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际他内心忐忑不安,不知道赵普会弄什么妖蛾子。
但马上他就看到转机。
这一年,黄河又出大事了,黄河自滑州房村河堤防发生超大面积决口,汹涌澎湃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扑向南方,沿途淹没澶濮曹济数州无数民田房舍,长途跋涉近千里后到达彭城(徐州),汇入淮河,如同宋九十几年前所说的那样,胜利黄淮会师。
发生了这么大的水灾,朝中上下一起傻了眼。
不管宋朝重民生是真还是虚伪,经过十几年宣传,以人为本已成了全国上下的口号。至少在赵匡义朝,赈灾手段达到了高峰。
然而灾区面积太大了,受灾百姓太多了。
这么多的灾民如何救济,灾后如何重建?这个河道如何治理?
赵匡义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商议。
他先是看着宋九。
宋九摇头。
道理若干年前他就说过了。能治,但又不能治。
黄河为什么在唐朝不出事,无他故,那时候水土还没有破坏的那么严重,关中仍是全国最好的耕种地区,还有黄河下游河床还没有抬高。
宋朝不行了,整个黄河上游水土全部破坏,自东汉以来黄河河段未大变动过。泥沙沉淀,已成了悬河。有方法治理,上游不得滥砍滥伐,载树防沙,中下游兴修若干运河辅助,然后束水冲沙。可是宋朝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力与财力支持这么大的工程。
因此唯独的办法还是兵来将档,水来土屯。若那样,中书就可以办到了,自己是西府首相,无权插足。
那天商议无果。
于是广征博引。群策群力。下面的官员同样没有办法,只好提议征十万百姓修补河道。
赵普将这些意见转交给赵匡义。
赵匡义很不满意,由宋九开始,朝廷也渐渐采纳了用工代赈。不过因为官吏贪墨。发生了种种矛盾。若是小范围用还可以,但是十万灾民用工代赈,准得出大事情不可。而且上哪去立即征来十万灾民。或者征十万民夫来堵塞决口?万一处理得不好,百姓本来因为受灾了,心情不满,发动暴乱,那就会出更大的大事。
因此赵匡义冷声说了一句:“从前韩村河决,征民没起到作用,反而严重扰民。”
于是他发十万军队治理河道,甚至为了表达治河的决心,所用钱帛全部自内库调派,不动用三司国库钱帛。
赵匡义朝时赵普与赵匡胤朝的赵普终是两回事,若是那时,赵普认准了宋九打压,宋九会更悲催的,因此赵普同意了。然后二人商议,得选人领头。选来选去,选了郭守文护其役。
再看郭守文阅历,潘美活捉刘鋹,曾派其进京献捷,宋九也与此人在那时打过交道,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会拍马屁。
李煜进京时,郭守文劝其不要轻生。
安抚过西北。
太平兴国三年,郭守文曾率宋亳二州四千五百丁塞汴水决口。
应当赵普推荐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
郭守文去了前方。
他没有偷工减料,全部用埽填堤。
想要牢固的堤坝,最好是石头水泥坝,现在水泥出来了,可成本太高。还有史上后来发明的鱼鳞塘,这个也让宋九提前弄出来,它代价同样不菲。另外就是钱氏在钱塘江推出的笼石法,这个成本也不低。还有便宜的方法,最便宜的就是硬是用泥土填,这个只要人力成本。要么后世都常见的用沙包加固堤坝。
但在宋朝想要质量好,最常见的便是这种埽。
