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经济学的香槟-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贫穷国家采取某种形式的国家导向,它们似乎只需要模仿那些富裕经济所提供的充满希望的目标,即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和产业,与那些拥有廉价但易于训练和工作积极性高的工人的本地企业相比,它们在竞争优势上略低一筹,只要这些本地企业能够获得外国技术和必要的资本设备。国家导向对精英集团和政府官僚也具有吸引力,不仅仅是因为当他们好像是在或者实际上的确在“管理”本地经济时,他们的权力得到提升,而且,当国家要求创办和经营企业需要得到许可时,这便为贿赂打开了大门,为这些集团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来源。但是,当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要将国家导向作为既快又好的应对增长挑战的手段时,我们劝他们三思而后行。
即便是中国大陆过去20年里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不能说明国家导向对经济增长非常必要。从表面上看,这似乎的确不符合中国的情况,因为中国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导向型经济,在这里,中央政府似乎通过几大国有银行为一些行业中经过挑选的、享受优惠待遇的企业提供投资资金。而且,中国经济的有些部门,主要是能源和农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或所有的,因而保持着中央计划管理。就农业来说,中国政府仍然保持长达30年的土地承包期,没有给农民们明确的土地所有权,这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投资和改善的激励,从而也加剧了城市和农村人口的贫富差距。
然而,在过去三十年中,我国领导人已经另辟蹊径,鼓励企业家活动。不管是出于设计,还是出于必需,中央已经将经济和政治的决策权下放给省和市政府,这些政府反过来利用它们被扩大的自由参与生产性活动,以及为某些本地的私营“明星企业”提供许可、激励以及其他优惠(这些好处通常是靠“灰色支付”,或者不太礼貌的说法,靠贿赂购买来的)。但是,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中国的政府官员也容忍了无数其他企业家型实体的出现,这些企业主要在中国较富裕的东部地区大量生产,至少按照一种衡量指标,到2003年,中小企业占到了中国经济GDP的一半。
但是,中国的模式也许是独一无二的案例,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中央计划的传统。此外,中国尽管并不完全具有我们在前文中提出的、一种成功的企业家型经济所必需的两个要素,但它还是取得了进步:这两个要素是有效实施的产权和合约权,能够为企业家提供资本用于支持其企业的金融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仍在改善过程中,正式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官方的国有银行——不给新企业贷款,但却继续将资金提供给国有企业(虽然这种现象应当改变,因为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部分承诺,国有银行将在2007年时实现私有化)。结果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家们通常靠高利贷或从非正规的金融部门或投资者那里借款(包括家庭和朋友)来支撑自己的企业。非正规的法律和融资将逐渐达到其极限,为了使中国的企业家活动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必须发展更为正式的经营企业的方式。外国投资者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与他们打交道,正式的法律和融资应当逐渐覆盖到中小企业那里。
中国的经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外国投资者采取的欢迎姿态。投资者们也做出了回应,向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不断增长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到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地,2004年一年就吸引了超过600亿美元的资金。虽然对合同与产权的保护以及支撑这些制度的法庭都远不理想,而且*现象很普遍,但外国投资者还在继续涌入中国,这一点令人吃惊。我们对这种古怪现象的最好解释是,中国迅速增长的巨大国内市场使这个国家“大的难以被错过”,因此,投资者们看上去很乐于等待法律和制度体系的改善。中国作为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内容,同意做出必要的改变,进一步开放其经济中一直限制外国进入的部分(主要是金融服务),使投资者相信他们的希望能够实现。
谁葬送了华尔街(1)
美国历史上至今发生过六次大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是1907年,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举债收购联合国铜业公司失利,传言尼克伯克将破产,华尔街陷入大恐慌。银行家摩根组织银行家联盟,向银行提供贷款,并收购股票。美国财政部动用3500万美元救市,这次救市导致了1914年美联储系统的诞生。
第二次是1929年,在这一年的大萧条中,美国股市崩溃,约有9000家银行倒闭。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银行业歇业三天,签署《1933年银行法》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运作拆分,设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和房利美公司,以稳定房地产业。
第三次是1984年,全美第七大银行——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伊利诺伊大陆国民银行濒临破产。FDIC向该行注入45亿美元,收购了其坏账。联邦政府从此持有该行80%的股权,直至1994年将该行出售给美国银行。
第四次是1986年到1989年,美国众多金融机构因不良房地产贷款或商业贷款而濒临倒闭。美国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关闭或援助了296家。此后,总统老布什主导设立的清债信托公司又接管、清算了超过740家金融机构。
第五次是1998年,这一年的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宣布冻结281亿卢布(当时约合135亿美元)国债的偿还。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蒙受巨额损失,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美国财政部长和美联储组织了一些大的商业及投资银行,共出资亿美元,换取了LTCM的管理权和90%的股权。
第六次发生在2008年3月16日,由于在抵押贷款券市场损失惨重,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倒闭。美联储向摩根大通银行提供290亿美元贷款,以收购贝尔斯登资产;7月11日,全美第九大抵押贷款提供商被美政府接管,FDIC预计总共将拿出89亿美元;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4日,因美林公司预期第三季度减记57亿美元,美国银行宣布以约440亿美元收购美林证券;9月15日,因第三季度亏损39亿美元,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将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AIG再爆巨亏后,美联储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政府将持有该集团近80%的股份……
华尔街的丧钟已经敲响,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再次出现经济危机。这可能是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将改变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正如一些人兴灾乐祸地说,“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到末路,只照顾极少数富人的制度必败”。身处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无非是散落的碎片,但是有一个问题却让我们回避不了,那就是——究竟是谁葬送了华尔街?
