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谁来拯救美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为了不让日益膨胀的资本影响次贷市场发展,华尔街操盘手们以随意放贷作为解决方案,致使花样繁多的月利率、甚至零首付出现,极大地刺激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按揭贷款的流程变得日益简单,有的按揭依据完全凭借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作为依托,甚至有的按揭贷款额竟然大于实际总房价。至此,借贷标准变得名存实亡。
  而在无限放大的利益面前,华尔街的人们变得日益疯狂。在对CDO的追逐中,华尔街日益提高资产权益比率,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家投行的杠杆率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大。2003年底,美林的资产是其所有者权益的倍,而到了2007年中期,美林的资产达到了其所有者权益的倍。另一大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同期杠杆率甚至高达倍。
  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令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丧失了理智。如2007年,当贝尔斯登、美林纷纷为减值做准备的时候,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福尔德尔却仍然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股价是200美元。”而当年夏天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福尔德尔仍然固执地认为抄底的时机已到,并大量购进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所以,雷曼后来的结局在此时其实已经写就了。
  还是来看看华尔街最为流行的“金融游戏”是如何操弄的吧!
  先来补充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一个金融名词——杠杆。所谓金融杠杆,简单地说就是乘法原理。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在华尔街,许多投资银行都对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乐此不疲。为了赚取暴利,它们甚至常常采用20…30倍杠杆进行操作。

四、放纵与疯狂(2)
例如:A银行自身资产为50亿美元,30倍杠杆就是1500亿美元。于是这家银行就会以50亿美元资产为抵押去借15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设投资盈利为5%,那么A银行就可以获得75亿美元的盈利。这种暴利的诱惑对于A银行来说怎能抗拒?而如果投资亏损5%的话,那么银行A不仅要赔光自己的全部资产,还会欠下25亿美元的巨额债务。
  聪明的华尔街人不可能没想到杠杆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会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自然不需要担心,华尔街的金融才子们又发明了上文中的“CDS”。他们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了。
  举例来说,上述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这里的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等),对B提议:帮自己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每年可以得到保险费5000万美元,连续10年,总共5亿美元。A想的是,如果不违约,自己可以赚75亿美元,从这里面拿出5亿美元用来做保险,还能净赚70亿美元。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当然不会拍脑门子做决定,开始进行相关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尚好的时候,它发现违约的情况还不到1%。所以B就有了自己的如下盘算:要是能做一百家这样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美元的保险金,即使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按最大值计算也是微小的。于是,双方都认为这样的操作对自己有利,自然成交了。
  A和B的上述交易适值美国房地产市场涨气一片之时,自然引起了其他金融类公司的羡慕。于是,整个华尔街都为之兴奋起来,CDS市场随之形成。
  2.谁都不愿做CDS的旁观者
  再来看看这其中令人惊心动魄的过程。
  当A和B操作的CDS获利时,华尔街其他的金融机构自然看在了眼里。这时就会有一个C跑到B那边,希望B能把上述100个CDS卖给它,当然C会出一个远多于5000万美元的价格。每当这时,B就会如此想:A给自己的数百亿美元保险费还要10年才能拿到,如果现在转手就会有多出数倍的直接收益,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C的做法是这样的:C拿到这批CDS之后,自然不会等上10年再收取其余的利润,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远高于付给B的价格。随后的买家受到了整个市场的刺激,通过类似的算法和设想,认为这简直就是“原始股”,便立即买了下来。于是,华尔街的精英们就如此炮制出了美国庞大的CDS市场。
  正是在这个看似庞大的CDS市场中,类似于A、B、C,以及随后的各类金融投机者,还有那些所谓的投资者们,都抱有同样的期望——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每个人都在等着赚钱。而美国的房贷、尤其是次贷,也就如此循环放大了起来。
  根据国际掉期和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的统计,仅2007年一年,CDS名义总额就增长了81%,从2006年的34万亿美元暴涨到62万亿美元。CDS市场的名义价值是它所保险的公司债券的几倍。
  一时间,银行、对冲基金,甚至理性的长期投资者,都大量卖出CDS以增加收入。巴菲特虽然称CDS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但是也不妨碍他利用CDS赚钱——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共卖掉了54个CDS合同,获取了32亿美元的保险金。

四、放纵与疯狂(3)
不妨看看当时的媒体报道,华尔街围绕CDS大赚其财的盛况即可见一斑。下文即是华尔街2007年1月14日的一篇相关报道:
  2006年美国股市连创新高,业内人士的年终奖自然水涨船高。高盛集团、雷曼兄弟公司、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资公司的高层人均年终奖高达6000万美元,而那些对冲基金经理带回家的红包据说更大。
  美国奢侈品市场率先感受到了华尔街经理的消费潜力。康涅狄格州米勒车行标价25万美元的法拉利已供不应求;一位房地产经纪人捶胸顿足地遗憾手上有两位客户捏着现金要在曼哈顿买房,可他却没有足够的房源;那些已住百万美元级别墅的金融家们,开始给子女选购公寓。
  在年终红包引发的消费热潮中,推波助澜的主要是那些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们。房地产经纪人克莱尔说:“我太爱这帮年轻人了,他们花钱不眨眼,房价上涨几十万,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是问题。”2006年的最后一周,克莱尔接到了一位30多岁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来电,此人两年前刚从他那里买了一套600万美元的公寓,如今,他又准备换套更大的房子。“新房打算买什么价位呀?”“不超过2000万美元吧。”
  对冲基金经理们还给高档汽车市场带来了活力。在2006年全球车市出尽风头的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成了最受欢迎的车型。米勒车行的库佩尔曼说,车行最近有幸从法拉利公司订了一辆“有史以来动力最强劲的”12缸跑车,但来自华尔街的求购订单却多达50多辆,着实令他发愁。
  于是,当国际上著名的金融大亨索罗斯在2008年的4月无比忧虑地说出“CDS市场如果失败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触发下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资本本身拥有的天使和幽灵的双重个性,已经显现出了它那狰狞的一面。
  而当CDS在过去十余年间为美国经济繁荣翻筋抖云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它必然会演变成为贪婪和投机的工具。
  其实,在2005年前的十几年间,美国整体经济还能够承受这种放大起来的CDS市场泡沫,参与到游戏中的人们似乎感受不到什么大的风险。可是到了2005年底,随着美联储不得不连续降息,被放大起来的CDS市场随即便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因为最后一个花费了巨额资金买到CDS的投机者,还没来得及转手就突然接到消息,自己所买的CDS质量已严重下滑,风险极大,不得不被授信公司降级。于是,违约者连续出现,早已不是最初A所设想的那样了。没办法,最后的接盘者只能宣布倒闭。  