先用大量编织芦苇绳和超大超长的竹索,芦苇绳用来捆绑加固“埽”,充当编织袋的作用;竹索用来贯穿“埽”,充当纤绳,以便人力将“埽”拽拉牵引到指定区域。
再于宽广平坦的地上密布芦苇绳,接着在绳上铺一层厚树枝与厚芦苇,再在芦苇上倒泥土以及碎石块,接下来按照这个制作次序反复操作,待填充物外形高约十米、长约数十米时,最后用芦苇绳紧紧捆扎,用来堵河的“埽”就这样完成了。
实际它的原理与笼石法、鱼鳞塘、水泥坝是一个性质,就是用这些绳索将整个河堤变成一个整体,增加其牢固。
郭守文没偷工减料,十万呆在京城的大军也不敢偷懒,场面很壮观。
到处是黑压压的兵士,将一个个“埽”拖到决口边缘,栓在巨桩上,然后投河堵决。
可是这一年雨水特别厉害,河水始终如奔马一般汹涌而来。
无论投入多少劳力,还是投入多少石头与大“埽”,皆眨眼之间被河水冲得无踪无影。
不但如此,陕西,河北多处地区同样受到涝灾。
而郭守文从五月折腾到九月,这个决口还没有填上,无论他如何折腾,河水依然向东直入淮河,导致广大的灾区春秋两季颗粒无收。
不能说赵匡义做错了,若是水势能在中途稍小一点,让郭守文堵上,将灾害降低,花费这个代价就是值得的,没有堵上,那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至少赵匡义想做为,也想不扰民,用心肯定是好的。
郭守文在滑州无功,都不敢回京城。
赵匡义也不怪他,痛定思痛,这样临时抱佛脚肯定不是办法,既然今年无辄了,就不让它下回再发生吧。
因此就想到了古代的一个办法。遥堤。
何谓遥堤,就是距离河堤两三里开外,再筑一道大堤,若是汛期凶猛,就可以打开陡门,将水放于这个缓冲区蓄洪泄洪,而且第一道河堤若是破掉,它可以做为第二道大堤拱卫后方。
赵匡义便派两批官员出发,柴成务与葛彦恭顺着黄河北岸,赵孚与郭载缘顺着黄河南岸。西自河阳。东到大海,察看古代遥堤情况。
不久赵孚便上书,是有遥堤,是那一朝建的赵孚也不知道了。但所剩百不过一二。现在重修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不知得用多少钱帛与人力,工程量太大了。其次遥堤与河堤之间的滩地肥沃,以此为生的农户特别密集。一旦滩地用作防洪区,将有多少民户面临迁徙,他们迁到何处,如何谋生,国家将损失多少税赋?
因此建遥堤不是办法,想要解决,只有分水,南北岸仿佼汴水,各开一个陡门,北入王莽河(山东宁津胡苏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
甚至也说了宋九所说的若是分水,会使在水势平缓时更为平缓,导致泥沙沉淀更快的弊端,那就是用陡门调节,仿照朝廷依宋九的提议,于汴黄交界处再置一蓄沙湖之举,水势小的时候关闭陡门,水势大的时候从蓄沙湖泄水于扩疏后的王莽河与灵河,使河水迅速进入大海。同时还能通舟运,灌溉农田。
不管这个提议对不对,可是让赵普尴尬了。
不是分水那么简单。
想要分水,必须扩滩王莽河与灵河,特别是灵河那一段,还要浚通济水,以及从梁山泊通向彭城六七百里长的桓沟水。
钱呢?
本来可能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赵匡义还是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看着大家,特别是狠狠地盯着赵普,最后盯着宋九说道:“修防决塞,盖不获己,而秋霖荐降,役民滋苦,难道是朕寡德?”
