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畅销谎言-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岳飞是个好员工吗?(1)
这是一个讲求实力的时代—我们惟一的机会就是不断增强我们的实力,这样即使某一个老板不喜欢我们,我们还可以找到下一个—有本事的人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的人,那不叫本事,真正的本事是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你要知道,毕竟谁跟钱都没有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实力,老板为啥要跟我们绷着脸?虽然说中国人才多得很,一样的人才为啥不用那个更听话的,但是你要知道中国企业也多得很,如果给的薪水都差不多,为啥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老板?当然,我不是鼓励你不忠诚、不服从、不尊重上司,我是担心你“愚忠”—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岳飞更忠诚了,假如他不服从那十二道金牌,他还会那么屈辱地死去吗?《宋史》中评论,说像韩信、彭越这样的名将,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若论起像岳飞这样文武全才、仁智皆备,则不多见。岳飞当年统帅的部队至少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全是精兵良将强马靓枪,但凡岳飞有点其他想法,不但他个人命运,就是南宋以后的历史也会重写—但岳飞却因为“服从”的美德不仅断送了自己,而且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居然在狱中修书把自己的儿子女婿一并叫来,让人家斩草除根—其实岳飞是有其他选择的。就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就是郭威手下一名打仗不怕死的“员工”,当兵第二年,郭威发动政变将后汉变成后周,郭威自己做了后周太祖,后来郭威病死,养子柴荣继位,柴荣不幸短命,死的时候儿子才7岁。赵匡胤是怎么做的?他可没工夫等着那个7岁的“领导”慢慢长大—这中间变数太多,而且万一这个“领导”像岳飞的“领导”似的,听信谗言,容不下自己,到时候自己倒霉不说,连累国家也要跟着灭亡,天下苍生跟着受苦,岂不麻烦?所以一不做二不休,赵匡胤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后周改为宋,后周的小皇帝和皇室人员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外,生活上一律优待,于是后来的人都说赵匡胤宽容—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宽容了吧?
  南宋在杀了岳飞以后,又快活了138年—假如把南宋比喻为一个企业,他才不会反思自己是否错杀一名忠心耿耿精明强干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好员工,在南宋企业领导层那里,岳飞太不利于企业发展了,绝对是一名坏员工。而赵匡胤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短短十几年,最后把人家的公司做成到了自己名下,你不会说他是一名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吧?
  重申一遍—我不是要你不忠诚、不服从、不尊重上司以及相关企业制度,我是要告诉你—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一切都是有条件有前提的—我们不是不可以做忠诚的员工,但是我们供职的机构要值得我们的忠诚;我们不是不可以一切行动听从上司的指挥,但是我们的上司必须不能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必须不能是一个智商只有7岁的孩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也许你会跟我争论—那些畅销书告诉你,你在一个地方不被领导赏识,你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被领导赏识。我告诉你,那些写畅销书的人在胡说,这又是一个流传甚广毫无事实依据的谎言—我可以给你无数的例子,事实不是这样的—人挪活树挪死,如果你的领导无法赏识你,你与其想办法讨好他,不如早点给自己找下家。你要向艾斯纳学习,他曾经是一个到处找工作的无名小卒,但经过几十年职场历练,他掌握两家电视网、四家电影公司和多处迪斯尼主题公园。他在执掌迪斯尼15年后,使公司市值由20亿美元增长到了750亿美元。
  他在自己的传记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有一次他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参加一个著名的投资银行家举办的年会,在年会上,他被一群一群的客人包围,其中有微软首脑比尔·盖茨以及著名投资家沃沦·巴菲特。艾斯纳碰到了他第一份工作时的同事巴里,那个时候他和巴里都是初出茅庐,处于公司的低层,只做一个助理的职位,而多年以后,他们再次见面,位高权重的巴里谈到差点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而艾斯纳则表示自己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不感兴趣,他要收购的是美国广播公司。艾斯纳由此感慨“两个24岁时一起在美国广播公司低层做助理的家伙,居然轻松地谈论着要收购三大电视网中的两家。”他说那一刻,他心中感到有些“不安”。
  多么令人羡慕的不安啊!
