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鲤·嫉妒-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卷首语
在这一期里,我也许应该尽少撰文。因为他们都说,天蝎座的嫉妒心是最强烈的,我诠释的嫉妒,大概会有失公允。不过,这的确是最好的时间,让我仔细度量一下内心深处的嫉妒。
曾有一段旅途,和几个朋友同行,日日朝夕相处,形成一个闭合的小世界。对其中一个人淡淡的欢喜之情,骤然放大,像块横亘在门口的大石头,我无处躲闪,唯有面对,解决。而另一个女孩,也许和我一样,只是想在乏味的旅行中寻找一点令人兴奋的事情做一做。不管怎么说,她看起来像是在和我争夺,情敌的身份盖过了朋友。这些情感只有几天的寿命,等到旅行结束之后,各自回家,爱和妒都会化为乌有。我看得如此透彻,却仍旧无法劝说自己松手,嫉妒的感情,被关在一只密封的小火炉中,越烧越旺。视野里只剩下这一件事。它变得那么重要,让我忘了其他的事,另外的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局限。围困在狭促的空间里,看不到之外的人和物,执着于眼前的东西。孩子,尤其是孤儿和智障儿童,他们庞大而专注的嫉妒心,正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
小说中嫉妒心旺盛的人,大都活在窄小的世界里。如果《钢琴教师》中的艾丽卡可以走出和母亲相亲相憎的二人之家,也许她就不会是那个把碎玻璃放在女孩外衣口袋里、在年轻情侣交媾的汽车外小便的女人。如果希尔薇娅?普拉斯可以打碎那只用诗歌和幻境制造的钟型瓶,那么即便休斯带给她的伤害依然那么深重,至少也能找到另外的生趣。
嫉妒即便存在着攻击性,也是缘于自卫。拥有东西的受到威胁,嫉妒像一种反射而生的分泌物,它也许可以帮你御敌,从中得到些微的安全感。是本能,接近于原始,非常纯粹,比爱更加真实有力。嫉妒可以度量情感之浓烈,但爱不能,它常开常败,枯荣里都是自说自话。我喜欢读日尔曼语系的小说,它们充满了嫉妒,然而此间蕴藏的巨大能量,至少可以应证生命的强壮。但是在德国的年轻作家,比如出现在这本书中的尤迪特?赫尔曼的作品中,嫉妒只是浮现在脸上的一点淡淡笑意,在空乏的生活中很快消解。这意味他们不再以一种抓住、粘着的方式生活。她的小说我虽喜欢,但其中弥散的气若游丝的情感,终究令人觉得有遗憾。
嫉妒这种情绪,在身体上没有直接相连的行为反射,不像悲伤的时候会流泪,高兴的时候会大笑,所以它很容易被忽略,一直被幽闭在心里。承认嫉妒,然后把它释放掉,这是一种自我的清洁。不然,等它在里面发霉,烂掉,不断啃噬你的信心,直到有一天你来到太阳底下,忽然看见自己的邪恶,觉得根本不配享有一丝阳光。
妒水浇灌罂粟花
妒水浇灌罂粟花
鲤编辑部
这个时代,早就不再是美狄亚的时代,不再有人徒手去织一件浸满了毒汁的衣袍,在害死情敌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烧得体无完肤。也不再有人赤裸裸地描写嫉妒,因为嫉妒是一种多么恶狠狠的感情,仿佛在写成文字或者拍成胶片的时候,那个创造者就已经被狠狠灼伤。于是我们抗拒这黑暗的感情,我们给自己制造层层路障去躲避,但是它从未消失,只是被隐藏,在那些冷静的,浪漫的,灼热的文字里,在那些晃动的,安静的,澎湃的画面里,被隐藏。
《德州巴黎》的台词里说,嫉妒是爱的标记。
没有嫉妒的爱始终不够浓烈,也不够真实。而我们明明都脚踏实地地生活着,我们不断付出爱,给家人,朋友和情人;我们也不断地藏匿起嫉妒,对家人,朋友和情人。这块标记过于坚硬,也过于灼烈,其实我们在唯恐触碰到它的同时,已经被它烫伤。
本期《鲤》沙龙,在爱和情感的范畴下讨论嫉妒。
