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股民必须懂得的60个问题:从新手到高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都保持在15%以上,是报业同行平均水平的2倍。“华盛顿邮报”公司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出众的ROE,除了经营有方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报业盈利模式的特性,即多印报纸不需要新增许多投资,而带来的广告销售额却能大幅增长。针对这一条,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虽然容易受人宠爱,但由于ROE来自于净利润除以净资产,而净利润中可能包含许多非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或一次性收益,尤其这部分的利润在目前我们的A股公司中较为普遍,所以ROE并不是一个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很可靠的指标。投资者还需要观察上市公司及其同行业公司多年的ROE变动,这些ROE还得是剔除非经常损益的,才可以看出公司真实的盈利水平,从而比较出孰优孰劣。仅有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考察该公司未来ROE会保持在什么水平。仍以“华盛顿邮报”为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报纸和新闻将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对传统的纸质报纸出版构成冲击,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华尔街日报”的网站就做得很成功,订户数和广告额都在大幅增长。如果“华盛顿邮报”还坚守传统的纸介质模式,不进行成功转型,其未来的ROE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很难继续保持。所以,高ROE还得有高质量做后盾,并且未来可以持续发展,不应把ROE看作一个静态的指标。
巴菲特的选股方法适合中国投资者吗(2)
第三条要有持续充沛的自由现金流
巴菲特非常在意公司产生自由现金流(FCF)的能力。FCF是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公司营运资金支出与资本性(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巴菲特喜欢FCF和喜欢ROE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希望能找到不必通过股东的后续投入或举债的途径就能实现业绩和现金流的增长或至少保持稳定,这当然在投资者眼里是好公司了。比如在巴菲特投资记录里有一次罕见的高科技投资——“TCA电信”的案例,这家公司在1999年巴菲特买入时估值已高高在上,本不符合巴菲特价值投资选股的思路,但是它每年1亿美元以上的FCF还是构成了极大诱惑,虽然买的时候很贵,但还是一次成功的投资。到2005年“COX电信”巨资收购了“TCA”,巴菲特成功退出。如果说ROE是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账面利润,FCF就是给股东带来的真金白银。但是,就当前中国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而言,情况有点特殊,由于它们有很强的业务扩张冲动,每年的营运资金和固定资产支出都在增长,FCF这个指标势必看上去不会太漂亮。所以如果仅仅因为公司的FCF因为资本性开支巨大而表现不佳,投资者便不予关注,那在中国股市里恐怕很难再找到满意的A股公司,投资者会失去很多投资机会。在中国A股这个新兴市场里,成长性是更为主要的考量指标,即便是那些在成熟市场里被视为防守型和收益型的股票,在中国也面临着很多业务扩张的机会,这是由整体经济都处在投入期的特性决定的。所以,对经营性现金流要重点关注,来判定其盈利的质量,但对FCF则不必太苛刻,只要公司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好。
第四条低负债
巴菲特青睐低负债公司的理由不适合于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巴菲特入主两家保险公司“GEICO”和“通用再保险”,从表面上看,这两家公司负债率极低,实际上巴菲特看中的是这两家保险商每年手上有两百多亿美元的闲散资金可供他投资使用。所以,除非投资者是想去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否则低负债不能成为一项选股的决定因素。当然,如果资产负债率长期居于50%,甚至70%以上的公司,也是很麻烦的,但如果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低于10%,也不完全是好事,很可能说明这家公司安于现状,不敢投入或没有投入的机会,未来成长性就值得怀疑。在中国A股市场,选择资产负债率在20%~50%的公司是实际可操作的标准。
第五条优秀的管理层
巴菲特说过,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的管理层,他会亲自通过各种渠道来求证公司管理层是否值得信赖,他所看上的管理层都是把敬业放在第一位,而把收入放在次要的位置考虑,这是很聪明的做法。巴菲特和他所投资公司的管理层都明白究竟什么是确保企业卓越的因素,这不是仅靠金钱的奖励就能办到的。前面的选股标准多少还都可以量化,但此条属于选人的标准,很难量化。因为人的分析太复杂了,尤其对于资源有限的普通投资者甚至是机构投资者也难以做到,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那样有火眼金睛,也较少有和公司高管密切沟通的机会。这里要切记,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判断,也别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把握不了的东西就最好别作为投资依据。作为一个主要靠媒体宣传来了解公司高管的普通投资者,不能以“我相信谁就是谁”来作为投资持股的依据,把握公司及所在行业的基本面变动才是更靠得住、更实际的做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如何像彼得?林奇那样挑选股票(1)
