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阳四十里的营寨中病死。
  第二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王位,他再次发动了向宁远、锦州的攻击,均遭到明军的顽强抵抗,无功而还。2月,皇太极趁朝鲜内乱,不宣而战,入侵朝鲜。接着,派遣使者给袁崇焕送信,表示愿与之言和,将其稳住。1636年,皇太极经过10年努力,巩固和加强了后金的统治,在军事上、政治上也完成了从东面(朝鲜)、经北面(满族),到西北(蒙古)对明朝的战略大包围,大举攻明的时机成熟了。5月,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他致崇祯皇帝的信中说:“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岂有帝之裔常为帝,王之裔常为王哉?”向明王朝公开提出了挑战。9月,皇太极亲率清军八旗精兵伐明,命大将阿济格从独石口,入居庸关,直抵北京。皇太极自领10万轻骑绕过宁锦防区,突袭北京,施反间计加害袁崇焕。清兵突袭北京的警报传来,袁崇焕立即引兵回京于右安门外,抗击皇太极。袁崇焕在京城外与清兵浴血奋战,宦官魏忠贤余党却在崇祯皇帝面前诽谤他,说他勾引清军来犯,胁迫朝廷求和……密探得知此消息后,立刻报告皇太极。皇太极很快写了两封密信,投入城中,信被太监拾去,呈给崇祯。崇祯本性爱猜疑,一看这封信,不加思考也不进行调查了解,就完全信以为真,认为袁崇焕回来守卫北京是“图谋不轨”,对他不再信任。为了彻底干掉袁崇焕,搬开阻挡清军前进的最大绊脚石,皇太极决定“放长线钓大鱼”,释放了那两个被俘的太监,让他们回去向崇祯皇帝告密,诬陷袁将军和清兵密订了“城下之盟”,出卖了明廷。崇祯听说后又信以为真,勃然大怒,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并将他极其残忍地一刀一刀杀死。皇太极听说袁崇焕已死,高兴极了,连说:“好!好!好!”,很快部署发动松锦战役,再次大败明军。清军连续攻克松山、锦州、杏山三城,打开了通往中原的大门。明朝的灭亡,为期不远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记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兵法》)是一本好书,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的经典精华之作。
  《兵法》十三篇,讲的都是孙武——我国古代大军事家用兵打仗的经验、法规和战争中的客观规律。我们以十三篇为基础,结合中国古代战争故事,编纂了这本故事集。全书列举115篇战例,夹之少量近、现代战争正、反两方面典型战例,普及兵法知识。
  《兵法》可谓古代战争的辩证法,其精髓体现在它深刻的哲理和辩证的认识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武器装备的力量之中,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将帅的品德、才干、智谋以及民心的向背等各种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巨大影响之中。全书充满生动、鲜明、准确的语言,如“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兵贵胜,不贵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学习和研究这部古代著名兵家宝典,不仅是中外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及青少年成才的理想指南,而且也是军事家、企业家、外交家必读的致胜法宝。“沙陀最危急之秋,亦既转守为攻之会,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这就是说,从世态的炎凉中也可以悟出为人处世,甚至用兵打仗的道理。
  《兵法》哺育了我国古今一代代爱国将士,造就了一支支威武雄壮之师,过去,它曾为华夏子孙造福,今后,它还将继续为华夏子孙和全人类造福。这里还需一提的是近代由爱国将领指挥的杀敌兵器抗击法国侵略军的非凡功绩。1884年8月,甲申中法马江海战中,法舰全歼马江水师后,于25日通过世称“双龟守户、五虎把门”的闽口咽喉——长门要塞时,坚守金牌山炮台的右汛营游击(或称管带)杨金宝率部伏守山坳,眼看法舰就要逃之夭夭的千钧一发之际,他毅然下令早已瞄准好敌舰的大炮开炮,其中一发炮弹不偏不斜命中敌旗舰,法军中将司令孤拔当即中弹身亡(也有说他死于1885年6月)。弹痕累累的敌舰遂驶向澎湖,孤拔等人埋葬于马公岛。据说,击毙孤拔的那门大炮口有点缺,后被清廷赐封为“缺嘴将军”,以掩盖神炮手杨金宝的英名和功劳②。
  本书在古代兵法故事的后面穿插了一些现代战例故事,主要是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经验。它们对我们理解和分析古代兵法故事很有帮助。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所以选的不多。近读孔见主编的《毛泽东兵法十三篇》感触颇丰,他做了一件极大的好事。英国学者巴特曼说:“毛泽东的战争哲学,如同他以前的战争胜利者的战争哲学一样,也是来源于对战争的分析。毛泽东的寻根究底、洞察一切的头脑很容易习惯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研究方法,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就是来自他那具有上述两种特征的头脑和他在战场上获得的经验。”当然,这虽然不能完全概括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却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古代兵法天然的内在联系和深厚的血乳之情。
  最后,我要向大力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同志、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他们是:赵长安、杨川平、计红军、郭韶峰、张炳然、西世良、王金相、王金祜、郝宏丽、明明、湘平、张小苏、马永宏、陈红梅、苏永庆、李新生、童童、丁丁等。
