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牛市飞扬:中国领先基金经理访谈录-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与中国基金业一起成长
1998~2007年,中国基金业从初生到发展壮大的10年。
十年一瞬。就在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张榜寻找持有期最长的铁杆〃基民〃的时候,如果我们要为这10年找一个行业内的最适合的见证者,他(她)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与中国基金业一起成长;
第二,一直奋战在投研第一线;
第三,业绩突出。
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基金行业中最具价值的,经历风雨也见过彩虹的〃老投研〃们。惊喜地发现,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张晖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
1996年进入申银万国研究所,历任行业研究员、高级分析师;
1999年进入富国基金,先后任职高级分析师、基金经理助理、行业研究主管和基金经理;
2003年管理的汉盛基金年收益率达到238%,居同规模基金第3名;
2004年管理的天益价值基金,从基金成立的2004年6月15日到其离任的2005年4月8日,10个月内,收益率达到231%,居同期所有开放式基金第1名。
2005年,加盟汇添富基金,组建投资团队,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副主席。在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2006年度股票投资能力评比中,汇添富在58家基金公司中位居前列。
10年行业深潜。10年行不止步。10年形成并坚守价值投资原则,为基民持续创造价值。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成长之路
我出生于湖北应城,一个农民家庭。就像大多数农家一样,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跳出〃农门〃,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1990年,我考上了湖北大学数学系。在大学,我的数学学得不错,按常理应该选择去考数学系的研究生。但在读大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很苦恼,众所周知,从数学系毕业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
在大学图书馆,我偶然读到了一批海外留学生撰写的关于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系列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现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的文章。他当时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也是学数学出身。我当时对这些书爱不释手,有些重复看了好几遍。虽然这类书都是一些经济学的启蒙读物,但却深深吸引了我。基于此,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报考经济学的研究生。数学系的学生考经济学的研究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我当时报考了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的研究生,而且被顺利地录取了。
那时,我觉得自己本科是学数学的,对经济学不懂,索性选择了各种经济学相关课程。两年半的在校时间,我不仅钻研了数量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还选修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证券投资、货币银行学等。其他的时间就统统泡图书馆了,就是为了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给补回来。
财大住宿也别具特色,不同科系的学生住在一起,总能跟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话题,一方面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更激起了自己学习的兴趣。财大的课程设置应该说实用性非常强,像西方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要求也非常严,在日后做公司行业研究的时候,这些知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1996年年底找工作的时候,我拿着两篇关于数量经济和统计学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的文章做敲门砖,进入当时证券研究界的翘楚……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开始我被分配在信息部做数据统计工作,毕竟专业比较对口,但我发现证券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基本面研究。我找到当时的领导,列举众多理由欲调转部门,机缘巧合,因为当时的确比较缺人,我顺利转入了当时的基础研究部,做公司和行业的研究。这一步非常关键,我有很多师弟,进申万以后,一直在做数据统计,写数量分析报告,到现在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做投资。
在我看来,很多你想争取的东西,一是要做好准备,二是必要的努力是不能缺少的。当然,还要有机会,它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就到来了。
1998年年底,富国基金公开招聘,人数比较少,条件也很苛刻。我对自己在行业研究方面的积累很有信心,同时我判断基金业的壮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于是跃跃欲试。尽管到富国意味着要调到北京工作,我没有犹豫。1999年3月,我拖着简单的行李北上,成为国内新兴的基金行业的第一批从业者。在富国的日子是极其充实的,我先后做过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行业研究主管。 2002年10月,富国面向全公司公开竞聘基金经理。我准备了一个月,做了一份相当完善的投资组合方案,从投资时机、行业配置、个股选择等方面全面论述,管理层对我的评价非常高,我开始了基金投资工作,成为汉盛基金的基金经理。如今在汇添富投资总监的岗位上,我对基本面研究方法的高度重视,对研究和投资衔接的理解,都来源于我在富国的不同岗位上的历练和总结。
回顾过去,从卖方研究员到买方研究员,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直到投资总监,我的经历在人们看来非常顺利,而实际上,机会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是否能够得到机会取决于你是否提前做好了准备。
与基金经理面对面(1)
研究:行军床·上海图书馆·塔里木盆地
简乐:很多老的申银万国的同事,都知道〃张晖的行军床〃的故事,您能否一叙?