彼得?林奇是投资平民中的英雄,他的投资哲学是只买自己熟悉的股票,自己独立做研究,进行长期投资。如果说巴菲特是投资神坛中的偶像,那么彼得?林奇就是投资平民中的英雄,更加容易被普通投资大众所接受。这位前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备受世人推崇,不仅是因为他创造了共同基金管理人到目前为止的最佳业绩——资产管理规模从1978年开始时的2千万美元增长到1990年林奇退休时的140亿美元,年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29%,投资回报率超越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的134%,甚至超过股神巴菲特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更值得人尊敬的是,在他退休之后,彼得?林奇毫无保留地将其成功投资心得和方法通过著书立说和演讲向广大普通投资者广为传播,告诉人们投资并不是那么复杂、那么神秘,任何一个人通过留心观察,再做一些研究,都可以战胜股票市场上的专家大佬们。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价值不在于从投资方法上授之以渔,而是给予投资大众以坚定的信心和信念。林奇正是通过运用一些最基本的法则和常识来实现其出众的投资业绩的,并且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而言,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其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不愿意或不可能投资一些尚未引起分析师或者基金经理关注的中小盘股,从而留给个人投资者大量的选股机会,而这些小盘股往往能提供惊人的回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虽然还远未达到美国上万家的规模,但也不乏充满活力的中小公司,而且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国内个人投资者同样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彼得?林奇的投资哲学
相信许多投资者都读过林奇阐述自己投资理念的著作,如《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等,这些著作被喻为投资宝典,而林奇本人却将其精炼总结成三大原则:只购买熟悉的股票,自己独立做研究,长期投资。
1。只买熟悉的股票
林奇的理念是,最好的选股工具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常识。林奇很自豪地表示,他的很多关于股票的绝妙主意是在逛杂货铺,或者和家人、朋友闲聊时产生的。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投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或者收听广播得到第一手资料,我们生活的周围和身边就有各种上市公司在为我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果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够吸引你,那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上市公司自然也会进入你的视野。对于大多数没有行业研究背景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最容易熟悉的股票就是那些消费类或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事实上,即便在中国,目前消费概念类股票虽然还没有像美国那样成为市场主导,但也有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处在房地产、零售、食品饮料、医药、家电、轿车、服装等终端消费领域,个人投资者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大量相关资讯,甚至本身就是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或体验者,可以获得最直接的判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可以用简单的常识找到成功的投资机会。
2。自己独立做研究
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和个人兴趣来收集第一手资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随后就要展开一番详尽的研究。在这里,投资者不可以被林奇著作中所描述的简单投资决策所“误导”,林奇并不是靠一时的灵感显现而拍板投资,在灵感的背后都有严谨的调研确认工作,这才是他成功的基石。以下几条标准是林奇用来确认一个想法是否可以转化为最终投资的依据:高毛利率。假如是因为某个受欢迎的产品使你对生产它的公司产生最初的兴趣,那么接下来还需要确定这个产品是否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再好的产品,再快的销售额增长,如果仅有10%出头的毛利率,也很难实现长期的业绩增长,低毛利率会使得公司的成长变得非常脆弱,只要稍微有一些内外部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公司的业绩,加大我们投资的风险。所以,不能只关注公司表层的销售状况和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就匆匆决定投资,还要确定公司的赚钱能力和利润率是否可以持续。PEG。在确定了这家公司基本面出众,不仅产品受欢迎,利润也很丰厚后,还不能决定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有时候,良好的基本面和优质的公司并不等同于好的股票,因为从估值上来看这只股票可能已没有太多的获利空间。所以,林奇发明了PEG这个市盈率除以业绩复合增长率的估值指标来衡量公司股票是否还有投资价值。即便公司的业绩成长性很好,但在估值上已有了充分反映;比如PEG在2以上的股票;基本上就失去了介入的吸引力。只有那些估值还没有充分反映公司业绩成长性的股票,比如PEG处于1附近或以下的股票,才有投资的价值。现金流状况和负债率。同许多专业投资者一样,林奇青睐于那些可以将利润顺利转化为真金白银,即现金的公司,并且公司的负债状况不是很糟糕,不会过多地依赖银行借款或债券融资。只有现金流健康、财务负担较轻的公司才能应对各种不同的经营环境,让投资者放心持有这类公司的股票。