有人说,华尔街的溃败主要是由于金融界的贪婪和奉行自由市场至上原则的美国制度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有人说,在泡沫膨胀的过程中,投机和欺诈流行,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虽然每个人都明知道是投机和欺诈,但没有人想戳穿它,都想从中分一杯羹,正是人人心中的魔鬼和投资者贪婪的欲望酿成苦酒;也有人说,为什么会出现房地产泡沫呢?货币超发,银根过松。这是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的最大失误。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错误所在,把格林斯潘当做一个偶像来崇拜,一旦这个偶像出了问题,所有的人都跟着倒霉。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要靠市场监管来防止泡沫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贪婪的银行家固然可恶,为什么一个人身无分文还要买车买房,这难道不比银行家还要贪婪吗?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每一个经济学家拼命研究“消费者如何达到最大化效用,厂商如何实现最大化利润,投资者如何得到最大化回报”时,主张“居者有其屋”和高福利的美国*制度在格林斯潘连续13年降息后,刺激了每一个人的消费欲望,导致所有环节都失控,最后形成了大崩盘。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再快,也没有人的欲望的增长速度快。
谁葬送了华尔街(2)
美国的次贷市场是一个基本上无序的市场。正如《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一书所言:“如果说次级贷款行业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的话,那就是‘无中生有’。”用该书作者的话说,贷款销售人员和审批人员把“鸡屎做成鸡肉沙拉”,最后从中渔利。最可耻的就是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他们收费为债务人评级,结果使对抵押贷款证券进行评级成为一个暴利行当。水涨船高,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美都成了最赚钱的公司。用格林斯潘的话说,这种次贷过程是“风险国有化,收益私有化”,最终一旦市场失灵,所有的参与者都要品尝后果。而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出问题,就不会发生次贷危机。此外,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美国梦”和为减少贫富差别的《公平住房法》和《平等信用机会法》也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了80%。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狂欢中,积极推动得义无反顾的金融机构,向所有想买房子的人发出了诱人的呼唤:“来吧,你可以买房,不管你的收入如何,因为房价会永远上升,你可以用升高的价格来借款归还房贷。”而美国的房贷首付只有总价款的5%,次贷借款人一般分为五大类:偿贷缓慢、信用低、生活坎坷、不幸遭遇、高风险,新的次贷产品被设计出来满足这些借款人的需要,这是次贷行业终结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有一个银行大盗叫维力·萨顿,抢劫银行屡屡得手并一再越狱成功。最令其名垂青史的,是他的一句话——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抢银行,他回答,“因为钱在那里!”你要是想知道“为什么金融界这次捅了大搂子”,诺奖获得者的解释都未必令你满意。萨顿式的直截了当可能更富于启示,钱的确在华尔街。不但美国人的钱,全世界的钱,包括中国打工妹们辛劳积累的钱,都在那里。
金融这个行当,美国最具有竞争优势,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来自美国,举世罕见。有几个数字,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详情:2006年金融服务业的产值占了美国GDP的几乎四分之一,利润则占美国所有企业利润总额的44%(美国制造业的利润仅为10%左右);美国人的金融债务在1980年为GDP的21%,到2007年则是GDP的116%。
