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55年1月23日,湘军水师乘陆师进攻梅家洲太平军之机,击坏太平军设于湖口的木簰。石达开、罗大纲等依托有利地形来个将计就计,令水兵用大船载以沙石,凿沉水中,仅在靠西岸处留一隘口,用蔑缆拦堵。湘军水师企图肃清鄱阳湖内太平军战船,派轻舟120余只,载兵2千人,冲入湖内。太平军乘机用小船搭起浮桥两道,连接垒卡,阻断水上出路。湘军水师遂被分割为二,结果,1百多只轻捷舟船和2千精健之卒陷于湖内,留在湖外的多系笨重船只,运棹不灵,如鸟去翼,如虫去足,令曾国藩一筹莫展。当晚,太平军又派出小船数十只,围攻泊于长江的清兵大船,并派一只船队插入敌水师大营,焚烧敌船。岸上太平军数千人施放火箭喷筒,配合水上进攻。湘军大船难以抵御,被毁数十只,其余退入九江附近江面。2月11日三更时分,林启容、罗大纲两军分别从九江、小池口以数百余轻舟袭击湘军水师,纵火焚毁大量敌船,并缴获曾国藩的坐船。进退两难的曾国藩一败涂地,气得他几乎跳江寻死!
  湖口大捷粉碎了曾国藩企图夺取九江、直逼天京的企图,扭转了西征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镇南关之战
  1884年2月13日,法国侵略军进攻谅山(在越南境内),威胁我国广西边界的安宁。广西巡抚、前敌总指挥潘鼎新畏敌怯战,不战而弃守这一重镇,法军趁势侵占了镇南关。4天后,清王朝任命年逾6旬的老将冯子才(号萃亭,广西人)统一指挥抗法18营3万“萃军”,开赴前线。
  这时,镇南关的法军因兵力不足、给养困难已撤退,留下一块木牌上写道: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老百姓看了十分气愤,在关前立了一个木桩,针锋相对写道:“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冯子才到达前线后,立即召集各路将领帐下议事,他说:国难当头大家要以民族、国家的安危为己任,共同抗击法国侵略军。由于他在当地很有威望,被大家公推为东线总指挥,一致表示服从他的统一指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他们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地形条件,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定以关前隘(今隘口南)为预设战场。这是一个在镇南关北约8华里处,东西两面高山对峙,中间只有约2华里宽的隘口,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冯子才命士兵在关前隘附近筑一道长3里多、高约7尺、宽约4尺的土石墙,与两山相接。墙外挖了一条4尺宽的深沟,在山岭上修筑了许多堡垒。他亲自率领萃军9营驻守关前隘正面阵地,并命总兵王孝祺率本部8营作为正面防御的第二梯队,命统领王德榜率10营驻守在关前隘东面的油隘,保障东面侧翼安全并威胁敌人后路,命广西提督苏元春等率18营屯于幕府,形成了正面梯次配置、两翼保护、机动部队策应的大纵深防御部署。
  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冯用激将法将法军指挥官尼格里激怒,提前向清军发动进攻。3月23日,1千多名法军乘大雾弥漫侵入关内,云消雾散后,法军兵分两路进攻关前隘,另有9百多法军预备队屯于镇南关东南高地。战斗开始后,法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占领了东岭萃军的3个堡垒,情况危机。只见冯子才振臂高呼:“如让法军入关,我们有何面目再见父老乡亲!”萃军将士立即受到极大鼓舞,个个奋勇杀敌,顶住了敌人的进攻。下午4点左右,苏元春、蒋宗汉等率援兵赶到,立即投入战斗,与法军展开激战。王德榜部从油隘攻击敌人右翼,牵制了敌人的预备队。黄昏时,清军调整了部署,派5营萃军抄袭敌军左翼,并以逸待劳,做好第二天歼灭敌军主力的准备。24日晨,法军分3路对关前隘再次发起攻击,冯传令:“狠狠打击敌人,有退者,格杀勿论!”萃军各路设卡,堵截逃兵,当敌人逼近长墙时,冯手持长矛大喊:“冲啊!”带领两个儿子率先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将士们见老将军如此英勇也一起冲杀敌阵,以一当十,锐不可当。这时,5营援军赶来突袭敌后,法军伤亡严重,只得败退。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地形篇(7)