。。
如何像彼得?林奇那样挑选股票(2)
3。进行长期投资
林奇曾说过:“不考虑那些偶然因素,股票的表现在10~20年的时间里是可以预见的,至于想知道它们是否在今后2~3年内走高或者走低,不如掷个硬币看看。”这样的言论听上去似乎不像出自普遍只关注股价短期回报的华尔街人士之口,但林奇有这样的理念也正是他能脱颖而出的关键。他从不去考虑所谓买入时点或试图预测经济走势,只要所投资的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他就不会卖出股票。事实上,林奇曾对寻找买入时点是否是有效的投资策略做过研究。根据其研究结果,如果一名投资者在1965~1995年这30年中每年投资1000美元,但很“不幸”地是都赶在每年的高点建仓,那么这30年的投资回报年复合增长率为106%。如果另一名投资者在同样时间段内“有幸”在每年的最低点建仓1000美元,那么,他在这30年中的投资回报年复合增长率为117%。可见,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时点买入股票,在30年的时间里,“不幸”的投资者每年的回报率只比“有幸”的投资者少11个百分点。这个结果让林奇相信费心去捕捉买点是没必要的。只要这个公司很优秀,它能给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这家公司的股票价值就会不断提升。因此,林奇的投资工作就变得很单纯——去寻找伟大的公司。这些伟大的公司股票被林奇称为“tenbagger”,指的是那种股价可以翻十倍的牛股,而实现这样惊人的回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长期持有,即便它很快就涨了40%甚至100%也不考虑卖出。但大多数投资者包括许多基金经理在内却在卖出或减持这些可以持续盈利的股票,反而对亏损的股票不断增仓,期望能拉低成本,这种行为被林奇戏称为“拔掉鲜花却给杂草施肥”。尽管彼得?林奇的有些做法也不适合于绝大多数投资者,甚至是机构投资者,比如他曾同时持有过上千只股票,有些过于分散化,但这就是适合他的投资方法,是林奇诠释他认知的投资环境的最好方式。通过学习彼得?林奇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我们自己所在的环境,可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投资之道,像林奇那样把投资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积累财富又能充满乐趣。在全球最著名的个人投资者交流网站TheMotelyFool上,彼得?林奇的追随者们根据林氏投资风格总结出了在挑选上市公司时要回答的13个问题,这可以为国内投资者学习彼得?林奇投资理论提供一些启发,尤其适合于培养投资者的逆向思维;挑选出冷门牛股:1。这家公司听上去很无聊甚至有些可笑吗?2。这家公司的业务是当前的热门行业吗?3。这家公司的业务会让人感到不愉快吗?4。它是一家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独立上市的公司吗?5。它是被市场忽视因而不在机构投资者及分析师的关注范围内吗?6。它在受某些谣言困扰吗?7。有什么阴影或压力笼罩在这家公司头上吗?8。它所在的行业已不再增长了吗?9。它有什么特长吗?10。它的产品或服务是人们必须不断购买的吗?11。它是技术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吗?12。公司内部人士在买入公司股票吗?13。这家公司在回购它的股票吗?如果对于某家公司的这13个问题,你的回答大多都是“Yes”,恭喜你,你很有可能找到了一只彼得?林奇式的大黑马股。以下对其中一些国内投资者可能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做一下解释:它是一家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独立上市的公司吗?通常一家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独立上市的公司在上市后的业绩和股价表现要好于以往,像朗讯从AT&T剥离出来和安捷伦从惠普剥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价值都有显著的提升。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例如独立后的管理层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从而更有动力把公司业务做好。它所在的行业已不再增长了吗?这里的不增长多数情况下是指低增长,具有这种表现的行业一般已较为成熟,虽然不增长或低增长,但其产品或服务有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份额,处于这些行业的公司很有可能是“现金牛”,收益稳定,财务健康,只是业绩短期内缺乏成长性。因此容易失去投资者关照,成为冷门股,但价钱(估值)往往很便宜。像巴菲特收购的很多公司就是这种类型,业绩成长性平平,但现金流充沛,日后可以有很多提升股东价值(股价)的办法,如回购股票、加大分红,或再投入其他项目等。它是技术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吗?纯做技术开发的公司很难做大,但最先使用和善于使用这些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公司则很容易成功,最典型的代表是沃尔玛。这家零售商和技术开发一点不沾边,但它是最早使用条形码、最早使用POS机和最早通过计算机技术管理物流的零售商,这使得它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后只用了20年时间就一一超过了其他竞争对手,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家公司在回购它的股票吗?公司回购股票说明公司认为其股价的市场估值水平太便宜了,只有公司自身才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