宋九有些晕。
这个黄河越往后越难治了。记得前世一个帖子,说南宋能屹立,还亏得黄河,正是黄河多次泛滥,将金国害苦了,没能力一鼓作气将南宋拿下。这肯定不通,金国崛起时什么样的家底子?最少比那时候强吧。不过也说明了北宋以后的黄河情况。
没办法治。
有办法也没有这个国力去治。
赵普在边上说道:“尧水汤旱,时运使然,陛下劳谦勤恤,过自刻责,下臣恐惧所措,望少宽宸虑,以竣天灾弥息。”
“赵卿,还有诸卿,勿要藏拙也。”赵匡义又不满地看了宋九一眼。
在座的谁对水利最精通,宋九,他就是水利起家的。
宋九只好站起来说道:“陛下,黄河渐成悬河,如何治,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国力无法实现。若陛下只图五十年之计,臣都有一个办法。”
“五十年啊。”
“能保证五十年不出大事就是好的了。如今人口还不算多,若是五十年后以这十几年的人口增涨速度,可能人口数量会番上三倍。那么这些大决堤,可能会出更大的事情,淹死更多的百姓。”
“但是五十年……”
“陛下,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如今国力还是有限,况且还有燕云未平。所以得分清先后,先举应付五十年的办法,五十年后,燕云收回,国家更强,可能会有更好办法解决它。”
“那你就说这个五十年之策吧。”
“臣先说堤,朝廷有人说遥堤,实际还有辅助堤,如月堤,格堤,缕堤。若再分,还有越堤,子堤,撑堤。”
“恩?”赵匡义茫然。
其他人也一起发愣。
大多数是后世发明的名词,一起不了解。
“实际除了临时抢险的子堤外,真正分起来,只有两种,一是内辅助堤,二是外辅助堤。内辅助堤就是遥堤。余下都是外辅助堤。”
“外辅助堤?”
“就是在河堤修建的辅助堤,如缕堤,于河边再筑形如丝缕的小堤,它有两个作用,水小时束河,使之河水不会平缓下来,那么河沙便不会沉淀。其次是汛期时,它能替主堤抵挡第一波攻击力,从受力原理来分析,有了缕堤,主堤受压会减轻。月堤与之有些类似,但是两道主堤,于险要河段将主堤缩退,在后方再筑一道半月形主堤,那么不用兴师动众的建千里遥堤,就可以将决堤事故下降一半。格堤也与缕堤类似,但不是呈丝缕状,而是呈一个个不规则格状,它主要用在很长的平直河段,之所以决堤,多是水流动产生的冲击力。但现在主堤外有一个个格堤,那么临近主堤下面的河水便不易产生流动,这就很好地保护了主堤。越堤与月堤性质差不多,但呈相反方向,是于河道一侧筑长主堤,使水绕道而过,不直接冲击主堤。撑堤则是于主堤外直接加梯堤,使主堤下方河道加固,抗击水压与冲力。子堤则是抢险时用的,若是汛水凶猛,来不及从后方挑来泥石加高堤坝,那么直接于主堤内侧取泥加高,这个若不懂水利,最好少用为妙。”
“卿为何不说?”
“臣西府事务繁忙,况且是越职的事,只是看到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臣抽空骑马到黄河边又仔细转了转,才想出来的。”
赵匡义闷哼一声。
如果不是朕今天逼了你两回,恐怕你还不会说。(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六章 礼物
实际刚才赵匡义说话有潜台词的,为什么会如此呢,难道是我品行不好,上天惩罚吗。
看看这两年,那么多灾害,偏偏又发生自己打压老三之时,能不让人误会吗。所以赵普你得替朕扛着。
赵普更狡猾,尧时都有大水,汤时都有大旱,况且你我。
赵匡义要倒。出了这么多灾害,老子在皇宫里都不安,你还能泰然处之,让老子耐心等待,这是那门子道理?