3月26日,冯子才率领本部人马及王孝祺部对敌军发动凌厉攻击,另一支萃军袭击法军右翼,并击毙敌守军头目。法军为了保住谅山,以主力扼守驱驴和淇江(今奇穷河)两岸及交通枢纽,用老弱残兵驻守谅山城垣调堡。冯了解敌情后决定采取“正兵明攻驱驴,奇兵暗取谅山”之计,命部将杨瑞山率2千萃兵潜伏于谅山外,自己率主力进攻驱驴法军。激战中,尼格里身受重伤,其余法兵死的死、逃的逃。29日佛晓,杨瑞山部攻入谅山,再次重创、击毙近千敌军,其余小股敌兵慌忙向南逃窜。中、法镇南关之战以中国军民的彻底胜利而结束。
  

三、九地篇(1)
本篇主要论述在九种不同战区的作战原则,强调要根据不同作战地区官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突然袭击的战略思想。要求荫蔽准备时应“如处女”,采取行动时要“如脱兔”。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乎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讲解:
  这里主要说的是指挥军队在九种不同战区的作战原则,强调根据不同战区官兵所产生的思想反应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措施。并阐述了“兵之情主速”,“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法则。
  孙子说,所谓古人善于用兵的原则是根据九种不同地形的作战经验,灵活机动地制定作战方案。
  ①散地——战区在国内,官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之地。
  ②轻地——进入敌国境内不深,官兵易于返回之地。
  ③争地——敌我双方必然争夺之地。
  ④交地——交通便利,敌我双方均可往来之地。
  ⑤衢地——三国交界地区,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其他国家援助之地。
  ⑥重地——深入敌境,远离祖国或自己城邑之地。
  ⑦圮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区。
  ⑧围地——地形对我不利(狭窄、迂远),而敌军能以少击多的地区。
  ⑨死地——迅猛作战则生,反之则死的地区。
  综上所述,散地不宜作战;轻地不宜停留;争地不宜在被动情况下进攻,不可强攻;交地则不可断绝联络和交通;衢地则应搞好外交,争取外援;重地要夺取粮秣物资,就地补给;在圮地应迅速通过;在围地应巧设奇谋突围;到了死地九死一生情况下,要奋力拼搏,以求死里逃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九地篇(2)
战争开始后,一切都在瞬息万变。所不变的就是地形、天气、武器等等死的东西。指挥员既要充分借助天时和地利,又要充分发挥武器的杀伤力,更应随机应变,始终有相应的对策,使敌人听我摆布,而不是我听敌人摆布。
  兵贵神速,是打仗的真理。乘敌措手不及的时候,料敌所不料的道路,攻敌所不备的地方,是指挥员时刻要铭记的原则。深入敌人国境作战,军心士气越好,敌人越不能取胜。在富庶地区夺取粮秣,保障充足的给养;注意劳逸结合,不使士兵过于疲劳。积蓄力量,保存实力,合理用兵,巧设奇计,使敌人无法察知。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死也不会败退,就会奋力拚杀。身陷危地,无所畏惧是一个军队良好的素质,不怕牺性,并不是不想活;将军队置之绝境,亦不是想毁灭军队,而是激发官兵的斗志,团结一心,奋勇杀敌。专诸、聂政、荆柯、曹刿等就是这样的人,就是在绝境中不怕死的勇士、武士、谋臣。我们训练将士都要像他们那样就行了。
  “率然”——常山(今河北省的恒山,我国五岳之一,北岳)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救应。军队若像“率然”那样,就不容易被消灭。敌对的双方,虽然互相仇恨,但当他们同舟共济时,如遇上了大风也会互相救援。撤退时,想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方法来稳定军心是靠不住的。必须要有很好的组织和英明的指挥,使强弱士兵都各尽其力,发挥所长,并且恰到好处的利用地形。提挈三军就像手牵手一样,这是因为不这样做不行的缘故。