难怪每当有人提出疑问,要求检讨美国金融创新的风险效应,风险到底是在积累还是被调解对冲掉了,就遭*。格林斯潘有句评断经常被人引用——“对专业人士私下安排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活动进行监管全无必要,这类监管只会阻碍放大(enlarge)生活水平的市场效率”——道出了美国的核心比较利益所在。通过提供高端金融服务,替全世界理财,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得以放大到空前水平,而一小部分美国人的财富也得以迅猛积聚。靠虚幻的财富效应放大的消费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在美国却已成了常态和趋势。其结果是,美国居民的储蓄水平,直接的间接的加在一起,从1986年的10%下降到2006年的负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储蓄率曾高达25%,同中国人目前的水平相近。
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格林斯潘以世界金融沙皇的地位替美国谋求利益,的确是成就斐然。在理想的全球化格局中,华尔街是金融中枢,分配着全球的金融资源,中国等“边陲地区”的资金,不管怎样得来,都将由华尔街来估值、定价、组合、配售。这令人想起约瑟夫·斯大林的一句“名言”,在讥讽*选举体制时他说,“谁来投票并不重要,关键是谁来计票”。套用斯大林的逻辑,这个世界上谁来生产物品,价值怎样生成并不重要,关键是由谁来管钱,谁来定价和分配收益!结果是,中国面临的状况是相当困窘,过去三十年来的出口积蓄多半以美元储放在美国,所值几何?还得由美国说了算。
谁葬送了华尔街(3)
为了在形式上做到合理合法,美国的金融业推出了许多新做法,包括风险测评的新模型,搞得非常复杂,即使专家都会坠入五里雾中。在没有监管的约束下,由美国发起的金融资产的放大效应有多大?据统计,金融产品交易的合约总额有530万亿美元之多(其中CDS超过60万亿),它们所赖以发起的担保品——物理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恐怕不过万亿。其间的关系就像一组“俄罗斯套娃”,实际的核心是个小娃娃,却吹出层层的泡沫,每一层都被数了一遍钱,刮掉一层利润,再让下一层投资者接手,直到最外的大套娃,竟然吹胖了200倍!
最可悲的是,从2008年年底以来,华尔街一边吃救济,一边大发奖金。华尔街人共发了184亿美元的年终奖,虽较2007年的329亿美元下降了44%,但仍然相当于2004年的水平,由于大量裁员,人均得到的奖金并未减少多少。华尔街发奖金让奥巴马很难堪。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大谈责任,说是“每个美国人都应该认识到,对自己有责任,对国家有责任,对世界也有责任”。奥巴马还表扬了那些主动少拿钱的人,“那些无私的工人们宁愿自己的工时少些,也不愿意朋友们失去工作”。说的多好啊!很有伟大领袖谆谆教导的意思。可这边奥巴马话音未落,那边就大发奖金。华尔街不理睬奥巴马,其中美林的气焰最为嚣张——奥巴马白宫装修的经费不过15万美元,美林前老总赛恩装修办公室便用去120万美元。
奥巴马本来是在帮助华尔街和稀泥。在就职演说中,奥巴马对金融危机根源的解释是:“我们的经济被严重削弱,其原因是某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但也是我们的集体之过,我们没有做出艰难的选择,没有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而为国家作好准备。”对于华尔街的罪恶,奥巴马可以说是轻描淡写,还谈什么“集体之过”。实事求是地说,在资本市场这个地方,平民百姓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奥巴马大谈集体责任,就是在帮助华尔街转移人们的视线,还在忙前忙后,让国会多为华尔街拨些救援款。奥巴马如此呕心沥血,金融老大们至少应该配合一下才是。
他们不配合,给自己大发奖金,打了奥巴马一记响亮的耳光,如果他再保持沉默,那就是自己打自己耳光了。奥巴马终于发怒了,指责华尔街发钱是“可耻的,很不负责任的”。国会的*党议员中也有人表态,要求华尔街将拿回家的奖金再吐出来。不过,同样的话,要是由奥巴马来说就更好了。华尔街一边吃救济,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一边给自己大发奖金,奥巴马应该明确要求华尔街将奖金吐出来才对。2009年2月1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专栏文章,题目是《肥猫,吐出你的不义之财》。这是美国主流媒体向华尔街打响的第一炮。作者就指出,仅仅批评是不够的,“需要一到三个特别检察官”来追查年终奖一事。 ()②
与此同时,也有人向已破产的雷曼兄弟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