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佳情侣-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何尝不是一种迷惑赵构,以求自保的障眼术呢。这期间的韩世忠,甚至开始用他那握惯了刀把子的、残缺不全的大手学习填词作诗,好比张飞绣花,吕布穿针,但他偏偏就绣出莲花、穿过针眼。韩世忠创作的诗词拿给那些“子曰”、“萌儿”们看了,据说还写得不错,很有天赋,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味。韩世忠一生不贪财,以往皇上赏赐给他的钱财,他都分给手下的将士们。可如今他却主动问赵构要钱要地,摆出一副爱财如命的土财主模样,赵构果然放下心来,不再找他的麻烦。 
因韬晦有术,韩世忠好歹保住残生。在西湖之畔,野老牧童们经常看见韩世忠骑着一头瘦驴,后面跟着两个童子,四处寻幽览胜,访仙问道,一副隐逸名士的风度。每当风和日丽,人们总能见到梁红玉坐在家门口缝缝补补,饲喂鸡犬。谁能知道,这两位悠哉游哉,慈眉善目的老者曾经是独挡一面的封疆大吏,是见惯了血流成河、生生死死的大场面,是两位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视如等闲的大人物呢?只是不知每当夜阑人静,夫妇二人灯下对坐时,会不会谈起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会不会忆起当年那些一起同生共死的兄弟?早已如死灰般平静的内心,恐怕会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狂澜,一丝久违的激情和愤懑充斥心田,跌宕起伏,起坐难平。 


☆、王昭君和单于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传,妇孺皆知。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为掖庭。作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人们从小喜爱听她的故事,但对她的爱情了解不多。一个女人的爱情往往会令人着迷,一个公认美人的爱情更会让人心动。在历史书籍,古典著作中描述王昭君爱情不多。这部份资料,认为她的爱情是凄美的,与她漂亮美丽的美貌是不相匹配,她没有那种只教人生死相许的壮举,只有一个女人不安份的心,将爱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历史上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比较有名气的是文成公主,最被人传诵的是美丽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赞誉多是传播民主文化,而王昭君却多是为她的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倾倒天下男人。其实不然,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争取爱情的化身,人们在赞美她的美丽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时,还写了她主动嫁单于,并后来嫁给单于的儿子。
一个貌美天仙的女人,老单于和他儿子复株累怎会对她如此情有独衷。主要还是她的美征服了人们。总体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她的美是鬼斧神工,天地之灵秀结晶。更难能可贵的是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自愿是自己对和亲心甘情愿,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边塞哪?还有什么比爱情更会让一个女孩心动,然而,封建社会的好丈夫,树立的是夫贵妻荣爱情观,最好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王昭君的理想的丈夫是什么样的呢?从她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是嫁皇帝。
残酷的现实却不能让她如愿以偿,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在王昭君出塞时,有人评说: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昭君以一个少女怀春的心,默默地想:我在这里只是等死,如何才见君王面,直教红颜伴枯灯。王昭君住在汉宫里的时候,每天都这样告诉自己。可是王昭君无计可施,直到听见皇帝要选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消息。她那棵向往和追逐爱情的心被重新点燃,不嫁王候嫁君王,汉元帝你不是不选我吗?我要走出这片郁闷的天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昭君凝视着铜镜里自己的面容,专心地抹上鲜艳的胭脂,灿烂如同汉宫中缤纷绽放的桃花,美若出水芙蓉。出塞前,精心打扮后的王昭君被带去见曾经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怀着一丝期望和祈祷。直到后来,当王昭君听到汉元帝驾崩的消息时,虽然很久以后才传到的,但王昭君的心情很奇特。她想那曾经是自己日思夜盼的男人啊,于是感到一点点感伤。面对汉使:“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也许是王昭君当时心情的表白。
“昭君拂玉鞭,上马啼多颊。近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这是真实的写照。既然王昭君出塞既是自愿,那就说明对出塞和亲有一定的认识,既然有认识,那就不会以远嫁为悲了。她是诗人们“伶其远嫁”的思想,可能来源于安土重迁和对“红颜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故不应对它有过多的指责,但它究竟和历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远,没有如实地反映了昭君的内在心情。王昭君只所以被人传颂,这与她追逐爱情和向往自由是分不开的,也与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封建社会里的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那时,人们生活“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的年代,爱情是由别人主栽的,自己渴望的爱情,大多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王昭君挣脱绳索,过上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先嫁老单于,后嫁老单于儿子,这在华夏闻所未闻,罕见。人们把自己的幻想与王昭君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寄托。
书写王昭君的故事言语过多,只是想到那个年代的女子,压迫的爱情,甚至是扭曲的爱情,如何不动容。非凭空捏造,在汉代,所谓的民族“和亲”,是指有仇怨、相互战争的民族,彼此商定,捐弃仇怨,消弭战争,进而缔结和平亲近的民族关系。因此,在和平时期的西汉竟宁元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本是巩固、强化汉与匈奴的政治整合,而非什么民族“和亲”,汉代史籍中也从未出现过“昭君和亲说”。“昭君和亲说”既无助于阐明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的真正历史意义,又会导致人们在释读汉代史料时思维混乱。
历史的长河洗刷掉多少悲喜,但是不会否认昭君出塞所作出的贡献,因为她当时的人们创造了和平,王昭君将名垂青史!