我们描写嫉妒,我们拍摄嫉妒,我们阅读嫉妒,我们感受嫉妒,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爱着,而且我们依然有能力继续爱下去。
。。
腐烂是一场成人礼
姐弟:他嫉妒她的成长,他把自己也弄脏,终于进入成年那个恶臭的地带。
腐烂是一场成人礼
文/黎戈
1。
女人天生心眼小得堪比针尖,半径小于安全距离,定会枝节丛生,暗生龃龉和嫉妒,比如长于一室的姐妹。电影《赎罪》里,十一岁的小女孩布里奥尼一脸雀斑、相貌平平,远远没有姐姐塞西莉娅的魅力。但越是外表平淡的人,饱受冷落之后,越是反弹出异样的占有欲。
在水潭旁,她考验佣人的儿子罗宾会不会救自己,罗宾毫不迟疑地跳下水潭救了她。尽管罗宾勃然大怒,但是布里奥尼盛开着喜悦和幸福。。。。。。她对姐姐的妒意,终于在这里找到补偿和平衡。这才是故事的元点、核心中的核心,没有对姐姐的嫉妒,何来随后的妄想和悲剧。
无法正视姐姐和罗宾的旖旎缠绵,她把自己的幻象逼真化,硬是把鱼水之欢扭曲成霸王硬上弓。在诬陷罗宾入狱,姐姐远走他乡之后,为了赎罪,布里奥尼在小说里,给了他们两个人的沙滩,缠绵的寓所,鲜丽的绿裙和逼人的青春,还有海枯石烂的爱情。
为了赎罪,她动用了小说家最大的权利,但也只是虚构而已。
2。
男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起并肩长大的兄弟,好像一棵同根的树,常常要彼此抢夺阳光和水分。《追风筝的人》里,阿米尔是富贾之子,普什图人,什叶派教徒,在家中是备受宠爱的独子,在社会上是权利阶级的后代,浮在芸芸众生之上的那层精华油。可是他的幸福有一个致命的缺口,就是:爸爸的冷漠。哈桑是仆人的儿子,兔唇,细眼,文盲,哈扎拉人,逊尼派教徒,无论社会等级和血统,都远远低于阿米尔,可是却得到阿米尔父亲的宠爱。
作为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阿米尔渴望独占父爱。他文静,胆怯,羞涩,会晕车,讨厌竞技运动,看见血腥的比武场面就吐,沉溺于文字和书本,知性多于血气,完全不是孔武有力的爸爸想要的那类儿子。缺爱的人,爱能储备匮乏,常常会有穷人的那种贪欲。阿米尔对父爱的饥渴,在文中澎湃起伏,他对哈桑的嫉妒,隐隐地,绵里针一样,时不时刺痛一下。爸爸找来名医,给哈桑治兔唇,拆线的时候,伤口丑陋极了,阿米尔希望哈桑哭起来,可是哈桑却笑了。爸爸每次都悉心给哈桑准备礼物,当哈桑的小瓦片在水上比阿米尔的多跳了几下,爸爸忍不住兴奋地拍他的肩膀。出游或是看电影的时候,爸爸总想带上哈桑,哈桑离去之际,爸爸甚至哭了。
蓝风筝,唯有得到那只风筝,在大赛上夺魁,阿米尔才可以手握开启爸爸心门的金钥匙,浸润在血缘的亲昵和牵绊依赖之中,和爸爸并肩而坐,像男人与男人那样倾心交谈。哈桑就像书的副标题里说的那样,是个悲剧英雄。为了帮阿米尔拿回那个赢得荣誉的风筝,他被恶少鸡奸,失去了自己的童贞。
而我也非常理解阿米尔为什么要诬赖哈桑,把他撵走,因为怯懦,他眼睁睁看着哈桑被凌辱,这段记忆太丑陋了,几乎使人窒息,从早到晚都浸染在那种恶臭的事实里。只要能远离,怎么能行,这种逃离的求生欲,大于道德,大于负疚感,甚至大于爱……和熠熠发光,让人无法正视的哈桑比起来,阿米尔才是个人。阿富汗人的原罪论,始于宗教,简直类于中国的报应之说。阿米尔不育,他相信,这是神剥夺了他为人父的权利,因为他的罪孽。可以想象他内心的负重。
3。
同样生于独占欲的爱——比如麦卡勒斯,她是一个古怪的孩子,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证实自己的天才以外,别无其他生存目的。极度利己,妒心很重。她特别嫉恨自己的妹妹,五岁时,在没有取暖的房间里,她拿走了妹妹的童毯,希望她给冻死。
麦卡勒斯是个爱能吝啬的,孩子气的作家,她如此行事,只是怕后者分走自己一份母爱。她是一个消耗型的孩子,以勒索和独占他人感情为生,就象温暖的火光需要耗掉空气里的水分和氧气一样,她必须要被别人的关注,照顾和崇拜营养着才能存活。
