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武——一个牧羊人身上看到了那句传颂多年的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苏武值四个字:“国士无双!”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人当被人千古传颂,当为人间的楷模。
赵匡胤——不是因为他是皇帝,是因为《宋太祖千里送京娘》,太祖武功天下流传
关羽——还是用那句最古老的评语吧“忠义千秋!”
海瑞——一个让自大明以后,十个官员九个自愧的封建官吏,清如水、明如镜,吾对海青天的评价是:“愿送一支湘妃竹,烟波江上做钓竿!”除了崇敬还是崇敬。
杨继盛——吾只说一句“大明铁汉光耀千秋!”
岳飞——俞大猷——身经百战文武双全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秋瑾——侠女英风不让须眉!
宋哲元——“我自横刀向天笑!”29军军长和他的大刀队,他们应该不朽,他们的jīng神应该不朽!
周恩来——因为他的睿智,因为他的两袖清风,午夜梦回吾总见一少年对天言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五千年璀璨的星空中,这是在我心中最亮的星星,这些人中有文臣、有武将、有皇帝、有平民,他们最大的共同之处,都是造福了天下的百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还有许许多多我没有提到的人,共同书写了五千年的的千秋正气之歌。文有文德,武有武德,其实做饭的也有饭德,喝酒的也有酒德。
道德今rì被人鄙视,被用的很滥。
吾至今相信公理与正义,相信邪不胜正,这些人才是武人的楷模,他们之中有的虽然虽然一生舞文弄墨不会武功,但他们身上都有古人说到的“浩然之气!”。
有了正气与正义,文能慷慨激昂,武能独步乾坤,虽贩夫走卒织席贩履,亦能坦然活在天地之间,不失人间正气。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无天地之正气,虽位极人臣富有四海,不过尸位素餐为富不仁祸国殃民而已。
文武之道都应以上述之人为楷模,十丈红尘当能不失自己!
'bookid=2560599;bookname=《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95 行拳】………
内家形意在行拳中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方式,如百鸟鸣于林方显英雄本sè。在练拳之时其实不是人在练拳而是拳在练你,拳中的东西有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拳就式就好。
比如人的左右手,总有一只吃饭用筷子的手灵活,而另一只手比较笨拙。按照人固有的思维标准,应该是用筷子的手先练成功,比如右手吃饭用筷子灵活些,该是右手练成功才对。事实往往不是如此,往往是人比较笨的手先找对了拳劲,先打出了威风。
呵呵!右手因为灵活,因为它太灵活了,往往不容易找对了劲。在武术中在我们的身体中,大巧不能胜大拙,武术的真理在左右手上就能体现。
这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既然它不听话那就不要去想了,放下这些也不要想我怎么使劲,你怎么使劲都不对。“螳臂当车”车怎么赢的螳螂呢?开过去就是了,轱辘一转就搞定了,车的眼里根本没有螳螂。
“车”这个例子举的是“身势”,行车的力度就是行拳形意也叫“行意”,身势一动一切就解决了。“车赢螳螂”不是一拳也不是一脚而是身势,小肚子领着身体走出了身势,力在脚下你在想那个手怎么发力是背道而驰。
拳谱说到输赢总用那句拳诀:打破身势无遮拦。打人一拳踢人一脚不叫赢,破、除敌人的身势,把敌人连根拔起才叫“赢”,在战场上你破除了敌人的身势不是赢了,而是掌握了敌人的生死。
节奏---行拳的节奏只能模拟,模拟师傅的拳架与节奏,形意和音乐是一样的,有自己的韵律身体的韵律。这个提高在自己了,谁也帮不了你,因为拳中的战意无法仿效。从楷书练起到泼墨山水恣意纵横,天下间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国画,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武者。
这样才是练形意拳。
比如万人太极拳的大场面,也许只有一个人是按照自己身体的韵律与呼吸在行拳,其他都是摆样子的,一万人的脉搏呼吸怎么可能一致呢?
为了追求整齐划一为了求“一”,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韵律,也许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国术源于战场搏杀,本身不适合表演,但可以统一到军阵,军阵其实也有别于今天的集体表演。在军阵中个人能力是可以淋漓展示的。
天地无私不舍不得!