  实际上,艾斯纳的职业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按《没有任何借口》的标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员工—他的第一次职业危机发生在他工作后不久,他认为自己已经有权晋升为美国广播公司最高层的编播人员。但艾斯纳的老板却不这样认为,他安排了另一个人做艾斯纳的上司。
  “这让我很不舒服”,艾斯纳回忆。
  “我第一次感觉到不受重视而决定另谋出路。我立即打电话给两家工作室的主管,他们过去几年曾不止一次地提及希望我过去。但他们回复太慢,回复时又说,他们忘了曾发过那些邀请。”
  艾斯纳现在当然有资格拿自己当年的职业危机开玩笑,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一段时语气平静地说:“这倒让我镇定下来,像这样摇尾乞怜,我是不会受到重视的。一个更可行的办法是留下来—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没有理由只是因为感情受挫就辞去工作。我必须心平气和努力工作。”其实,他的意思是等待机会,他终于攒够了跳槽资本,也等到了机会,于是在34岁那年做了派拉蒙公司总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岳飞是个好员工吗?(2)
没过几年,他再次意识到自己“在派拉蒙的地位接近崩溃”,顶头上司处处给他“小鞋”穿,不要以为美国没这种事—艾斯纳当然更不舒服了,但是他采取了另一种态度,一方面积极谋求出路,另一方面他居然用了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我更多的是用好奇而不是惊恐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如同我在台上观看着戏剧,只不过碰巧我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他找一切借口不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正面接触,他躲在自己的办公室拖延时间,他不做任何事情积极改善自己与顶头上司的关系,相反—他置身事外,以静制动,直到他的顶头上司再也不能忍受,给了遣散费—他就在等这笔钱呐!不过他可不是满心焦虑地等,他是抱着看戏似的心情在等,一面看一面积极寻找出路,他心里有底着呢,那个时候他已经和迪斯尼勾搭上了。
  我个人认为艾斯纳的自传比任何一本《职场宝典》和《办公室圣经》都更加有启发意义,也更加具备指导性,无论你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打工仔,还是一个备受排挤的上班族,你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非浅,因为你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困扰,无论是哪一类,艾斯纳几乎都受到过—暗算、屈辱、与合作伙伴产生嫌隙、不被上司重视、自己重权在握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残酷的权力角逐以及没完没了的人际纷争和沉重的利润压力,你会懂得要有所成就,不仅仅是运气问题,还关系到你的个人性格,你必须像艾斯纳学习—不摇尾乞怜,再苦再难也要坚强,艾斯纳1989年成为全美收入最高的首席执行官。
  在艾斯纳的书中,也讲敬业,但是他敬的是自己的事业——他的事业绝对不是在一个心胸狭隘的上司手下做一名彻头彻尾听话的员工,但是他不是那种感情用事的人—老板对自己不好,就立刻怒发冲冠,潇潇雨歇,他才不这样呢—他呆着,把发生的一切不愉快事情当做一场戏,他认了—老板不喜欢自己,存心整你,你作为下属不认怎么办?他一边看“戏”,一边骑驴找马—“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以上帝的名义,为他干!如果他付给你薪水,解决你的温饱,那就努力地为他工作—称赞他、支持他、站在他和他所代表的机构一边。”(《致加西亚的信》)
  艾斯纳没这么高的觉悟—假如他有这么高的觉悟,我敢打赌他做不了全美收入最高的首席执行官。他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继续留在原地,继续拿该拿的薪水,但是心中已经实现战略转移—他开始利用现有工作的便利,四处结交朋友,打探什么地方有更好的职位—一听说迪斯尼缺一名首席执行官,他就立刻行动起来—按照那些畅销书的观点,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员工,应该受到谴责,不是吗?毕竟这个公司给了他温饱,甚至是超过温饱很多的收入,他应该感恩戴德直到死,“誓与阵地共存亡”,不过这样的话,到今天,也许我们便不知道艾斯纳了—他只是一个忠诚的员工,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会一直混到退休养花,对于理想如此的人,这没有什么不好,不过这肯定不是艾斯纳想要的生活。
  所以当你的老板要求你做一名温顺的员工时,你要先看清楚他有没有这个资格对你提这么过分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这样要求下属的上司都不值得跟随,值得跟随的上司不会这么要求你,他懂得尊重你并且激励你,他给你创造平台,给你提供机会,让你在工作中获得提升并自我实现—他让你尝到作为团队一员的快乐,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前景将你和你的同事凝聚在一起—使工作不仅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且还使你体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你也许真的能够成为畅销书里宣扬的那种员工,因为你不需要任何借口,在一个相信你的企业中,你做一样事与不做一样事,需要借口吗?
  

畅销谎言的社会土壤(1)
坏的制度有一个通病,他们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就是瞄着“管人”,他们属于“助纣为虐”的类型——以企业的名义把个人变成工具,使得个人在庞大的企业面前毫无谈判地位—坏的制度是用来压人的。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在博客中国网站上读到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这种无耻的级别。类似《没有任何借口》这样的书之所以在国内大行其道,一定有深刻的社会土壤,而这个土壤本身是值得质疑的——
  “两个成年男人,在隆冬的深夜里,被命令光着身子站在户外,然后又被命令相互往对方身上泼水,最后又被命令互相殴打,终于导致了其中一个人的死亡—你能猜得出这幕惨剧发生在哪里吗?