只可惜宋九未听出来。
于是赵匡义又逼了一下宋九,事实也不大高兴,你是爱民的,难道为了斗赵普,当真不管了。
这时他权然忘记了赵普打压他时那种心情。
但他却是误会了宋九,宋九确实在想方法,一时未注意他们的话外之音。他又详细地讲解了这几种辅堤。
然后说道:“赵孚所言对也不对,若是于河中起修南北两道遥堤,以现在的国力同样不切实际。但于王莽河与灵河分水同样没有效果,原因很简单,不说巨大的用度,黄河下游多是山区,唯有孟澶滑这几处两边皆低洼,水往低处流,因此多在这一段河面或强行冲向南或强行冲向北,分流所在离这一段河面太远,分水效果不好。”
“卿所言中的也。”
“但赵孚也有一些想法可以实施,不过要改一改,也不用遥堤蓄水,更不用于东边分水,可以于两河寻一些低洼场所。最好多是盐碱地带,后方单独建大月堤,汛期水势不大,百姓耕种,水势若大,及时将百姓疏散,放水泄洪,水势消退时将水排掉,沉淀的淤泥又可以改善土壤,弥补百姓损失。”
这是一个办法。
但也很麻烦。那是家园。到时候放水泄洪时,有几个百姓愿意离开家园?
不过到了万不得已之时,最少比现在滚滚河东一直流向彭州的强。而且平时可以做一些补贴,例如免减税务等等做补偿。这就看朝廷怎么想。当地官员怎么想了。
宋九又说道:“现在还有一些办法。毕竟人烟不是太稠密。就是未必会麻烦。因此想要五十年不那么频繁出事,只有下面一个办法,筑外辅助堤。它不占民田。也不用迁徙百姓,安置百姓,若是合理,还会起到一些束水冲沙的作用。”
“于河外筑堤,成本更高。”宋琪道。
“陛下,臣认为以后西府宰相必须有一段军旅经历,方可胜任,东府宰相必须担任过三个州府长吏旅历才可以胜任,不然易闭门造车,贻误国事。”
宋九讥讽道。
宋琪虽年龄很高了,但他以前多是副职,只是曾经因为担任开封判官时却与赵普相善,让赵匡义怒出于陇州,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官员的经历。
事实也没有宋琪想的那么复杂,这些外辅堤主要是减少主堤下方的水压,因此可以于水小时从河中取泥,或者于堤内取泥,筑起浅滩,再于浅滩上筑堤。当真在河中筑堤,现在有这个能力么?
“它也要不少劳力与钱帛的。”王明老实地说道。
“嗯,但它不用那么急,可以量国力而行,非是要求一朝一夕之功,不过以我想,还是今年施工最好,先将一些险要河段抢修起来。”
“何故?”
“陛下用禁兵堵缺,不用百姓,现在大水茫茫,家园淹没,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若是不组织好,百姓积怨,恐生变端。但再过一段时间,河水就要消退了。一旦河水消退,人心便会渐渐安定起来。可是那么多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河北陕州洛阳都有许多百姓因内涝,颗粒无收。朝廷能不赈济吗?这时就可以用工代赈了。因此秋后水势消退之时,施工成本最低。”
大家都在低头思考宋九之策的可行性。
赵孚嘴张了张,最后未说话。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用钱多少不谈,但一听就知道宋九的办法比他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宋琪却不服气,便说了一句:“陛下,灾害连连,国库紧张,若是再动工,请陛下将西北诸工停下。且臣以为仅是对付一流盗,国家用费钜万,颇是不值。”
表面上看这句话说得也有道理。
李继迁不就是一个流寇么,能成什么大气候。
宋九太小题大作了。
现在两选一,一是河工,二是西北,河工才是最要紧的。
事实这句话很恶毒。
若是西北停下,那代表着朝廷默认宋九是一个笑话,可为了这个笑话,花了多少钱下去。
若不停,是因为西北造成经费紧张,而使河工不得开工,宋九这是不识大体。
宋九眼睛终于冒起寒光。
奶奶的,俺与你宋琪有仇啊?
但宋琪也是没办法,如果再让宋九放光彩,他隐隐感到很不妙了。赵普一倒,宋九还能容忍他吗?这是逼上架子要斗宋九了。
宋九转过头,喊来一名太监,让他去西府将王明给他的那样东西拿来。
咱们用事实说话。
一会儿小黄门将那份账册从西府里取来,宋九递给赵匡义:“陛下,请看。”
这就是王明给他的礼物。
西府不过问出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