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功要的就是这份真实。老农锄禾之道深不可测,非有心人不可得之。

    我当此细说老农锄禾之道与诸君共享。

    外行用锄头一锄猛劈,锄头入地之后大力后拉而求翻地,此为下乘,终不能持久。田地百亩一眼无边,体力总归有限,如棍棒而击江海涟漪过而力无踪矣。

    自此当推智者饮沸汤之术。当年我家长辈讲形意拳力所谈甚明,今rì详细续之。

    喝汤的时候汤是沸腾的,我们要让它凉下来,我们用筷子慢慢打击汤面,汤水四处飞溅以求降温,这是下等之术。智者饮沸汤之术更合乎道也。

    把筷子深入汤底慢慢搅动而成漩涡嘘气成云,而饮沸汤之技乃武功。为什么呢?

    智者的筷子能找到那水的“重心”,这个“重心”是尝试出来的,速度快了如鱼游动于水中,鱼动而水不动,速度慢了“根力”不足,汤水亦是不为所动。

    只有那个节奏,只有那个运行,才能“红掌拨清波”,随着汤水被激活筷子会越来越快,此时一碗汤水已被筷子搅动,这个理、这个力,就是形意拳劲,如此施为方能四两拨千斤。

    遥想当年家族长辈,就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一碗汤讲出了这个谁也说不清楚的“四两拨千斤”的道理。这个劲力带入形意拳就是内家的韵味,回味而无穷。时至今rì思量起来亦是觉得神妙耳。

    这就是智者饮汤之术,四两破千斤之技也。

    老农锄禾力不在“挖”而在一“掘”,就是向后一拉。

    “挖掘”是两个不同的力,“挖”是“挖”,“掘”是“掘也。

    其实不是为了“挖”而是为了“掘”,想“掘”就得先“挖”,“挖”是枝叶“掘”是根本,挖是“目”,掘是“纲”。

    挖是手段,掘是结果。

    再说猛虎虎的扑咬。

    扑是战略意图的体现,而不是根本,扑是为了咬,升华到形意拳内,这个“咬”我们理解为“虎抱头”。咬是“根”,扑是咬的“先锋”,咬是最终的结果。

    呵呵!吾不是在这里玩文字。练形意拳练的就是个上行下效,先后的动作是以“战意”为最终的贯串,上一个动作是为下一个动作服务的。节节贯串不是只说的身体,还有拳形、结构。

    虎的一扑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技击效果,把猎物已经打倒,但是虎不会停顿。因为老虎知道,心脏不跳动的野兽才不会反抗,虎会马上补充一口,最后结束这场战斗。

    不管这一“扑”达到什么效果,这一“咬”是肯定的,这才是老虎的必杀技。

    必杀技不是一“扑”,而是一咬。

    俯身离穴强扑食

    虎抱头颅震八方

    古谱写的很清楚,老虎会绝不停顿的做完“击、杀”动作。

    “击”是为了“杀”!

    今rì许多人讲一个虎扑,讲的口沫横飞、千招百式,从没人站在猛虎的立场上想想其他,扑完了干什么?

    许多人练太极“误入其中”,“推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战场上敌人都是“杀”死的,没有“推”死的。这都是手段。

    是为了施展你自己的“必杀技”的铺垫。

    搅汤止沸之技、老农荷锄之术,理解这个劲力的奥妙与转换,你就进入了内家。

    我把形意拳的先哲比喻成“老农”,这些先哲观人间天上万物消长之理,把生产生活中的劲力之术,波及全身得形意大成之理,智慧的农民因为心量变了,也就成就了。

    代代宗师先哲,他们是武术中的牛顿,国术中的智者也。

    我今rì虽也练拳,难得祖辈先贤智慧之万一,粗鄙丑陋、言不称“文”,唯一颗爱武之心至真、至纯也。今捉笔如橼、才思不济,乃为今人得悟内家拳境,抛砖引玉而五体投地也。

    诸君当勿因吾拙意,而低看形意拳门之“深妙境”也。

    'bookid=2560599;bookname=《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2 鹞子入林不损身】………

