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浒玻ㄕ怨且兀┏俏鳎鞴牟倭肥勘纳缋住N浒渤悄诘奈萃叨急徽鸲恕U馐闭跃幸晃痪俣哉陨菟担骸扒肴梦腋峡烊ソ饩任浒渤牵 闭陨萏肆矶济焕恚腿萌税阉沉耍允揪āU跃崾赜荩ぞ�28天不走,并重新加筑营垒。秦军不明白赵军的意图,派了一个间谍来观察动静。秦国间谍化装成一个老百姓,假装走迷了路,来到赵营。赵奢以好饭好菜殷勤招待,然后打发他回去。秦间把这些情况如实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将很高兴地说:“赵奢离开国都三十里就按兵不动了,又增筑营垒,如此胆怯,阏与必然不会为赵国所有了!”满以为秦军可以获胜。
  

三、九地篇(3)
其实,赵奢打发走了秦军间谍后,立即命令军队束甲轻装,迅速开向秦军。赵军仅用两天一夜时间就来到了阏与附近,赵奢命令善于射箭的士兵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很快就筑好了军垒。秦军得知赵军的动态后,立即赶来,正准备交战时,赵军中一个名叫许历的军士请求以军事进言献策,赵奢对守卫说:“让他进来!”许历进帐对赵奢说:“秦军没有料到我们来这里,他们必然猛攻我军。将军必须集中兵力列队,摆好阵势准备迎击,否则会失败。”赵奢说:“我可以接受你的建议,但你有必胜的把握吗?”许历说:“那么就请将军依照前令将我处死吧!”赵奢说:“看来你已胸有成竹了,如果失败就等回到邯郸再杀你也不迟!”于是,许历再次进言说:“我军如能先占领北边山头,就可以获胜,后到的必定失败!”这句话与赵奢的想法不谋而合,心想原来他也看到了这步棋,很高兴,立即拨兵1万去抢先占领北边山头。秦军随后才赶来,也去争夺北边的山头,但无论如何也攻不上去。赵奢下令发起攻击,赵军如猛虎下山,杀得敌人大败,赵军解了阏与之围,得胜回国。由于赵奢巧妙地运用了“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之法,所以,大败秦军。“老师坚城之下,又不意赵救,此秦之所以败也。”①
  注释:
  ①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一书第520页。
    新城之战
  三国时代,吴、蜀、魏三国争夺天下,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率领部队攻打并包围了魏国的新城(今安徽省合肥西南)。蜀国大将姜维出兵包围了魏国的狄道城(今甘肃省临洮南)。
  新城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这时,魏军司马师对谋士虞松说:“现在东西方都有战事,淮南、陇西都很危急,而各路将领斗志沮丧,怎么办?”虞松胸有成竹,安慰他说:“过去周亚夫坚壁昌邑,而吴、楚联军自行溃败。事物有的好像弱小而实际上很强大,也有的好像强大而实际弱小,不可不具体分析啊。”司马师又问:“将军打算怎样对付吴、蜀两国呢?”虞松说:“现在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其全部精锐部队,足以逞凶肆暴,我坚守新城,而敌想挑战决胜。若攻不下新城,得不到决战的机会,部队就会疲惫,势必自退。各将领不贸然决战,对我们非常有利呀!我认为对敌可施以缓兵之计,退之。蜀将姜维拥有很多部队,远道而来与吴军遥相配合呼应。但他的军队靠吃我们的麦子是不能持久的,而且他认为我们集中兵力应付东方,西方空虚,所以才敢贸进。我们现在如果派关中的部队,昼夜疾进,出其不意地攻击狄道蜀军,他们必然会被击退。”
  司马师认为虞松说的很对,现在正是“千里杀将,并敌一向”的好机会。于是,派魏将郭淮、陈泰率全部关中军队,去解救狄道城之危,命令毋邱俭等按兵不动,坚守新城,以拖住和消耗东吴的大军。刚愎自用的诸葛恪果然中计,待新城守将张特修补城池、备足粮草、养精蓄锐之后,吴兵才再次发起进攻,可惜为时已晚。这时,丁奉老将苦苦相劝不要出城攻敌,诸葛恪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蜀将姜维欲意迎击驰援的魏军,却终因军中缺乏足够的粮草,不得不解除对狄道城的包围,退往陇西。新城之危自破。
    五丈原之战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蜀军第5次北伐中原,蜀军道出斜谷,准备集结于渭水南岸。魏将司马懿领兵御之,渡过渭水,背靠渭水构筑营垒防守,他对诸将说:“诸葛亮此番伐魏,如果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出发,依山凭险向东进攻,实在使我担忧。如果他引兵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我们大家就没有危险了!”
