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钱钟书讲文学-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位与影响:《管锥编》发扬了钱钟书沟通中西,打通一切学科界限的治学精神,在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它的侧重点仍在文学方面,但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人文学科的所有门类,其中充满了作者独出机杼的见解。它是学术史上拔地而起的高峰,也奠定了钱钟书“文化昆仑”的大师地位,获得了首届国家图书奖。
《宋诗选注》
初版时间:1958年
初版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内容概述:《宋诗选注》是一部富有特色的宋诗选本,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诗篇。其中还包括《宋代诗人短论》和《宋诗选注序》。选入的诗歌以及鉴赏都体现着作者对宋诗的整体认识和评价标准,这种认识和标准就体现在《短论》和《序》里。钱钟书坚持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公允、恰当、有分寸”,在这种眼光注视下的宋诗,整体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无须夸张”。作者深刻指出“有唐诗做榜样是宋诗的大幸,也是宋诗的大不幸”,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创造性。在肯定其成就、总结教训的基础上,钱钟书总结了整个旧诗词演变中包含的教训,在选诗时也始终坚持选择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成就较高的诗歌,希望每一首诗都能让读者领略到诗人的整体风貌。
《宋诗选注》突破了旧的笺注模式,创造性地把注释和评论结合起来。作为一本有相当学术性的对宋诗进行鉴赏研究的书,该书的注释不是一般地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进行审美品鉴,注释和评论相结合。对于诗人的简介可以说是一篇篇精彩的诗人论。评论和注释的文笔形象生动,有极强的可读性。《宋诗选注》体现了钱钟书特有的渊博,他议论起诗人诗歌时总能纵横引申、开阖自如,而且将宋诗放在更广阔丰富的文学领域里议论。
地位与影响:《宋诗选注》是第一部比较重要的宋诗选本,它从不同于前人的角度出发对宋诗进行全面观察,无论在材料的汲取上,选择的标准上,作家的评价上,都足以让读者认识到宋诗的全貌。历来选宋诗的本子很少,远远比不上唐诗,因此这个选本具有地位领先和填补空白的意义。该书还发掘了一批被我们忽视的诗人诗篇,不仅具有鉴赏价值,还具有资料价值。此外,作者对诗人和诗歌的研究是站在整个诗史的高度,用诗歌美学的尺度进行分析和把握的,甚至站在诗外来看诗,这种在广阔文化背景上的分析对照,为学术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了榜样。
《七缀集》
初版时间:1985年
初版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内容概述:《七缀集》是文艺论集。本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1979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也是集》(1984年3月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的合编,删去《〈谈艺录补订〉选录》一文,共有七篇,因此命名为《七缀集》。这七篇文章被钱先生戏称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分别是《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诗可以怨》、《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一个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这些文章继承了作者一贯的打通中西、贯通学科的比较研究视野,研究目光在诗歌、绘画、修辞、翻译等不同的领域逡巡。与前几部著作相比,这本书的论述更加详尽明白,抛弃了以往惜墨如金、点到即止的写作手法,而是尽量引申发挥。其实,《七缀集》和《管锥编》可以互相参照,《七缀集》里的一篇文章往往就是《管锥编》中某一节的铺张扬厉,而《管锥编》中每节的札记则像《七缀集》各篇的缩略提纲。占有的资料丰富翔实仍然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且这些资料用平实流畅的白话表达出来后,好像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连在一起,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使学术评论文章的写作别开生面,多了亲切平易的味道,更适合大多数人阅读。