    鹞子钻天、鹞子穿林、鹞子翻身,里边很重要的动作就是个炮拳,直门炮“挑顶炮发似雷霆”。炮拳与鹞鹰形象结合,鹞鹰活了,炮拳也就活了,形意拳门的大师们,给火炮安上了翅膀。

    在形意后续的很多拳法中,这个炮拳用的很多,在形意拳中这个直步的炮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都要在鹞形当中练出它独有的韵味。

    这个鹞形我准备再讲一章,不这样觉得含着的东西太多不吐不快,而且对这个形的理解还要加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行。

    鹞形不是工笔画,而是泼墨山水,形意拳其实也是写意山水,此中清滋味料想少人知。

    这鹞形的翻身不是只有打、化二法,而是藏着摔法,这个“摔”不是纯摔跤的动作,而是形意独有的劲力运用。这个从鹞形的转身去找,挑裆、过肩、上步钻打都含在里边。

    这个形象练的很妙了,转身就独特了,就不只是简单的一转了,而是两转。分了方位也就有了yīn阳的变化,这个转身我想诸君还是自己练出来为好,其实我讲到这,已经呼之yù出了,剩下的就是练了。

    我这么一说有心人就该把这个拿走了。如此学拳才是形意,如果没有想象与放飞的意念,形意就是体cāo,就是健身教练的练法,可形意真不是这样练的。

    不经意的一抖其实就是功夫,自然不拿捏,自然才是道。

    鹞形是固定的姿势,这些姿势的链接有快慢松紧之分,鹞形是几个式子的组合,这几个式子其实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这几个拳式当中要练出高cháo、低谷,要练出昂扬顿挫、曲折婉转,不只鹞形,形意就是这么练的,许多人习练形意没有进步就是不明白这个奥妙。

    同样是几个字,为什么《兰亭序》能流传千古,就是写字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最佳切入点,字与字一样,写字的人不同字,就有了生气和灵气。

    武者能明此道拳就活了,拳是一样的,练拳不是一样的人,拳xìng与个xìng相合,也是“内三合”!

    呵呵,鹞形这几个简单的动作,你就是贝多芬,这个形象就是《命运交响曲》,如此练武与道不远矣。

    在形意拳的任何形象当中,都要找出明、暗、化的拳意,每个式子和动作孜孜以求才能合真也。我小时候问长辈明劲是啥?

    长辈们回答就是大海起波涛。

    那暗劲呢?

    暗劲就是浪涌波生。

    这个就不好理解了,大海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涌”,表面虽然看不出来什么,但海面以下的海水流速很快,这个叫“涌”。是水的暗流。

    传说轮船在海面航行,突然开不动了,海面风浪倒是不大,这就是遇到“涌”了,这个“涌”来形容形意的暗劲,实在是很恰当,劲力大且无声无息浪涌自然波生由内而及外也。

    化劲呢?

    化劲就是漩涡。

    有的武人直接就叫“划劲”或“滑劲”。个人以为还是漩涡最为恰当。看见漩涡或者龙卷风,其实看见就已经跑不掉了,管他什么巨轮吞而化之。

    螺旋产生的神妙。

    练到这个境界的人骨肉相合,丹田已经不是一个点,这个点已经是全身,他全身就一个点,你摸不住。他的全身你不能把他全身用麻绳细细绑扎,你就控制不住他,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缝隙,他的拳力就能钻进去,一下就破环了你的重心,这个失败叫—“失势”。