  这就像我们的收藏品市场上,当一个人通过多番轮战之后,用翻了数倍的价格最后赢了下来,突然有一天有个懂行的人告诉他,所竞拍下来的藏品只是一个赝品时,他的反应即是上文中的那个最后接盘者了。
  此时,围绕CDS的机构和个人,也就像站好了的多米诺骨牌,等待着自己倒下的那一天。直到此时,不仅是华尔街,整个美国才都似乎突然发现,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迫在眼前。华尔街的金融游戏,再次把自己和整个美国玩到了漩涡之中。
  而救市的呼声也就再次在美国高涨了起来。
  3.对冲基金是个什么货色
  在华尔街的资本与金融市场扩张,尤其是美国次贷市场中,对冲基金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甚至一度达到了呼风唤雨的程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放纵与疯狂(4)
所谓对冲(Hedging),是一种旨在降低风险的行为或策略。套期保值常见的形式就是在一个市场或资产上做交易,以对冲在另一个市场或资产上的风险。例如,某公司购买一份外汇期权以对冲即期汇率的波动对其经营带来的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人被称为套期者或对冲者(Hedger)。而对冲基金(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其英语名称为hedge fund,是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属于免责市场产品。
  对冲基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
  1949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有限合作制的琼斯对冲基金。虽然对冲基金在20世纪40年代末已经出现,但是,它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冲基金才有了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通货膨胀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金融工具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冲基金更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据英国《经济学人》的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3000多个新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和英国出现。2002年后,对冲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对冲基金的规模依然不小,如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2日报道就称,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额已经达到了万亿美元。
  对冲基金名为基金,实际与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基金采用各种交易手段(如卖空、杠杆操作、程序交易、互换交易、套利交易、衍生品种等)进行对冲、换位、套头、套期来赚取巨额利润。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防止风险、保障收益操作范畴。加之发起和设立对冲基金的法律门槛要远低于互惠基金,因此带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正是看到了对冲基金的如上特征,北美的证券管理机构将其列入到高风险投资品种行列,严格限制普通投资者介入。
  举个例子,在一个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Hedge Fund的称谓亦徒有虚名。到目前,对冲基金已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如今的对冲基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资活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这些衍生产品本为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许多现代对冲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对冲基金将这些金融工具配以复杂的组合设计,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投资,在预测准确时获取超额利润,或是利用短期内中场波动而产生的非均衡性设计投资策略,在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获取差价。。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放纵与疯狂(5)
二是投资效应的高杠杆性。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对冲基金的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得对冲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一个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贷出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得在一笔交易后扣除贷款利息,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使用1亿美元的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同样,也恰恰因为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在操作不当时往往亦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
  三是筹资方式的私募性。对冲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资者以资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投资活动;基金管理者以资金和技能入伙,负责基金的投资决策。由于对冲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因而在美国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从而规避了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
  四是操作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对冲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资者、资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监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而且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如平衡型基金要求在基金组合中股票和债券大体各半,增长型基金则侧重于高增长性股票的投资,共同基金规定不得利用信贷资金进行投资,但对冲基金则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因此它可以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贷资金,以牟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
  由于操作上的高度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杠杆融资效应,对冲基金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入,加上有能力在熊市赚到丰厚的钱,对冲基金倍受青睐。从1999年到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损失,而对冲基金在同一期间每年则赢利。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经纪人。
  在发现并掌握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后,基金管理者们所掌握的对冲基金便开始改变了投资策略,他们把套期交易的投资策略变为通过大量交易操纵相关的几个金融市场,从它们的价格变动中获利。
  不妨看看对冲基金常用的投资策略。
  对冲基金最经典的两种投资策略是“短置”(shortselling)和“贷杠”(leverage)。
  短置①,即买进股票作为短期投资,就是把短期内购进的股票先抛售,然后在其股价下跌的时候再将其买回来赚取差价(arbitrage)。短置者几乎总是借别人的股票来短置在熊市中采取短置策略最为有效。假如股市不跌反升,短置者赌错了股市方向,则必须花大钱将升值的股票买回,吃进损失。短置投资策略由于风险高企,一般的投资者都不采用。
  “贷杠”(leverage)在金融界有多重含义,其英文单词的最基本意思是“杠杆作用”,通常情况下它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