  我告诉你吧,就是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的一家私营汽修厂。下命令的是汽修厂老板,执行的是他手下的两名员工,起因是其中的一个人在修理汽车时不慎将一块车窗玻璃打碎了(据11月22日新华社报道)。
  也许你会说,这两个人多傻啊!大不了老子不干了,大不了把这块玻璃赔你,也犯不着把命搭进去呀。但是按照今年格外畅销的“励志书”《没有任何借口》所宣扬的理念,这两个人恰恰是最优秀的员工,因为他们的确是在如书中教导的那样:“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表现出了“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诚实的服从态度”。
  这本后来被揭穿是托名美国人“凯普”,而实际上是中国人操刀的“伪书”,受到了中国老板们的热烈追捧。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再版24次,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国内赫赫有名的企业大批量购买,发给员工人手一册。一家大公司在发给部门经理的书面通知中说:“除了教导员工自觉学习以外,在每周的部门例会上组织宣读、谈体会、交流感想,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每位员工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写出书面心得……”乖乖!单看这语气我还真不知道今夕何夕,恍惚间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老板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这本书?关键在于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说到了老板的心坎儿里”,请看这一段:“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如果他付给你薪水,那么你就应该真诚地、负责地为他干,称赞他、感激他,支持他的立场,和他所代表的机构站在一起”;再请看这一段:“也许你的上司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能理解你的真诚,不珍惜你的忠心,那么也不要因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将自己与公司和老板对立起来”;这些还不够:“不要感慨自己的付出与受到的肯定和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不要老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理想的工资,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这样的情绪是产生借口的温床。”
  谁说现在是“后意识形态”时代?这难道不是最强烈、最鲜明、最绝对的“意识形态”?单靠奖金、罚款、“炒鱿鱼”来控制员工是低水平的,通过制造“意识形态”塑造社会观念来操控员工才是最高水平。因为一个人如果仅仅是迫于贫困或者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接受奴役,那他还可能会伺机反抗或者逃脱。如果他在内心深处都把老板当成上帝,认为被奴役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争取权利是一件可耻的、“找借口”的事,那他该是一名多么完美的员工啊!
  张家口市那家汽修厂的老板和员工,是不是读过这本“励志书”,我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行为和这本书的主旨完全吻合却是毫无疑问的。惨剧的发生意味着这本书中的教条绝不像一位善良的评论家说的那样,仅仅是老板“意淫员工的最佳读本”,而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实。而我在一家公司网站上看到员工连篇累牍的“读后感”和“演讲稿”,不禁让我产生了一种格外悲凉的感觉。行文至此,我想起了伏契克的名言:“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但你们可要警惕呀!”
  在这篇博客文章后面,还有很多评论,大致归纳一下,基本上为两类—一类为同意,比如“谁在看《没有任何借口》?只有那些具有奴性的员工才去看,有的人生来就是喜欢被人管,喜欢侍候人。作为老板,他需要奴才;而作为一个员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有些书是为老板服务的,有多少书是在为我们广大底层的员工说话?”;还有人说“我们公司也人手发了一本。拿到手我就上网搜了一下,作者找不到,Amazon也找不到这本书,所有相关的网页都是中文的,当时我就觉得有问题。Amazon有同名的书,但不是这本。”“去年公司在上ERP的时候发了几本作为战前动员,号称是《葵花宝典》级别的,可是看看之后发现基本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是告诉你如何死心塌地地为你的老板你的上级工作,如果你没有干好,那么‘没有任何借口’推托,挺不以为然的。没有想到现在这个书竟然达到这个高度,还有公司专门买回去让员工写读后感?怎么觉得什么东西的流行在我们这片文化土地上就变了味呢?郁闷!”;另一类为反对,比如:“ 你是哪国哪家公司的员工,为何有这种感觉?有没有想过中国员工的借口太多?”再有:“不光老板喜欢没有任何借口的员工,绝大多数的经理、主管哪个不喜欢这样的员工?老板要加薪肯定是先发给这样的员工,要提拔也肯定是先提拔这样的员工。书虽然是假的,但道理没错,除非你和自己过不去,和钱过不去。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去换取公司、同事、社会的认可就是奴性?总比那些溜须拍马干下三滥的勾当的好吧!别把老板都当XX,你明白的道理别人都明白”;“什么奴性,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果你不喜欢,尽可以不干,一边干,一边让公司顺从你的个性。这种人最糟糕。”
  书 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