    不是你拳输了是你的身势,也就是全身都输了,没有一个点不在他的打击之下,如漩涡而对轮船,生死不能自己左右了。这样的形意高手才是绝顶高手。

    他一个手指头捅你一下,你感觉这个力上了你的后背,影响了你的尾闾,这样的高手就不要和他争斗了,赶紧拜老师吧。

    这个明、暗、化劲其实很容易说的明白,功夫到了境界,举手投足都是文章,吾说明、暗、化,就是吃饭的过程。

    牙齿咬就是明劲。

    舌头就是暗劲。

    咽喉不知不觉吞进食物,食物嚼着嚼着就没了,“吞而化之”就是化劲。

    明劲就是有枣没枣打三竿子,这个竿子劲就是明劲。

    暗劲就是推掌震动树干,以求枣落耳。

    化劲不过是脱了长衫往树上摔扔而已,位置自选。

    功夫是什么?

    功夫就是境界。

    境界就是体认,有了体味再求什么都灵。

    为了打开诸君沉睡的心灵,我再说几个例子。

    明、暗、化就是抽烟。

    明劲就是吸烟,暗劲就是划火柴。你得找到那个最佳的力点,化劲就是点烟,火与烟合、嘴与肺合、肺与鼻合是也。

    呵呵!如此而已,天下无物不在道也,是人没有道心,才觉不出万物的理法及生化之道。

    明劲是包饺子的捏劲,暗劲是下锅后以勺推水,化劲是夹饺子的筷子功、力不大却控制了饺子的一切。

    说着说着饿了。

    其实不是饿了,是打开了思路,练拳的时候打开了思路,拳式就有了神采。

    鹞子入林不损身,山高林密、百草丛生、荆棘遍地,鹞鹰凭的是飞舞盘旋之功也,飞舞盘旋不也是个螺旋?

    只不过鹞子做的更漂亮而已,鹞形练的就是个飞舞盘旋,简单的拳式藏着无穷的奥妙。

    敌人强大如林山高林密,鹞鹰飞舞盘旋视之如无物也。鹞既然也称“鹞鹰”,当有鹰的气质,武者习形意亦是该有“鹞鹰之勇”耳。

    呵呵!有了这个,我们才好说形意拳最最经典的东西“鹰熊”式也。

    龙虎为开,鹰熊为合,说了“鹰熊”二式也就说全了十二形象,这个说完了,形意的基础骨架就有了,一个武者学完了五行十二形象,最好再从师父手中学几路拳。因为形意的连拳很有特点,有师父当面指教为好。

    多言无益本章言尽于此!

    'bookid=2560599;bookname=《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3 凤凰三点头】………

    考虑了很久,这个章节写是不写,最后觉得还是写出来罢。留待有缘人也。后边的章节就该介绍“鹰熊”二法了。在这之前还要再说点东西。

    鹰熊暗示英雄,是十二大形象的完结篇。应该做个总结,整理一个完整的思路。在此我们再回到劈拳。劈拳和鹰捉关系大了,不说通了这个就会产生隔膜,影响拳艺的进步。

    今天的广告语是“凤凰三点头”,这是内家形意的不传之秘。

    今天我们就把天捅开,看看外边的世界。

    劈拳的拳式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就不在赘述。先说这个名称,这个“凤凰三点头”来源于古老的形意枪。形意枪是战场的枪法,无花式、无表演意味,练起来只有行家才能感受那种独特的美。

    这个凤凰在古代不是一只鸟的名字而是两只,“凤”是“凤”,“凰”是“凰”,凤是公的凰是母的,原来有一出戏剧叫《凤求凰》。

    有个美女叫啥子李美凤,在古代叫这个名字有可能是男的,比如《陆小凤》。呵呵!今人将“凤凰”二字混用了,因此这个“凤凰三点头”是对练的对扎枪。

    一个人出圈枪刺出,另一个人用枪拨栏。这个圈枪是老枪谱中的记载,现在叫拦、拿、扎了,就是用枪尖前段做左拨右拦中扎枪的动作。两人对练的时候用大杆子,凤也点头、凰也点头,合称“凤凰三点头”。