4。
有一种嫉妒是因为成长的不能同步——非常喜欢的故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一个小说,叫《福特斯球太太》,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在一条破败的石子街上,有个三层的小楼,第一层是酒铺,第二层住着店老板夫妇和他们的一子一女,是姐弟俩,第三层住着福特斯球太太,一个暮年的潦倒暗娼,“以色事人者”,到了夏天酒精的气味就氤氲地蒸上来,熏得大家意识模糊,姐姐长大了,先行步入了成年世界,弟弟生性敏感内向,只好在假想中浑噩度日,希望以此克制对姐姐的爱,混合着肉欲的那种爱。
他跟踪她,看着她以一个他所不熟悉的成年女性的姿态去接近男人,过社交生活;他嫉妒得发狂。无意中他遇见了因为淡季生意不好而没有接到客的福特斯球太太,他尾随她,并向她发出了性暗示,她稍稍抵挡了一下就顺势引了他进她粉红色的房间。轻车熟路地挑逗他,他被她的老丑及无耻激怒了,强忍着恶心感对她施了暴。
在我看来事情是这样:姐弟俩自小共处一室,彼此厮磨长大,事实上已经结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他们一起去找朋友,逛街,看电影,去动物园,他们的体验是同步的。
然后有一天,姐姐突然性意识觉醒了,毫无征兆地跨过了那条日与夜的临界,新生了,变成了一个用成人的语气,身体语言与他相处的人,他嫉妒她的成长,这种嫉妒引发的结果可不怎么愉快——他把自己也弄脏,终于进入成年那个恶臭的地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庭怨深深,深几许
庭怨深深,深几许
鲤编辑部
看宫廷剧的时候最爱看妃子们被皇帝选中临幸的桥段,看那忐忑的姑娘沐浴,香薰,更衣,梳头,束在宽松的白色锦缎睡衣里,跟着两盏颤颤巍巍的灯笼走进皇帝的寝宫。而女人们在这繁缛的礼仪底下全部都是勾心斗角,一枚发卡,一绺发丝,一张手帕,全部都是在这幽深后宫里角力的工具。
东方女人的方式更隐忍也更具有毁灭性,就仿佛《妻妾成群》里的四太太颂莲在替二太太卓云剪头发时,狠狠剪在她耳朵上的那一刀,其实当那绺头发和剪刀一起落在地上的时候,连颂莲自己也分不清自己的内心,是嫉恨还是落寞。
那些青砖白瓦的深宫大院总是凄美的,秋天里,成群的乌鸦在苍白的天空里盘旋。或许在密闭的后宫禁地,有一具男人的身体可以温存的话,就是好的了,而偏偏没有,或者这温存的触觉只存在渐渐消亡的记忆里。日日面对的,无非是绣到一半的牡丹花,摆凉了的冻顶茶,以及一年四季风景的更迭,暗示着时光逝去,爱情却从没有可能性。空间封闭,除却深井,荷花池,樱桃树上的一根麻绳,连逃遁的可能性都没有。剩下的大概只有从夜晚的蜡烛油里不断沁出的,怨念。
被宫女们口耳相传不要靠近的深井,大多已横尸过好几代的怨女,到深夜难免会有些捕风捉影的鬼魅动静,让被禁锢在锦衣绸缎里的女人们心有戚戚。于是枕头底下的稻草小人身上又多扎了几根恶狠狠的银针,或者小太监又从药师那里偷偷拿来泻药,水银,甚至是砒霜。
这怨念既是你死我活,又是惺惺相惜。
承载着太多的阴谋,叹息,死亡,争夺。谋杀天真,谋杀青春。
再看粗暴的欧洲宫廷,就连女人的死法也是脑袋落地,毫无美感,简单直接。野心、密谋、引诱、通奸、流产、私生子、审判、断头处死。女人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只是被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政客们利用,是权力纷争的牺牲品,而到最后,却还是对男人的体温难以抵抗,陷入无限的温存中。男人们争夺着国土,财产,地位,女人们则可怜兮兮地争夺着一点他们用剩下的感情,最后撕心裂肺,筋疲力尽之余却还往往落得一个断头皇后的下场。