  注释:①见《毛泽东文史古籍批语录》一书第257页
  ②见《文史资料》六十六辑第160…170页
  计小为
  2004年12月8日于北京寓所
  2006年6月27日修改于寓所
   。。

附录一:
  几多勇士强渡大渡河①
  我国史学界,曾就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人数问题开展过讨论。传统的说法是“十七勇士”,但有人持不同意见。《历史研究》编辑部就此写信请教当年直接指挥这场战斗的杨得志同志,杨回信说:“当时凭借仅有的一只船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熊尚林带队,过九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带队,又过九人,我是第三船过去的。第一、二船过去的同志,在我迫击炮、机关枪火力掩护配合下,抢占了对岸有利地形,打退了驻守江岸敌人的反扑……控制了渡口,为全团过河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把奋勇队十七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十八勇士也没有错。”(《历史研究》1982年第四期)同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首缅怀孙继先的诗,诗文下面有个“注”,说:“济南军区原顾问孙继先是红军老战士,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曾带领十七勇士渡大渡河。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第一个火箭基地首任司令员,为发展我国尖端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呢?关键是营长孙继先算不算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之一。上述引文中,均有“十七勇士”一语,但从全文的精神来看,并不是说仅仅有“十七勇士”,恰恰相反,我认为今天作为历史考证,将当年立下汗马功劳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们永载史册,应该说是十八勇士更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强渡大渡河是十八人不是十七人。因为,红军是“分两次强渡”才成功的,第一船九人,第二船九人,共十八人。是这十八人在我军火力的掩护下,率先冒着枪林弹雨和滚滚恶浪强渡天险大渡河,控制了渡口,他们的壮举,对全军胜利渡河起了关键作用。这十八位英雄,个个都是奋勇杀敌的好汉,我们应该如实地将十八勇士载入青史,才更真实。
  第二、不能因为孙继先是营长,是干部,就否认他是勇士。红军中官兵一致,同甘共苦,遇
  到困难和险情干部(共产党员)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前进,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当年官兵并肩强渡大渡河就是一个生动事例。第一船有连长熊尚林,第二船有营长孙继先,熊、孙二人都是干部、指挥员。既然连长算勇士之一,为什么营长就不算呢?为什么要抹杀营长的功绩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呢?这里用的“勇士”一词,不能认为仅仅是指战士,而是指名垂青史的功臣,是光荣和英雄的同义语。从这个意思来讲,“十八勇士说”比“十七勇士说”更准确、科学。
  第三、包括孙继先在内的十八勇士,当年都没有正式授予荣誉称号,仅是在战斗间隙开过总结授奖大会,为表彰率先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名同志,上级发给他们每人一套列宁式服装,以资奖励。当时总共发了二十套列宁式的服装,这十八位同志(包括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在内)都受到了奖励和表彰,后人在记述他们的业绩时从未提到过二十位同志。所以,“十八勇士”之说法较为妥善和适宜。
  注释:①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社会科学研究》九一年第七期(现稍有改动)。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附录二:(1)
  试评《三十六计新编》①
  随着深化改革,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许多人对古代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习和研究古代兵书,并著书立说,或者希望能从中找到智谋的启迪和获胜的经验,或者希望更多的人从事古代军事学的研究。例如,齐光的《孙子兵法评注》和《孙吴兵法注释》,李世俊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李炳彦的《三十六计新编》、《说三国、话权谋》等等。这些书籍对宣传和介绍古代兵法,结合现代的经营管理、人际关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外国人也在努力钻研《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据说,在现代战争中,许多国家的部队曾经企图运用孙子兵法来指挥战争,尽管结果并不美妙②
  由于大批介绍和讲解古代兵法的新书的问世,就使我国古老的军事理论学和谋略学迈进了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进入了商业、人际交往、青少年教育和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科学战线上一个新潮流,使古代兵法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这里只就李炳彦同志的《三十六计新编》谈一谈粗浅的体会,抛砖引玉,以求共鸣。
    一、此书美在“古为今用”
