提供了一个小传。陈学霖亦研究了这部诗集。⑦我们的叙述集中于金的文献,但是宋的史料几乎同等重要。没有宋的资料,不可能写出金代历史,亦不可能写出金、宋间长期斗争的历史。从宋代史料中收集大量的资料并非易事。毫不夸张地说,在南宋人的政治性著述中,都不难发现有关女真人的金国的一些记载。所有南宋的编年史料中,也是如此。在这些著述中,篇幅最大也最具有史料价值的是徐梦莘(1126—1207年)编的《三朝北盟会编》,大约成书于1196年。它囊括了从1117年至1162年的事件,也保存了女真建国之前的有价值的详细记录。这部250卷的会编,包括大量的原始文书如信件、诏敕、史册及使者和其他官员的报告。在《三朝北盟会编》中的不可忽视的大量资料,几乎能将所有重大事件的详情逐日写出来,例如1126—1127年北宋灭亡时的情景。通行的版本是袁祖安1878年的刻本,近来又重印了此版本。①其他重要史料是使者报告中保存的一些在女真国家中的见闻。傅海波撰文对一个使者的日记作了研究:《1211—1212年宋人使者的日记:程卓的〈使金录〉》。②其他使者的记述在将近一个世纪前由沙畹——他在中国研究的很多领域里成绩突出——在他的论文《出使契丹和女真的中国旅行者》③和《北辕录:周煇的北使记录》④中翻译成法文。另一部以在女真人中间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书是洪皓(1088—1155年)的《松漠纪闻》。⑤洪皓于1129年受命使金,被金扣留,直至1143年才被放回。该书最完整的版本是《豫章丛书》本,它包括了传抄中丢失的部分内容。《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金朝初期的大量资料,就是出自《松漠纪闻》,它直接记录的12世纪30年代北方的生活情景确实令人着迷。
有关辽代和元代的史料对研究金朝的兴亡显然也很重要。因此,要研究1125年之前和13世纪初叶的历史,必须分别参考《辽史》和《元史》。对研究女真与朝鲜的高丽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史料是完全独立成书的《高丽史》,①郑麟趾撰,叙事从918年至1392年。该书可以被用来核对金、宋有关高丽北疆发生事件的史料。
有关金的研究成果
对金史的学术研究在元代和明代实际上不存在。只是在满洲人于17世纪统一中国之后,由于女真是满洲人的祖先,对金朝的兴趣才高涨起来。1646年,满洲人的清朝建立后仅两年,经过改编的金史编年就被翻译成了满语。这本名为 Aisin gurun-isuduri bithe(《金国编年史》)的书,1887年由夏尔·J。de阿尔雷兹翻译成了法文。②第一个考释《金史》史料的中国学者似乎是施国祁(约1790—1820年)。他的《金史详校》③标出了《金史》各卷中的错讹字及矛盾之处,对更好地理解《金史》颇有价值。施国祁的大部分考证已被收入中华书局1975年的《金史》点校本。张金吾和庄仲方最初尝试编辑金人文选是在19世纪前半叶。但是这些活动都是孤立的,中国金史研究的初兴是在20世纪初,例如在王国维(1877—1927年)的著作中,就有对金于12世纪90年代修建的对付蒙古人的界壕的研究。④直到最近,日本对金研究的兴趣还大大超过中国。这种兴趣与日本的政治发展相一致,日本认为满洲属于日本的势力范围。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学者对金代的满洲史已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历史地理方面。早期学者如稻叶岩吉、池内宏的研究,为后几代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白鸟库吉的主持下,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