小孩子被大人狠心断了nǎi以后,才能尝到美味学会吃东西。习武之初也有断nǎi后的难受,身体的不舒服等等,等你yù罢不能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上路了。武功占用时间、疲乏身体,只是最初的认识,武人从武功中得到的好处太多了,起码身体的强健无可比拟。
一棵小树消去杂枝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人也是如此,不能想怎么长就怎么长,这些要靠师傅的教导,更靠武者的自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想站在武学的巅峰就要把握自己。
一个没有师傅的人练成武功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能自律,能做自己的主。一个没有庙的和尚能成功更值得敬佩,因为他没人管还能自信且自律,能不为外物左右,才能不为敌人左右,敌人直打、我斜打,你打上、我打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俩谁也不挨谁的事,谁说当头炮就一定要跳马?
呵呵这样的武者就是在行拳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天地在我心,这样的武者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士兵组成的军队战无不胜。
'bookid=2560599;bookname=《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96 打人如薅草】………
这是当年父亲讲的一句话,其实也是拳谱中的话语。只不过在如今出的书中,变成了“打人如蒿草”这几个字而已。
当年我一直理解为“蒿草”两个字,后来对这两个字加深理解,改变了想法,源于与父亲的一次谈话。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是如今习练形意的人经常念叨的话语。其实应该是看人如薅草才对,其实看人打人都如薅草一般才是形意。
我当年念叨这句拳诀的时候,被父亲笑话。父亲问:“天下的草这么多,为什么单指蒿草呢?看人如青草不行吗?”
“这个”我无言与对。
父亲说这是北方方言造成的,这句话的本意是“薅草”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拔草。一个字的改动就能使这句拳诀大不一样。
因为薅草与蒿草两个词是同音,因此在口传数代之后,慢慢地演变成了蒿草两个字。仔细的分析起来,薅草的意思要大于高草,在拳诀中改动了这个字,就使这句话丧失了味道。
看人如薅草。
看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是你的敌对方,那么你看他一眼的时候,心里就要想着“薅草”去拔你敌人这棵草。从看到这个人第一眼起,你就想到了怎么去拔除他的“根”,也就是去破除他的身势,这样看人如薅草这句话,放在拳诀里,这句话就有了灵魂。
当年我也问过父亲,为什么要说拔草呢?而不说拔除你这棵树呢?
父亲当年微笑着看了我一眼,对我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我至今牢记在心,不敢稍有忘怀。
在疾风骤雨中,树折草不折。我们能看到被风刮倒的大树,却看不见漫天飞舞着青草。在草与树的根须比较面前,草比树还要厉害,还要难拔除。
第二点呢,你看野草浅浅的露出地面,不过才半尺多高,可是它的根须有的却有一米多深,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有的草是不好拔除的。
第三点,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青草必然与人比起来渺小的很,再强大的草也会被人消灭,因此形意拳门的老祖宗们在拳诀中写了这句“打人如薅草”、“看人如薅草”,这也有藐视敌人的心理在内。
那些年那些事因为隐含着形意拳无上的诀窍,虽然事隔多年,至今不敢稍有忘怀,今rì写出来,也算是对慈父的一种怀念,愿他老人家的一些话语能编传天下,为初学形意的诸君有所帮助。
在北方的农村中,这个薅草的“薅”字还有人在使用。小孩子在外边贪玩,误了回家吃饭的时辰,这时候家人就会出来寻找孩子,把孩子“薅”回家去,其实就是抓捕的意思,把孩子像根草一样的抓回家去。
在派出所里,两个打架的人形容自己刚才打架的情况也会用到这个字。其中一人说,刚才不是我先动的手,是他窜上来一把“薅”住我的脖领子,我们这才打的架。
这个字到了今天虽然还在使用,但是越来越少了。我如果不单写这一个篇章,把这个字讲明白,也许再过几十年,这个形意拳的拳诀中的这句话,就再也改不过来了,再也不会有人知道它的真实意义。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是僧敲好?还是僧推好?