地位与影响:《七缀集》里收录的作品基本都是钱钟书的白话文著作,给那些对他的文言著作望而生畏的读者提供了一次大饱眼福的好机会。而且,作者在其中的几篇文章中更加系统地运用了中西比较的方法。其中《通感》一篇则是在西方理论烛照下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独到发现。作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会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也得到了集中反映。总之,较之《管锥编》和《谈艺录》,《七缀集》是一本既不乏创见,又生动易读的书。
《钱学论》
初版时间:1992年
初版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推荐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内容概述: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大陆掀起研究“钱学”的热潮。作者认为,“钱学”不是单指“钱学学派研究”或者“钱钟书研究”,也不是引用《管锥编》、《谈艺录》等写成的八股文,而是钱钟书全部著作、学说及其独特方法的总称;主要而且首先是“钱学品格”,即一种由学理、学养和人生阅历熔铸成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知识化、科学化的,又是人格化的哲学、诗学、美学境界。
作者把全书分为四编:钱学品格论、钱学比喻论、钱学情境论和钱学方法论,不仅对具体的知识细节进行归纳整理,还看到了知识背后更具有价值的东西,即钱钟书治学的品格和睿智的哲学精神。作者认为钱学品格集中体现在钱钟书对读书、学派、学风、治学的识见和怀疑精神、文人的品德等的理解中,哲学精神可以归结为虚实相间、相反相成、圆形思维等几个方面。对于浩如烟海的钱学著作,作者没有一一研究,只是选择“情境”和“比喻”开辟出专门的两编,既是对钱学的阐释,又是对钱学的具体运用。情境作为一种提炼人生境界和锤炼艺术境界的结晶,离不开对人生的深刻体察和对艺术的敏锐感悟,对情境的专门研究正表明作者对钱钟书用“人心”治学的方法的主动应用。而“比喻论”则是运用相反相成的哲学方法读解丰富资料的例证,充分体现了钱钟书的独创性。
地位与影响:钱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科学化、知识化和人格化的象征。国内有很多研究钱钟书的文章著作,但《钱学论》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钱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那些富有新意的见解,更重要的是钱钟书治学的品格和方法,它们是将浩如烟海的学问贯穿起来的一条红线,也是钱学人格化的关键。《钱学论》的研究并不面面俱到,但它能用钱学的精神来研究钱学,将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结合,为钱学的研究者树立了典范。
《钱钟书》
初版时间:1982年
初版出版社:美国波士顿出版社
推荐版本:张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内容概述:对于以研究作品的思想内容为重点的国内钱学著作来讲,这本只有两百多页的小册子几乎涵盖了钱钟书的一生。作者用短短一章概述了钱钟书的生平,然后用五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他的各类著作,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的批评性论文被专列为一章,这在国内的钱学研究作品中往往被忽视,或者是散见于生平叙述中而不成系统的。作者并没有论述《管锥编》,一是因为当时《管锥编》尚未到达北美,其次是作者阅读了《管锥编》的一些章节后,认为这本简短的小书的确不能容纳如此博奥的著作。
在介绍钱钟书的各类著作时,作者都采用了有别于中国学者的独特视角,那就是对叙事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注重。比如,在介绍《谈艺录》时,作者只是选取了钱钟书对李贺、韩愈和袁枚三人的评论,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钱钟书的三种研究和论述角度。在介绍随笔时,作者也把它们放进中国白话散文演进的广阔背景中考察,认为叙述的形式更为重要,因为形式本身和作品内容反映了钱钟书的独创性思考,是其思想的一个隐蔽的侧面。在考察短篇小说集和《围城》时,作者更是明显地运用了现代西方叙事学的方法,确实别开生面。
与沉浸在钱钟书光环之内的中国研究者相比,此书的作者也许站在一种更加冷静的客观叙事的立场上,书中很少溢美之词,但论述确凿扎实,很有分量。
地位与影响:这本书是西方第一部研究钱钟书的学术与创作成就的专著。它不仅着眼于钱学观念、理论的一些具体内容,而且进行了对思想的表达方式和阐释过程本身的研究,在钱学著作中独树一帜。透过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西方理论研究更注重对文本的客观分析。钱钟书是国内比较文学的开拓者,而一名西方人用自己的眼光来评价钱钟书,其中形成的作者、国内研究者与钱钟书原著的多方对照,本身就是比较文学的最佳教材。
┏┓┏┓
┏┛┗┛┓
﹏ ★*★。。 ★*★。。 ★*★。。 ★*★。。 ★*★。。 ★*★。。
┗┛
//。。 。 【吃货自然萌】整理
附:【】
★*★。。 ★*★。。 ★*★。。 ★*★。。 ★*★。。 ★*★。。 ★*★。。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