    在形意拳门中,凤凰三点头说的是眼神。

    古人聪明不是今人能够想象,今人所用的历法等等都来源于古人的智慧。这个凤凰三点头的眼神用在形意拳中,人的拳就有了神采,如画龙点睛一般这个拳就活了。

    比如待嫁的少女平时羞涩看不出什么,出嫁的一天,突然变得神采飞扬,这就是人的“神”。给神一个时间、一个空间,就是“神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神”是积累、是厚积薄发而出。

    我们做个左劈拳的三体式,下面我们要打拳了,这个左手要回收,左手回收的时候,眼神也同时回收,这时候我们做到了下颚微收,这是凤凰第一次点头。

    左拳回收后,我们上步再钻出左拳,这时候我们的眼神跟着拳飞向远方。这时候额头微抬,记住这个劲要含着,被人从旁边看见你抬头看月亮就错了。

    一个是练拳落了空子,能被明眼人把你的拳偷走,二是这个意一暴露就不灵了,孙悟空七十二变,大闹天宫的时候和众位神仙们玩变来变去的才有乐趣。因为众神们看不透孙悟空的变化,悟空和佛祖玩就没意思了,咋变也是你这个猴子,这就无趣了。

    无趣就是没有趣味,没有趣味打拳,生理也不会发生大变化就没意思了。老

    拳师讲这个形意劲要“含着”,这个“含着”太高明了,这就是拳意。孩子吃糖、八戒吃人参果,要“含而化之”才好,不要等吞下肚子去,再眼巴巴的看别人吃,那就没有趣味了。

    这个抬头,是凤点头的第二个变化。

    钻出左拳后紧跟着是一劈,形一动眼神就放在后手上了,眼神跟着掌劈出,这个眼神是三点头的第三个变化。

    这次的眼神和掌同高,劈拳起意上胸膛,不只是掌要上,眼神也要上,这是劈拳里眼神的三次微妙变化,眼神领身才谈到合字。

    那诸君问了眼神三次变化为什么不叫凤点头?我是男的。这个上帝没说你是男的不予考虑。人身体自有yīn阳存在,这个凤凰说的是yīn阳的变化,道家认为后背为阳、前胸为yīn,也有的认为身体左面为yīn、右边为阳,吕洞宾号“纯阳真人”,就是道友们夸奖他身上修炼的没有一丝yīn气了,全是阳气。

    这个凤凰暗指这个人身体的yīn阳以及拳势中yīn阳的转换,奇正相生的转换也。在劈拳中你是双手互劈,因此叫“凤凰三点头”此为形意拳不传之秘也。得此自在道中。

    明白的人已经看出来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劈拳了,这是形意贯穿五行十二形象的大道理。这个眼神与呼吸都在道上,那么打拳想出偏差都不容易啊。

    其实这已经是变相的在说“鹰熊”式了,先做个绝大的铺垫。

    形意拳以枪化拳,这个三点头的枪法,在枪术单练、对练当中也是使用这个眼神。所有的拳脚兵刃全部要使用这个眼神。眼神一动头就动了,无形中合乎了形意的**则。

    以头领身对吧?

    形意拳中有许多这样的练法,这个练法其实不是练这个的,而是练那个的。纠正手不到位的时候,无意中改变了腿的姿势。这都是正确的。

    形意拳是个庞大复杂的人体调整方法,人体本来复杂万分,形意拳用最简单的拳势对身体及生理等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整。把人体调整成吕洞宾的纯阳身体。使人体得到健康的同时还能上阵杀敌。这是形意拳门老祖宗的不灭功绩,我辈后人只有为往圣继承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

    古人九九重阳登高远望,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诗高歌以开阔心胸。

    这是圣贤之道也。

    古代的民俗,今rì的节rì,无不包含先人的智慧,内涵养生之道也,四季分明各有各自不同的活法,我认识的许多人还对农历节气朗朗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