☆、刘秀和邓绥


光武帝刘秀这人有个毛病,喜好与人争辩,爱用反问句,得理不饶人。他早年在长安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对他都敬而远之,唯有邓禹对他非常认同,后来刘秀巡地河北,困难重重,邓禹杖策北渡,投奔了刘秀,成为刘秀团队的核心成员。后来刘秀派邓禹兵进关中,邓禹采取先政治后军事的策略,人数一度发展到百万之众,后来在形式很好的情况下,邓禹屡失战机,形势变化后,邓禹又强行出战,结果被赤眉军多次击败,手下只剩二十四人。邓禹进行了反思,仗是打败了,征西大将军的印绶也上交了,可反思还是有收获的,他说:“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其后世必有兴者。”
汉和帝邓皇后名叫邓绥,是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官拜护羌校尉,母亲姓阴,是光武帝皇后阴丽华堂弟的女儿。邓绥小的时候长得粉妆玉琢,非常懂事,当时邓禹的妻子还在世,对这个孙女非常喜爱。邓绥五岁的时候,太夫人亲自动手为她剪发,此时太夫人年事已高,手笨眼迟,无意中碰上了邓绥的后脑勺,邓绥一句话都不说。后来人们问她,她说:“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邓绥喜欢读书,不喜欢做针线活,六岁读《史记》,十二岁通《诗经》、《论语》,她的见解往往在哥哥们之上,连父亲邓训遇到事情也要和她商量,人们称她为“诸生”,就是好学生的意思。她母亲对她说:“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邓绥不是那种不顾别人感受的人,从此以后,她白天做女红,晚上学经卷,既和大家和睦相处,又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志向。
后来父亲邓训去世,邓绥昼夜号哭,像男人一样为父亲守孝三年,哀毁骨立,亲人不识。一天她梦见自己攀援上了天,天上青青荡荡,有个钟乳壮的东西,正感到口渴,就仰面吸允起来了。占梦的人说帝尧和商汤曾经做过类似的梦,这是称王称帝的前兆。相面的也来了,看了邓绥后,说:“此成汤之法也。”邓氏一家大喜过望,不敢对外人提起。叔父邓陔说:“常闻活千人者,子孙有封。兄训为谒者,使修石臼河,岁活数千人。天道可信,家必蒙福。”
汉和帝永元七年,邓绥被选入宫中,第二年晋封贵人,时年十六岁。此时汉和帝刘肇年仅十八岁,他十岁即位,十四岁发动政变,从窦氏外戚手中夺回了权力,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汉和帝原来喜欢的女人是阴氏,是光武帝皇后阴丽华哥哥的重孙女,和邓绥还沾亲带故,在邓绥被加封为贵人的同时,阴氏被加封为皇后。
阴皇后很聪明,喜好音乐,擅长书法,体态婀娜,光彩照人,很有点娱乐明星的味道。邓绥长得也不差,熟读经书,颇知大体,是个才女。汉和帝毕竟是年轻人,原来喜欢阴皇后是因为一种激情,但激情过后,越来越认为阴皇后做事鲁莽,这个邓贵人规规矩矩,更适合执掌后宫母仪天下。汉和帝多次劝说阴皇后向邓绥学习,这就好比让娱乐明星写博士论文一样,哪有那么简单啊?阴皇后越来越忌恨邓绥,认为汉和帝变心了,全是因为有了这个十恶不赦的邓绥。
邓绥这人非常擅长察言观色,她早就看出阴皇后对自己有意见了,所以就处处小心谨慎,做事一板一眼,尽量善待下人,克己接抚同列,宴会的时候,皇妃们个个盛装打扮,唯独邓绥素衣布服,看见身上有和阴皇后同色的饰物赶紧摘掉。汉和帝接见嫔妃们的时候,邓绥身高七尺二寸,从不敢正坐直立,都是侧着身、猫着腰,等阴皇后说完后自己才敢说。汉和帝也是个有为之君,他越来越喜欢邓绥了。一次邓绥生病(总忍着难免生病),汉和帝特别允许邓绥的娘家人入宫伺候,而且不限时日,但邓绥对汉和帝说:“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汉和帝说:“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此时汉和帝的数个孩子都夭折了,子嗣成了大事,邓绥不妒忌,以大局为重,多次给汉和帝进献才人。汉和帝感慨啊:“修德之劳,乃如是乎!”