然而,不管是雾蒙蒙的亨利八世时代,还是树茂瓜甜的江户时代,又或者是被青砖包围的民国时代,宫廷里头等大事始终都是怀孕生子。《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里的安娜,半夜里睡得好好的,孩子却流产了,此后的地位理所当然地也被为国王产下继承人的侍女劫夺。《大奥》的奶妈阿福为了阻止一房侧室夫人怀孕,对她暗下水银。到了《妻妾成群》里面,卓云为了比同时怀孕的梅珊先生下孩子来,不惜打外国催产针,结果把阴道都撑破了,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地生下一个女儿,比不过梅珊比她早了三个小时,还是个男孩。
于是香火延绵不绝,怨念在庭院里继续悱恻缠绵。
鲤编辑部也想感谢苏童二十年后再谈《妻妾成群》,苏童说每个女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二太太卓云和三太太梅珊一样值得同情,或许是因为,她们都是日渐枯竭,却束手无措的女人,她们被蒙蔽在封闭的院落里,失去退路,无处躲避,唯有厮杀。
情感的坏孩子…与苏童对话
曾有一位当代著名作家说过,苏童是同代作家中最没有嫉妒心的一个。于是我们好奇,一个平和,沉着的男人,是怎样写出深宅大院里,女人们撕心裂肺的情感纠葛。
情感的坏孩子
…与苏童对话
采访/张优优
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发表近20年了,而那个幽闭颓败的宅院里,气若游丝的四个女人却依然绕着那口深井,徘徊不离。二十年后再谈作品里旧时代的男女性别对峙和人性种种,苏童说:“时代变迁,情感的坏孩子也还在一窝一窝地生出来。”
●鲤:给我们说说《妻妾成群》这个故事的源起吧。
苏童:这是一个四个女人的故事,一旦有了人物关系,就会带出动力,这动力的其中之一就是嫉妒。我站在一个异性的角度去揣磨女人间,因嫉妒和其他各种因素而产生的纠葛,然后写下来。
当初写这个故事还有两个外在的因素。一个是,当时我在《钟山》做编辑,和马原约稿,当时马原是一个“先锋”旗帜,但他给我的信里有一句话给我触动特别深,他说:“我想写一个非常古典的东西。”虽然“古典”这个形容词不到位,但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指传统的小说写作。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青年时期的文学创作的惯性是向前走的,但他突然给了我一个向后退一步的提示。
另一个因素是,当时有一个诗人丁当,诗风调皮自由,有点痞,我很喜欢。他有一句诗:“哪个男人不想嫔妃三千,妻妾成群。”这句话,我觉得是对长久以来男女这两个性别间的关系、对峙的最简单的描述。
●鲤:毓如、卓云、梅珊、颂莲,你最同情谁?
苏童: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恐怕都会喜欢三太太梅珊。但要说到同情,这四个女人都值得同情。就像二太太卓云,对她的同情是另一种尺度上的,她的可悲甚至胜于别人。她毫无自己的思想,对于男女性别关系,她是完全认同封建伦理的。虽然看起来她的痛苦少一点,但她愚昧、麻木,认为自己的幸福只能建立在另外两房太太的痛苦上,这样扭曲的心理难道不值得同情么?只有健康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鲤:你认识嫉妒是一种阴暗扭曲的情绪吗?
苏童:我认为人都有嫉妒心,人在道德范畴和情感范畴都像有很多孩子,其中必有几个好孩子、几个坏孩子。嫉妒就是一个坏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