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1-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奏章一看就是王静辉的杰作,因为他曾经看过王静辉写的策论,上面就用过这种奇怪的符号,不过确实非常有用。在奏章递上去半个月后,王静辉和孙氏兄弟将《素问》重新修订完成后,朝廷已经下旨各路府学开始推广使用标点符号了。   

  《素问》修订版本是王静辉和孙氏兄弟努力工作了半个多月的成果,改错凡七千余字,增注四千条,这本书修订完毕后当然不会被束之高阁,由孙氏兄弟出面游说他们的老爹奉药御中丞孙用和,孙用和看过修订后的《素问》赞不绝口,对自己儿子在医道上也能有今天的成就感到十分欣慰。虽然孙氏兄弟一口咬定此书王静辉出力最多,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儿子成长所带来的欣喜,同时在孙用和的心中也对王静辉的医学才华而感到十分吃惊。孙用和对王静辉的名字也不陌生,他手中还有现在给皇族看病的听诊器便是王静辉发明的,而且王静辉效法神医华陀给人开刀治病的能力已经天下皆知了,这样一个杏林新锐人物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孙用和在校正医书局中也见过王静辉几面,王静辉对他的彬彬有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肯定儿子的成果同样也是为了提拔王静辉,他把这本《素问》拿到校正医书局现在的实际掌管者钱象先那里,希望钱象先能够召集校正医书局的各大名医对这本书审核,集体修订这本《素问》然后就刊印发行。   

  孙用和现在是奉药御中丞,汴都开封贵族圈子里面有名的名医,他的面子钱象先当然会卖给他,更何况宰相韩琦也希望校正医书局能够出一些成果,毕竟这么一大堆名医集中在这几个小院落里面,如果没有什么成果出来,实在是让他这个倡导者脸上有些不好看。现在有三个年轻人能够修订《素问》这部著名的中医典籍,先不管修订的好坏,这怎么也算是个成果不是?更何况这三个年轻人有两个是孙用和的儿子,孙用和也不会把错误满处的《素问》拿出来显眼,他肯拿得出手就说明其修订后的《素问》还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就这样在四月初的一天早上,钱象先把校正医书局的几十名成员召集在一起开会,会议的重点便是王静辉和孙氏兄弟合力修订的《素问》的审查工作。王静辉和孙氏兄弟简要的介绍了一下《素问》修订版本的情况,毕竟在座的都是行家里手,用不着多说废话,他们便把修订后的《素问》按篇拆分八十一篇分发下去让各位名医审核提出意见。   

  审核工作显然不是一场会议便能解决的了的,《素问》在中医典籍中的地位决定了各位名医对此事的慎重。一连几天,王静辉和孙氏兄弟兵分几路来回答各位名医对书中所提出的疑问,不过好在他们三人在修订的过程中便简要的摘写了一份提要,上面记述了一些问题解决时所引用的部分,再加上审核的成员也是多年行医,对很多地方都有深刻的体会,看看这份摘要便明白了许多。但王静辉他们也不大意,把各位名医对书中的问题都给恭敬的记录下来。   

  正当王静辉为《素问》的审核而忙得找不到北的时候,李管事从许、蔡两州买地回来了。晚上王静辉回到平民医馆自己的书房,在书房门口看到了管家王福通知他徐氏的李管事和徐老正在书房等候他,他一听说李管事从许、蔡两州回来了,便快步走进书房说道:“珍泉兄,你可真是受累了!这一路上还算顺利吧?”   

  李管事说道:“这也没有什么可辛苦的,不就是到南方待上两个月么,事情倒也很顺利,现在那里的灾民生活状况很不好,你先前运到那里的粮食和后期从南方采购的粮食运到后对于缓解灾情有很大的好处。灾民也知道了我们购买土地的清楚,那边最好的土地价格不过是两贯一亩,我这次带去的五十万贯钱钞总共花去了三十四万贯,购得土地二十万亩,年租两成,要是按照正常年景的收获来计算,每年可以收取超过四万石的粮食的地租。现在我们有三个粮店,这四万石粮食已经足够使这三个粮店运转了,可能还要增开一家粮店才可以。”   

  李管事把他去许、蔡两州所取得的成果简要的汇报了一下,王静辉听后感到十分高兴,他对这个时代的土地价格可不在行,以前涉及到买地方面的事情都是李管事代办的,这次李管事买进土地的价格在他的眼中可谓便宜至极了,从李管事的嘴里他才知道现在即便是最好的土地也不过是两贯一亩,因为在汴都一石粮食的价格也在五百文到六百文之间波动,这样的地价确实让他有些吃惊。   

  王静辉说道:“珍泉兄这次真是辛苦你了!徐老,我看以后这购买土地的生意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这买地的钱还是由我来出,你们只需要派人来打理生意就行了,所获的利润还是按照原来约定的分配!你看如何?”   