这件事要细细的加以揣摩,练武也要和作诗一样,说出的话,讲出的道理,要经得住推敲,每当我们写出一个字,我们都要承担起这个字的责任,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要这样国术才能兴旺。
其实世间的事情,就怕“认真”二字。
师父也是地球上的人,师父也生长在地球上的某一个角落,师父个人的生长经历会带到他的拳术中,首先带进来的是方言土语。这是国术的传承中一个大大的误区。师父在讲拳的时候,会带着他的方言土语,你只有真是他的弟子你才能听懂。
从海南飞到北方,和师父握个手拍个照片,学个三天两天就飞走的弟子是不会懂的。
“跟老师学,跟老师学!”你要跟住了老师,经过长时间的师徒磨合,你才能真正的听懂他说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语,有时候师父不经意的口头语才是经典。
在记录传播这些经典口语的时候,要注意查证,查阅相关的资料,保证形成文字之后的权威xìng,这样才能把真实的武术留给我们的后辈。我们现在随手做的小事,有可能影响千秋万代。
比如南方话中的“点解”,北方人理解起来很困难,这些东西在武学的传承中,其实很重要。
北方的方言中有一句贬损别人的话:“你们家坟头长那根蒿子了吗?”这句话中的“蒿子”就是指的蒿草,问人家坟头长那根草了没有,这是一句贬损他人的话语。出了这片地方,这句话能理解真实含义的就少了。
在整理这些拳谱和拳诀的时候,我发现了不少类似的错误,如今口口相传已经众口铄金了,在我的《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中一点点地把这些东西讲出来,一点点的纠正,最起码我要把这些方言中引申的意思说出来,这样才能有助于形意拳的练习。
最近生活工作都很忙,祈求上苍多给我一些时间,把这些东西讲出来,既然发下了宏誓大愿就该认真的去完成,努力把这本书写下去。
最后抄写一段诗词,与诸君共勉吧!
人身难得今已得
大道难明今已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时度此身
'bookid=2560599;bookname=《八极拳霸九天》'
………【97 形意一年打死人】………
这也是一句众口铄金的话语,其实它的内涵远远不像字面那么简单,其实这句话也是误传,也是口语的翻译和口误造成的。在这个篇章,我们就把这句拳诀做一个全方位的剖析。
当年20多岁的我也是赞成这句话的。
在我参加工作后不久,有一次在和父亲练拳之后,无意当中提起了这句话,父亲先让我讲了讲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当年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在形意拳的初学筑基的过程中,一年的时间,一般是不是这个材料就能看出来了。
中医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人的筋骨要是有了毛病,比如说是硬伤啥的,一般恢复起来要三个月的时间。初学形意的劈拳一般也要三四个月才能有点感觉,这个感觉指的不是姿势,而是内动的感觉。
在形意拳真正的传承中,一年的功夫打死人是可以做到的。这说的是能开窍的弟子练习后的结果。一个真传一个真学,那么形意拳一年打死人是可以做到的。
我说完这句话后,父亲没有表态,而是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如果当兵的话,新兵连的训练是多长时间呢?”
“一般是三个月,新兵训练三个月,就从老百姓变成了士兵,这个时间和内家百rì筑基的说法,还有伤筋动骨100天的说法相吻合。“我回答道。
“你的意思就是说,新兵连的士兵训练三个月就可以上战场了?”父亲问道。
“是这个意思,在古代如果打仗的话,三个月的训练差不多。”我答道。
“如果咋古战场,士兵有没有训练一年或者三年的时间再上战场的呢?”父亲问道。
“没有,古战场的士兵不会有这么长的训练时间,也就是几个月。”我答道。
“那么形意一年打死人,是不是训练手段比较慢呢?”父亲问了一句。
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我思索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回答的方法。
“形意一年打死人,为什么不是半年,为什么不是13个月?为什么非要说是一年呢?是不是差一天都不行?”父亲接着问了这句话,我感到无言与对。
“这句话是误传啊!”父亲慢条斯理的说了这句话,听在我的耳朵里,不亚于晴天霹雳。这句话我知道很久很久了,也重复过无数次,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现在一个足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父亲是这么说的。
在太极拳的谱书中有一个招式,叫“倒撵猴”。在现在的太极拳出的书中,有的还能看到这个招式名称的显现。
形意一撵打死人!
这才是这句拳诀的本意。
在北方的方言土语中,这个“撵”字用的很多。我追上他了,一般在农村中就说我“撵”上他了,这样的语言在北方是很普遍的。
形意拳所有的功夫和功力,其实都蕴藏在下半身,都蕴藏在形意拳在行拳时候的身势中,这是形意拳全身整合力发于稍的最终秘密。
形意拳的秘诀就是这个“一撵’,就是这个”上步”。
形意拳和坦克一样,其实功夫不在威武的炮管上,而在坦克的履带上,坦克之所以威风凛凛,全是履带的功劳。没有它坦克躺在那里就是一堆废铁。
功夫本从趟步来
两手变化随步开
高挑低搂横掩蔽
劈崩钻炮不离怀
这首拳诀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
形意一撵打死人,这才是这句拳诀的本意,说的是形意合身而进的身势,和坦克一开碾死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撵”和“年”同音,换成“年”字也稍微有一点道理,经过多少代口口相传,加上“音误”,这句话就传成了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