  三军统帅要沉着冷静,高深莫测,严肃、认真而有条不紊。要蒙蔽士兵的耳目,使他们一心一意打仗,不去考虑军事计划之类的事。改变任务,变换计策,也不能让敌人识破机关。驻地要经常改变,进军要迂回绕道,使人无法推测我们的真实意图。指挥员交给士兵的任务是斩钉截铁的,仿佛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有进无退,必须完成。率军深入别国领土作战,要像放箭一样,勇往直前,这样,士兵就会专心致志。在开始时,意志薄弱的人可能因想家而散去,待深入后不容易散去。因此,在散地,要注意统一全军上下的意志;在轻地要保持部队间相互连接;在争地要迅速前进,抄袭到敌军后面;在交地,要注意谨慎防守;在衢地,要注意巩固与友好邻国的交往;入重地,要注意补充军粮;经圮地,要找好向导,迅速通过;入围地,就要想办法堵塞缺口;入死地,就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一般士兵的心理是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命搏斗,陷入危险境地,士兵就会对将领百分之百言听计从。
  不了解别国的战略动向,就不要与它结交;不熟悉山林、沼泽等地形,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这三方面的情况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百战百胜之师。凡百战百胜之师被人称为“霸王”的军队,进攻能使敌方来不及动员军队参战;施加威力在敌人头上,会使敌人不能同别国结交;在指挥作战时,一旦有机会,便集中兵力、个各击破,这样,就可以长驱千里,擒杀敌将,这就是妙算能成大事的意思。
  决定地形之后,就要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证战争的胜利。如,封锁隘口,废除通道,停止与敌国使节的往来,在庙堂上反复筹措、计划,研究作战大政方针。一旦发现战机,立即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方首脑机关和要害部门,不要约期交战,实施作战计划要随敌情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不能一成不变,一切为了胜利。不战时,静如处女;一打响,就要脱兔一般迅速行动,迅雷不及掩耳。如,钜鹿之战后,项羽并不满足只得一城池的小胜,而是千里追杀章邯残部,彻底歼灭之。项羽派蒲将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黄河渡口),切断秦军退路,自己亲率主力与章邯激战汉水(黄河支流),再次大破秦兵,逼迫章邯在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向楚军无条件投降。从而,为消灭秦军打下了基础。
    阏与之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派遣胡伤为大将,率领20万大军去攻打韩国。秦军包围了与赵国接壤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西),赵国国君召见大将军廉颇问道:“韩国可以救不?”廉颇说:“道路遥远而且山路险狭,难以解救。”其他人的意见差不多都和廉颇相同。
  这时,担任税务管理的大臣赵奢发言了,他说:“这儿离阏与路途遥远而且山险路窄,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中相斗,哪一个更勇敢一些就将取得胜利。”又说:“韩国告急,赵国危险。唇亡齿寒,我们必须救赵国,否则自身难保,我愿领兵前往!”这个从未打过仗的税务官,怎能领兵打仗呢?大臣们交头接耳地议论开来。但,赵王素知这位税收官执法甚严,曾“促使赵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他决定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去救援,以解阏与之围。
  赵奢率军离开赵国都城邯郸三十里,命令停止前进,对士兵说:“谁敢为作战的事来进言,就必定被处死!”此时,秦军正驻扎在武安(赵国城邑)城西,击鼓操练士兵,鼓声如雷。武安城内的屋瓦都被震动了。这时赵军中一位军官对赵奢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