  徐老笑呵呵的说道:“改之,你太过大方了,我们岂能白白受这天大的好处?这样吧,既然你来出钱买地,我们来负责替你管理生意,毕竟我们徐氏出力还是小了些,就拿三成利润吧,你也不要推辞了!不过珍泉有个愿望还需要改之你来成全。”   

  王静辉惊奇朝李管事问道:“珍泉兄有什么难处吗?如果我能做到的话决不推辞!”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我其实也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只不过犬子已经十三岁了,我希望他能够跟着你多学点本事,就怕他不如你的法眼,所以让我有点为难。”   

  王静辉自从上次去徐氏那里求助后,李管事非常看好他,认为他不是池中之物,迟早有一天会扶摇上九天,就决定把十三岁的儿子交给王静辉来培养,好让他的儿子跟着王静辉一起显达。李管事把这个想法和徐老说了后,徐老也对这个主意非常赞同,本来凭借这徐氏今时的财力和人脉,如果和朝廷中的大员刻意结交的话,攀附一个五品六品的官员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王静辉现在也不过是个校正医书局的七品编修,在朝中连个末流中的末流都算不上。不过王静辉的管家王福可是徐老派给他的,当王福告诉徐老和李管事当今皇帝的大皇子颍王赵顼曾出入王静辉的书房,似乎和王静辉的交情非浅后,他们才意识到王静辉可是奇货可居,再加上两个月前夜里颍王赵顼再次上门劝王静辉到朝中做官,徐老他们也通过特殊的渠道了解到朝中有许多大员上书当今皇上要招揽王静辉入朝为官后,更加肯定王静辉是一支潜伏极深的“黑马股”,所以才更加肯定要让李管事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李慎跟随王静辉,只不过王静辉是接受朝廷的招揽了,但却是去了令人跌碎眼睛的校正医书局当七品编修,不过这并没有打消他们的想法。   

  王静辉说道:“珍泉兄,这又有何难?不过珍泉兄想让我教这个孩子什么呢?我怕误人子弟啊!”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这就是你不厚道了!现在汴都城里谁不知道你是诗词大家,想来求你诗词的人可是多着呢!不过你也不用刻意去教他什么,只要让他跟在你身旁就好了,这孩子虽然现在还小,但是他的功课很好,如果将来有机会,你多提点他一下就够他一生受用无穷了!”   

  王静辉对徐老他们的想法并不是很清楚,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过是个编修,对徐氏的利用价值实在是不高,但他出于和徐氏搞好关系的想法出发,还是很高兴接受了这个看起来不算过分的要求。   

  转天一早,王静辉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直奔校正医书局,而是待在家中专门等候李管事把他的儿子带来,没想到不一会儿王福过来说李管事的儿子自己来了。在王静辉的印象中,像生于李管事这样的家庭的孩子,虽然不说是娇生惯养,但独立能力肯定是一塌糊涂,李管事说让他的孩子在自己身边当个跟班,王静辉也只是当作笑谈并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想到李管事居然这么放心让孩子自己单独找上门来,这确实让他有点吃惊。   

  王静辉到现在还琢磨着该怎么来培养这个孩子,毕竟李管事曾说过他就这么一个孩子,看李管事的意思是希望这个孩子不要再像他一样当个商人,而是步入仕途。按照王静辉所想,古人对孩子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希望自己的后代扬名科场当个状元,再也没有比这更给家门增光的事情了。   

  当王静辉看到这个叫李慎的孩子后,心中也就大致有想法了:自己不是想培养能够继承自己思想的人才吗?李慎的年龄也不大,正好和自己收养的那些孤儿一起培养,也省去了自己的精力,不过李慎是李管事的希望,将来是要步入仕途的,所以在培养上还要下些功夫才可以。   

第三十九章 盘算濮议 

  王静辉想起自己要培养人才后,也不仅感到有些头痛:原来在二十一世纪看那些架空小说的主人公培养人才简直跟玩似的,偏偏到了自己这里居然连这点儿时间都抽不出来。不过好在现在这些孩子还需要打基础,虽然自己对人才非常渴求,但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解决的。他不需要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才,在自己所收养的孤儿当中还很少有像李慎这样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生于贫困之家,平时连饭都吃不饱那还有余钱让他们接受教育?他们当中也就有少数这么十几个还认字,王静辉打算把现在所收养的孤儿当中学习优良的孩子集中到平民医馆来,放到自己的身边进行更细致的培养:如果有人对四书五经做学问感兴趣,那就把他们和李慎放在一起,这些孩子的发展方向便是学者或者是步入仕途;如果有人对医药、机械等科学感兴趣,那就把他们培养成沈括类型的大科学家。   

  王静辉现在是肚子里面有货,他虽然在另外一个时空是学医学的,但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知识他还是懂的,放在这个时代虽然不敢说能在这些方面称老大,但像他这样的水平估计找不出几个。再加上他那变态的脑袋,来到这个时空后,为了掩饰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华”,他硬硬的恶补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正统“国学”,自问到科举考场上就算拿不到那个光宗耀祖的状元头衔,拿个进士头衔还是蛮有把握的。他之所以恶补那些四书五经也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读书人,因为今后要经常的和这些“只读圣贤书”的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之流交往,肚子里面没有点墨水怎么能行?哪岂不是被他们给瞧扁了吗!   