  一天,探子回报说:“蜀军上了五丈原!”司马懿一听大喜,立刻召诸将来帐下饮酒,并对大家说:“诸葛亮也不过如此,蜀军不可怕,这是大魏皇帝的洪福啊!”说完,尽兴饮酒取乐,并传令:“坚守勿出,违令者斩!”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魏军相峙1百多天。虽然多次派士兵挑战,魏兵均不出战。一天,丞相挑选了一些华丽的妇女服装,让人送给司马懿,侮辱他胆怯不敢应战。司马懿被激怒,向魏帝曹丕请求决战,曹丕派卫尉辛毗带着令旗来制止他。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带着令旗来到魏营,这回司马懿该出战了!”丞相说:“他本来就不想出战,所以才千里迢迢去请战,以向部下显示其力量强大罢了。这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他真能战胜我,又何必不应战呢?”姜维更加佩服丞相的英明。过了几天诸葛亮又派人去魏营,司马懿问:“诸葛亮每天睡几小时觉?吃多少饭?”来人说:“丞相起早睡晚,处罚20军棍的小事都亲自审理,每天食量不到数升!”使者回到蜀营,对孔明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发衣,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战争之事。”孔明叹了一口气,说:“他深知我也!”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对诸将说:“诸葛亮吃饭少而工作繁忙,他必活不长久!”果然,8月,蜀相诸葛亮病死在军中。长史杨仪指挥蜀军撤退,老百姓奔告司马懿,魏军前去追赶,姜维让杨仪率部队返蜀,依然和从前一样打着旗帜,推着丞相乘坐的车子,擂进攻的战鼓,好像和往常一样。魏军被迷惑住不敢追逼,收军后退,蜀军从容撤退,一直进入斜谷才为丞相办理丧事。老百姓看在眼里,笑着说:“死诸葛吓跑了活仲达!”司马懿听了也说:“我能预料诸葛亮活着的计谋而不能预料他死后的计谋啊!”这两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不失为千古趣事。
  

三、九地篇(4)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灵活多变,严明治军,重视训练。史称他的部队“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军队“进退如风”,行动迅速、灵活,停下来就冲不动,“止如山”。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赋诗《蜀相》加以讴歌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潼关之战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叛变。他拥兵自重,乘中原空虚,诈称奉唐玄宗密旨,以###右丞相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反叛唐朝。
  唐王朝极为震惊,仓促应战。叛军从蓟城(今河北省北京一带)南下,连陷灵昌(今河南省滑县)、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12月,安禄山攻占洛阳。唐将哥舒翰与众将领商议如何剿灭叛军的对策。有人主张速战速决,打他个措手不及;有人则持相反的态度,说:“安禄山实力虽强,但远征后方补给困难,利在速决,不宜持久。我军恰好相反,兵力尚未聚齐,战斗力薄弱,更应据险扼守,以待时机”。哥舒翰支持后一种意见,亲自领兵据守潼关(今陕西省境内),恃险抗敌。叛军屡攻失利,只得退驻陕州。
  但是,只懂艺不知兵法的唐玄宗拒绝采纳哥舒翰的谋略,下令唐军从潼关出击。岂料,唐军的先锋部队刚进入灵宝西原就与叛军崔乾佑部相遇,这里南面依山,北临黄河,中间是几十里狭长隘道,兵家最忌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崔乾佑为迷惑唐军官兵,以一部分兵力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故意使军容不整,旌旗纷乱,做出弱不禁打的样子,而以主力部队埋伏在险路上。当唐军发动进攻后,看到散乱不整的敌军,以为是他们害怕逃跑了,不加戒备,贸然长驱直入,被诱入狭道。叛军从高处投木石,堵塞唐军,砸死、砸伤士兵不计其数。哥舒翰急命士兵用毡车冲击敌阵,叛军则以数十车柴草塞路,纵火焚烧。烟雾迷漫,使唐军进退两难,陷于一片混乱。
  叛军乘机以精骑从南山绕到唐军侧后,发动进攻,致使其首尾惊乱,相互践踏,奔逃中掉进黄河里的人很多。十几万唐军几乎全部覆灭,哥舒翰只得带领残兵败将退守潼关。第二天,叛军猛攻潼关,哥舒翰被俘。灵宝一仗,叛军大获全胜,又得潼关,叛将崔乾佑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西进,攻克长安。这时,唐玄宗如大梦初醒,后悔莫及,不得不逃往四川。潼关失守,使长安失去了天然屏障。这一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也就是“我得亦利,彼得亦利”的“争地”。由于玄宗瞎指挥,不顾唐军尚处劣势的情况,过早下令反攻,招致大祸临头。在灵宝一战中哥舒翰又犯了轻敌的错误,上当受骗,结果惨败。