在阴皇后看来,邓绥这些事全是装的,太能装了,说好话,当好人,拍马屁,为了取而代之,蓄谋已久。后来汉和帝病重,阴皇后对手下人说:“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此时邓绥已经深得宫中下人的支持了,这话立即传到了邓绥耳中。邓绥的思维非常理性,就是一个男人也未必在她之上,她说:“我竭诚尽心以事皇后,竟不为所祐,而当获罪于天。妇人虽无从死之义,然周公身请武王之命,越姬心誓必死之分,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当时就要饮药而死,侍者赵玉等人谎称皇上病愈,邓绥方才作罢。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汉和帝真的病愈了。
这次生病给汉和帝一个教训,人生死无常,万一哪天自己一命呜呼,那么阴皇后就会掌权,以她那种娱乐明星的做派,势必给大汉王朝带领灾难,所以时不我待,必须废后。永元十四年,有人密报阴皇后和她的外祖母邓朱用巫蛊诅咒皇帝,汉和帝派自己的亲信中常侍宦官张慎和尚书陈褒共同审理此案,邓朱的两个儿子、阴皇后的三个弟弟被波及,定罪为“祠祭祝诅”,大逆不道。阴皇后被废,阴皇后的父亲自杀,阴皇后的亲属发配,阴氏宗亲全部免官。
这个案子还没有汉武帝巫蛊之祸证据充分呢,巫蛊之祸毕竟还有一个用于栽赃的木头小人作为物证,这个案子什么物证都没有,开始说的是巫蛊害人,后来查的是祠祭祝诅,不过汉和帝的废后之举是非常正确的,阴皇后确实不是母仪天下的料儿。
邓绥可能知道阴皇后被废证据不充分,她曾经为阴皇后求情,后来干脆称病不出。邓绥确实不错,很克制,很有大局观念,阴皇后被废对她来说绝对是好事,但她不能给别人留下话柄。过了一段时间,大臣们提出再立皇后,汉和帝很高兴,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邓贵人德冠后庭,乃可当之。”人一高兴就容易说走嘴了,汉和帝还不如直说我就是想让邓绥当皇后所以废了阴皇后呢!
冬至的时候,邓绥被立为皇后。邓绥的礼节非常到位,辞让三次,然后就位,亲笔写信,表示感谢,水平不高,请大家帮助。邓皇后改革后宫事务,让地方上停止贡献珍丽饰物,只要笔墨纸砚。汉和帝考虑应该为邓氏家族加官进爵,邓皇后多次谦让,认为影响不好,所以邓绥的哥哥邓騭一直到汉和帝死还只是个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汉和帝去世,宫中没有子嗣(相传宫中凶地,子嗣寄养民间),经邓皇后指点才知道汉和帝有个儿子养在民间,只有一百天大,被迎立为皇帝,这就是汉殇帝,邓皇后成了皇太后,临朝称制,执掌大权。
邓绥是一个内心追求和谐的人,她做每件事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她又是一个讲究秩序的人,总认为自己这个皇后和皇太后的位子有点来路不正,所以邓太后执政非常敬业。
首先让宫中所有贵人“归园”,也就是养老,仿照官员退休的模式,赏赐车马黄金布帛锦缎,对比较得宠的冯贵人另外赏赐珠宝。邓太后知道别人看着她呢,她要告诉人们她不妒忌,阴皇后被废的事情与她无关。
此时宫中人心浮动,连出两个案子,邓太后亲自审查,她不动刑罚,全靠察言观色情景推理,把两个案子都破了,宫中“莫不叹服,以为圣明。”邓太后力行节俭,大量裁撤宫中事物,所有吃喝玩乐的东西全部停止,连上林中的鹰犬都拍卖了,剩下的东西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汉殇帝不到一年死了,汉安帝即位,邓太后仍然临朝称制。她特别诏告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原来外戚依靠权势多有不法行为,现在邓騭等人虽然表现不错,但宗门广大,姻亲不少,出现问题一律依法处理,“勿相容护”。邓太后同时赦免了阴皇后的家人,让他们回家,归还所有财产。后来弟弟邓康言语不当,其实没什么大事,被邓太后免官就国,还开除出了邓家祖籍。
元兴二年,洛阳大旱,邓太后亲自到洛阳监狱中审查案件。有个被冤枉的人,当着狱吏的面不敢说话,临出去的时候抬起头似乎想说话。邓太后这人明察秋毫,善听人言,她立即认识到此人可能有冤情,然后仔细询问,果然如此,当时就抓了洛阳令,回宫的路上,瓢泼大雨就下来了。
邓太后喜欢读书,班固的妹妹班昭是宫廷女教师,负责教授邓太后,她们白天研究政治,晚上学习诗书,天文历算无所不读。邓太后考虑史书容易出现缪误,她招募文士五十多人,在东观校对史籍,这就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史书《东观汉记》的来源。邓太后看到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她认为非常不错,大力推广,给蔡伦封侯,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作出了贡献。邓太后为皇帝和皇后家族的年轻人开设学校,请高人讲学,自己亲自监考。
邓太后掌权之初,水旱十年,四夷外侵,盗贼内起。邓太后励精图治,节俭治国,赈灾救厄,“天下复平,岁还丰穰。”东汉王朝自光武帝刘秀以来就带有一种好斗的性格,汉明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