  王静辉培养这些人才也不是自私的想为我所用,在他的设想中这些孩子就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他这个培育者会一天天老下去,终归有一天会死去,但这些树苗就是他的希望,他们会继承自己的思想,继续从各个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直到历史有一个全新的选择。至于这些孩子长大后从政的时候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他并不担心,最多也不过是点拨一下,他只希望以自己半生不熟的“经验”来影响他们,借着他们的手来给这个可爱的朝代带来一些新的想法,给这个朝代一条全新的选择。   

  正好这段时间王静辉还算是有空,因为自从他和孙氏兄弟一起修订了《素问》交给校正医书局审议后,来自那些名医的不同意见便如潮水般涌来,光是做解释便忙得他们不亦乐乎,开始的时候审议人员提出的问题还都比较有价值,王静辉不仅对此一一记录在案,并且还引经据典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后来就有些变味道了,焦点开始转移到某句话出自哪里哪里,这样就没有意思了。王静辉昨天晚上想了想在校正医书局的工作,便觉得自己不能深陷在这样一个泥潭里,他想以后自己干脆把修订后的书直接拿出来让孙氏兄弟来负责收集有价值的意见来参考。   

  王静辉回想自己在修订《素问》的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忙得几乎除了修订医书以外什么事情都没有去做,他也有点懊悔自己过于心急了:想那历史上的校正医书局这么多名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也不过公开出版了十几本医书,自己不到半个月便把《素问》给拿出来了,自己确实有点过于着急了点。在看看现在校正医书局里面正闹成一锅粥的场面,王静辉就想到:这个《素问》修订版本只是在你们历史成果上修改了一小部分而已,其实和你们的原作相差也不过就这么几十句话就闹成这样,真是不知道这些名医当年是怎么最终敲定最后的版本的。   

  王静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心思来管《素问》最后结局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发现自己一进校正医书局的藏书楼便如同着了魔一样忘记时间,虽然这样有助于自己医书的提高,但这时间消耗是他不能承受的,因为他发现汴都的天气已经越来越热了!   

  “该死!怎么把八月的那场大雨给忘了!”王静辉有些懊恼的想到。说句实在话,这场即将到来的雨涝灾害在王静辉所知道的宋朝自然灾害当中算是“小菜儿”级别的了,只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这场灾害甚至不会有人员死亡。但到目前为止,王静辉也只能把这个消息烂在自己肚子里面不敢说出去,毕竟“妖言惑众”这项罪名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他也只有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期待事情不会变得很糟糕。   

  汴都开封自宋朝立国百年来作为首都,其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单就说汴都的面积就要比百年钱要扩大一倍以上,王静辉也曾沉浸在这座世上最繁华的都市中。不过当王静辉想到今年八月的那场大于即将到来后,他也发现这座城市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汴都之所以被大雨灌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城市排水系统还是没有跟上整个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宋朝人的小资情节非常严重,只要稍微有点实力的人便在自家的宅院中挖池引入活水造景观,这些遍布城市各处的水池若是在平常雨水不大的年份中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但要是碰到了超级大雨,那引入活水的源头河水水位暴涨顺流倒灌,反而到成了灾害。   

  “官私庐舍,毁坏不可胜计,人多溺死。”在这次雨涝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恐怕还是富户居多,因为修建园林引入活水使他居住的地区肯定会低于汴都平均海拔高度,虽然这点儿高度差平时看不出来,但一遇上大雨就显得非常突出了,这使得园林中的水池反而成了泄洪区,怪不得连皇帝老儿的皇宫也被淹的一塌糊涂。不过还是苦了这城中居住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居住环境可不是很妙,富户受灾后还有自救能力,但这些贫民也只有听天由命,尤其是灾后瘟疫兴起的时候,他们的处境就更加糟糕了。   

  整个汴都的排水系统王静辉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他也不是学城市规划出身,对于这样的问题他是一点也不懂,但他是个医生,对怎样预防瘟疫流行却是很在行。王静辉抽出一张稿纸用鹅毛笔在上面断断续续的写划着:粮食、药材储备……   

  王静辉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怎么救灾的事情都落到自己的头上了?他自己的本事再大、财产更多,但他可供使用的人却很少!他现在开始惦记着借力了,这件事显然不是徐氏那点儿力量可以解决的了,王静辉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喜欢空谈的朝廷。   

  现在朝廷中最火的话题便是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