张晖:是有这件事。
当年刚进申万研究所,基础研究部把很多大家都不想研究的行业划归我,我那时老实,照单全收:农业、食品业、造纸业、纺织服装业、轻工制造业,还有综合性行业。实在太忙,为了节约时间,反正也是一个人,索性就搬了一张行军床放在办公室,晚上加班太晚,干脆就住在办公室了。在申万的那段日子,我的行踪非常固定。一般情况下在办公室看资料,做研究;要是在办公室找不到我,我就在上海图书馆;如果不在上海图书馆,我就在上市公司做调研;如果不在上市公司,那一定是在去上市公司的路上(笑)。
简乐:不觉得枯燥?
张晖:怎么会枯燥?每天都能看到新东西,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太充实了!
简乐:您经常去上海图书馆?
张晖:现在做研究有网络,有google,不用功的在网上找找资料,拼拼凑凑也能写成报告。那时候没有网络搜索啊,只有到上海图书馆,那里的资料也全。我有一张上海图书馆的借书证,都快磨烂了。那个时候做研究员和现在完全不能比,靠手抄、复印,资料都是用大包背。有一次要为一家企业做并购重组方案,之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一块,花了两个礼拜,我整天泡在上海图书馆,把所有能找的国内外大企业资产重组的案例全翻了一遍,又找在相关单位工作的同学要了一些资料,速成了所有关于资产重组的知识,做出的方案竟然一次性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简乐: 做研究是否也是要先付出99%的汗水,然后等待那1%的灵感?
张晖: 研究不是艺术创作,我觉得比艺术创作要容易。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按照逻辑推理,在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的情况下,结论是自然推演出来的。当然,汗水是一定要付出的。〖HT〗
简乐: 而且这个汗水,不仅仅付出在研读、收集大量资讯的时候,还付出在脚踏实地跑上市公司的路上?
张晖: 跑上市公司是做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个人很喜欢出去调研,当年申万在全国各地有108家营业部,研究员可以很方便地到各地调研。但是研究员到上市公司不是参观,而是实地调查研究,不仅要带着眼睛看,还要带着问题去问,去找答案,所以并不轻松。
简乐: 您跑的上市公司非常多了,哪次调研让您的印象最深?
张晖: 跑的公司太多了,说一个最近的吧。2006年我们汇添富投研一队人去一家上市公司在塔里木盆地的生产基地。我们先是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西宁,再从西宁坐车到塔里木,路上花了整整一天。到了塔里木,温度骤降到摄氏零下,幸好当地有租军大衣的,等到凌晨两点跟着作业的工人们一起上工,跺着脚考察生产线。其实,汇添富整个投研团队都在尽心竭力地寻找值得投的公司,值得投的理由。汇添富的持有人尽可以放心。
简乐: 您当年的很多老同事还记得您在1997年做的关于造纸业的行业报告,他们有些人认为直到现在,关于这个行业的研究报告还未见有超出您当年水准的。这篇报告应该集中体现了您对于行业和公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吧?
张晖: 当时主流的行业报告的写法蛮像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从宏观经济形势讲起,然后列一堆数据,对于投资很难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认为好的研究报告应该从行业特征出发,抓住这个行业的关键因素。比如说,造纸业就有这么几个行业特征:
第一,它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购置先进的造纸生产设备代价不菲,而当时中国大部分造纸企业的机械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很高,要盈利非常困难。
第二,它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国际上纸浆的价格是周期性波动的,纸浆的商品期货上涨的时候,这个行业景气度高,开工足;下跌的时候全面萎缩。要判断这个行业是否向好,首先要判断纸浆价格的周期。
与基金经理面对面(2)
第三,它是资源依赖型行业。中国木材质量不好,也很稀缺,所以国内企业大部分生产的是草浆纸;而国外如北欧、北美等,有优质的林木资源。中国造纸行业的上游控制在别人手中。
第四,它是高污染行业。国内有的企业没有考虑到污染成本,又没有合格的减污措施,一旦碰到相关管制,甚至有关、停的可能。
第五,税收。国际上大的造纸企业,国家是有税收补贴的,国内没有。
这些行业特点一捋清楚,我判断国内大部分造纸企业会面临困境。尤其是新闻纸企业,当时还碰到国际上的反倾销。而且,这些企业固定资产十几个亿,上市流通市值只有2个亿。在股市上的融资对企业发展根本起不了什么大作用。这个时候,再来判断哪些上市的造纸公司有机会就比较容易了……效率相对高、靠近林区、不以新闻纸生产为主业的企业……这样几个条件排下来,自然就锁定值得投资的公司了。
简乐: 行业特征能否从做模型、看财务指标中把握?