  现代战争中,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十分鲜明。正如,毛泽东教导的:“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渴望战争、不要和平的,仅仅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某些依靠侵略发财的垄断资本集团。”①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之战,是中、朝两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正义战争。双方激战之最的上甘岭战役,就是围绕战略要地上甘岭的著名阵地战。当时,敌我实力悬殊,美军以20万之众和大批新型武器投入战斗,我军只有4万兵力;投入主阵地上甘岭的最高峰五圣岭,也仅用了9个连队。当8连指战员继7连完成坚守上甘岭任务之后,凭借坚固的地下坑道(这是我军用了整整一个师的兵力构筑的庞大坚固的阵地——注)与敌人拼搏了43天,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敌人无数次冲锋、无数次狂轰滥炸和大炮的轰击。几千架次飞机的滥炸和几千门大炮的轰击,把我军阵地的土打松了一米多深!疯狂的敌人还向我坑道施放毒气,妄图把我志愿军指战员毒死。当年,随我人民志愿军24军70炮兵师入朝参加五圣岭保卫战的二炮手兼一炮手张荣和不仅持续战斗了189天,而且奇迹般的留下了120篇珍贵的战地日记②。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式的战斗英雄。通讯员杨得才用自己年轻的身体堵住敌人碉堡口射出的弹雨,临终前只说了一句话:“连长!”
  取得了浴血奋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祖国和朝鲜人民的独立、自由、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战争结束后,美军唉叹:“这是伤心的战役!”而我们自豪地再次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民军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主宰;中、朝两国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注释:①详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文。
  ②详见2001年8月2日《文汇报》
  

四、火攻篇(1)
本篇论述了五种火攻的方法及其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这也是孙武全书的一个重要思想。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九,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讲解:
  本篇讲述的是战场上常见的五种火攻方法和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主战人的大忌: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和冲动而轻率地兴兵动武,将帅不可以凭一时的怨恨而与敌人交战。必须在符合国家利益和需要的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兴兵###,否则,就要停战或避战的慎战思想,也可解释这是一篇战争论的结束语。
  “火攻”,即以放火攻击敌人。孙武讲的火攻,实质上讲的是以“火”助“攻”,形式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火烧敌军粮草,三是火烧敌军辎重,四是火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粮道。进行火攻必须具备天时,放火要看天时,即看日子。要在气候干燥不起顺风的日子,否则说不准会引火烧身。古天文学家认为,月亮运行到二十八宿中的“箕”、“壁”、“翼”、“轸”四星宿的位置,是多风的日子,宜用火攻。“风助火势,火助风威”就是这个意思。火攻往往是粉碎性的进攻,对敌人造成的破坏很大。
  一旦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策应,内外夹击,否则敌人把火扑灭,火攻计划也就不可能实现了。火已烧起而敌营仍无什么动静,要慎重等待,耐心观察,不可贸然发起进攻;即使火已烧得很旺,只要敌人仍保持冷静,就不能贸然出动。一定要等明确断定可以进兵时才行动。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如果从敌营外面放火,就不必等待敌人的反应;用火攻,不是每一次都在敌营之内进行,只要可以在敌营之外放火,就不一定要花力气去强求在敌营之内放火。只要条件成熟,就可以纵火助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所以选择在夜晚更好,但千万注意要在上风放火,不可逆风放火。军队必须懂得灵活运用五种火攻形式,观察起风的征候,然后进行火攻。用火攻来配合军事行动,明显地容易取胜;可以加强作战力量。水火无情,火的威力比水大得多。水攻可以断绝敌人的粮运和增援,不能夺取敌人的缁重和粮草;可供运用火攻的条件也比用水攻的条件容易得到。
  贤明的国君绝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无端肇事,危害国家和百姓。只有在为了维护本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得不用兵的时候,才会不得已而为之。优良的将帅绝不会打无把握的仗,也决不会像不懂事的小孩子那样意气用事、兴兵黩武,而是在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之后慎重作出决定。因怒而用兵,怒可转为喜,但战争却不会以某个人的喜怒哀乐为转移,将士战死了不会复生,国家灭亡了更难重建。
  《左传》记载了许多古代火攻战例,如,公元前649年,戎狄等一度攻入周朝的京都,火烧王城东门,造成很大破坏。公元前555年的平阴之战,晋军用火焚雍门及西、南郊;“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