  《三十六计新编》经过作者李炳彦的编篡、搜集、整理,把《三十六计》这本用《易经》的阴阳变理,推演成兵法的各种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带有占卜吉凶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旧兵书,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这对普及古典军事谋略学,开阔人们的眼界都很有益处。
  “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当时叫“三十六策”:“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檀公(道济),南朝宋国名将。他为收复河南失地,率宋军攻打北魏,与魏军三十余战,大半皆胜。后因粮草断绝,不得已而撤退。当时,宋军上下人心惶惶,檀道济命士兵乘夜“唱筹量沙”,并将所剩不多的粮米散布于沙滩上,迷惑敌人。魏军天明追来,以为宋军粮米绰绰有余,不再去追赶,宋军因而全师而还。由于檀道济能征善战,又有如此妙计,便有了“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之说。以后,几经演变,集四字立为名目,把三十六凑成实数,又附着于兵法之上,便成了今天的样子。
  李炳彦的这本小册子,美在哪里呢?我认为美在古为今用这一点上。他通过新解三十六计,宣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例如,在解释“围魏救赵”和“李代桃僵”这两个计策时,都引用了公元前354年齐魏桂陵之战的例子。但是,在前一个计策里,他着重解释齐国大军事家孙膑乘魏军回救魏都大梁时,长途行军而疲惫不堪,在桂陵(今山东荷泽)伏击魏军的军事思想。结合我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例,宣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在后一个计策里,则侧重从孙膑善于运用运筹学原理分配兵力,使齐军在每一个局部作战的力量上均占优势。从而,打败魏军赢得胜利。
  在解释“隔岸观火”、“混水摸鱼”和“偷梁换柱”的计策时,他都举出古代著名战役袁、曹官渡之战和吴、魏赤壁之战来说明。这就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计谋的运用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复杂的,一环扣一环,一计接一计,缺一不可。在赤壁大战中,吴蜀两国还设下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从而彻底打败了强大的魏军,使不可一世的曹操一蹶不振。这些计谋的使用,好比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当然,智谋的运用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向背,还有就是指挥员的正确决心和正确部署。因此,李炳彦在解释:“漫天过海”、“借刀杀人”等计谋时,都引用了二次大战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攻苏联而惨败的战例。在解释“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时,引用了苏军武装入侵阿富汗的战例,从而,有力地说明了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必胜,反动的侵略的战争必败的道理。二次大战前夕,希特勒虽然用计除掉了苏军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八名高级将领,侵占了苏联的大片领土,但是,到头来仍未逃脱失败的可耻下场。在德军入侵莫斯科和苏军反攻柏林时,都出现了“强弩之末,已无突击力量”的情况。德军错失良机,一举被歼;苏军有备无患,乘胜追击,直搗柏林。作者结合现代战例,古为今用,宣传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光辉的军事思想。总之,李炳彦在新解三十六计过程中,在古为今用方面做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当然,美中也有不足,不足在哪里呢?
    二、“推陈出新”不足
  毛泽东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三十六计新编》的美中不足,主要表现在推陈出新不够。例如,在解释“空城计”中,作者只引用了古代战例,未结合现代战例,这很容易使人产生某种错觉,好像这是非诸葛亮莫属似的。其实不然,粟裕在回忆井冈山战争时,讲到毛泽东为保卫黄洋界设下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空城(山)计”。粟裕还按京剧《空城计》的调子编了一段唱词:“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援兵,你上得山来我别无敬;我准备了红米南瓜、南瓜红米犒赏你的众三军。你来,来,来!我毛泽东在黄洋界上把驾等,等候你到此谈谈心!” 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现代战争中“空城计”的典型战例,值得重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附录二:(2)
又如,对“关门捉贼”的“贼兵”的解释,作者沿用旧的说法,“古人讲贼兵,多指那些行动诡诈、突然来袭、出没无常的游击分队。”其实,古人讲“贼”兵,大多是指“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贼”,是把农民起义军称“流寇”或“贼兵”。在一本污蔑太平天国革命的《贼情汇篡》一书中,这样写道:“‘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盖由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定为不传之秘诀。其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游击分队与游击队是一个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