张晖: 我认为抓行业特征,仅仅看模型、看财务指标是分析不出来的,模型都是有前置假设条件的,财务指标也有些局限。除了这些外,还要结合一些宏观分析,比如行业的景气程度、行业机会、竞争格局等这些大的方面。而这些就要靠自己去琢磨了。
简乐: 您的道路对于很多年轻人依然有启示,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事业的选择上。
张晖: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申万研究所工作的那一段对我个人的进步帮助最大。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研究所被分到农业、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这些〃边角〃行业,但我还是〃扎〃下去做,当时做的这些行业研究对我后来的选股、选行业帮助很大。此外,我有机会涉足多个行业,知道每个行业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不同,积累了很多不同方向的知识,如果只做一个行业,就会缺乏对比。
而且,我一开始的工作考核是不很理想的,因为考核指标主要是写文章,而我当时全国各地跑,没怎么写。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直到后来公司研究部和投资部交流,我的研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我自己并不意外,因为我知道这都是平时的积累,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还有人脉。
所以,工作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次,如果你做的是正确的,要坚持。只要你认真去做,最后一定会有人看得到。
投资:贵州茅台·苏宁电器·资源股
简乐: 您竞聘当上基金汉盛的基金经理,当时整个公司的目光都在您这个竞聘上岗的基金经理身上,是不是压力很大?
张晖: 我倒是没有觉得压力,因为我做足了准备,有信心做好。
简乐: 但是您没有投资的经历啊?
张晖: 没有投资经历不要紧,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成功就有保证。
简乐: 接手基金汉盛之后,其业绩提升非常快,您是怎么做到的?
张晖: 2002年下半年,市场正经历了上一轮估值泡沫的挤压,所谓的低价股、概念股价格还非常高;同时,我注意到新一轮经济周期使得那些与周期关联度比较大的公司业绩增长非常迅速,而这些公司正好是做庄年代大家不碰的公司,如中石化、宝钢,估值非常低。另外,一些稳定成长的公司,像当时的机场股、港口股,业绩增长比较迅速,估值很低。我在接手后,迅速换股。到第二年,市场呈现〃二八〃分化,一开始涨的都是我前期配置的几类股票。
简乐: 这个〃换〃的前提是您对于市场、对于公司的精准判断与果断出手。
张晖: 做好基金的前提是做好研究。至于对于市场的判断,我个人认为不如说是对于整个经济形势、宏观面的判断。基于宏观和行业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下一阶段的投资主题,再做好深入的公司研究,就可以了。
。 想看书来
与基金经理面对面(3)
简乐: 您以多次首先建仓大牛股的记录闻名于业内,被誉为2003~2005年最会赚钱的基金经理。您能跟我们讲讲那些价值发现的过程吗?
张晖: 2003年买齐鲁石化,归功于看扬子石化2002年的年报。当时越看越兴奋。扬子石化主要有三块业务:炼油、PTA、聚烯烃塑料。三块业务中,主要靠PTA赚钱,当时PTA价格狂涨;油价高,炼油不会有多少利润;聚烯烃塑料销售收入27亿元,主营利润亏损1000万元。
看到这个数据,我一阵狂喜,因为聚烯烃塑料显然就在盈亏平衡的附近,只要价格有微小波动,不但能扭转亏损,盈利也会大幅上涨,2002年全年27亿元的销售收入意味着这一块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将不容小觑。第二天我就让研究员查了专门生产聚烯烃塑料的公司,最后锁定专门做聚烯烃的齐鲁石化,以很低价位买进1200万股……而当时市场上这只股票显然还没有启动。
另外一个要数贵州茅台的投资。我认为长期牛股一定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产品市场扩张潜力非常大,二是良好的公司治理和企业家精神。对市场扩张潜力比较大的消费品行业的投资,我的研究非常深入,贵州茅台很早就被我纳入研究视野。在它2003年第三季度的报表中,我管理的基金汉盛是唯一一个出现在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里的基金,这个股票我一直比较看好。2004年,我建仓天益基金的时候,第一重仓股也是贵州茅台。贵州茅台我从富国又拿到了汇添富,如今汇添富旗下的基金依然是贵州茅台最大的流通股东之一。
2004年,苏宁电器上市头天我就开始投资了,再具体点是在当天集合竞价的时候。当时我在开晨会,研究员在聊苏宁电器的时候,我悄悄溜出去下单。那时有些人想卖这个股票,我在29元买进。和贵州茅台一样,这个股票从富国到汇添富我一直都坚定持有,现在我们依然是苏宁电器的流通股大股东。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