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还有可能是由于广发基金这个本土的小基金管理公司在过去一年内处于快速的发展之中,快速的发展也很可能预示着我们这个公司还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就像我们经常在公司内部说,可能我们现在只是“一俊遮百丑”,也###年或后年,我们又被打回原形。
无论什么原因,这件事并不是一件正面的事,但这件事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在洪都航空这只股票的投资上,我们是合规、合法、问心无愧的,由于信息披露的限制,在将来如有可能,投资洪都航空的过程是可以给大家分享的(2006年11月16日,广发基金公司发布了致持有人的公开信,对投资洪都航空的全过程进行了说明——编者注)。
不过最重要是的广发基金的投资团队从这件事中总结了出什么样的经验。过去的投资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如地区分级、原则上不投资合资企业、不挣最后一分钱、不做第一次重组等等。这件事首先让我们更加坚定,如果要在基金管理这个领域继续发展,一定要“慎独”,要奉公守法,做一个好人,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其次,这件事还让我们重新思考上市公司形象对投资的重要性,思考科技股的特征和风险控制办法,思考在公众的高度关注下如何获得更好的收益。
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只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生,在洪都航空这只股票,以及在广发基金及相关人员身上发生的事,是实实在在的风险,一方面,投资并不可能回避风险,因为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但另一方面,事先防范也是我们的风险控制哲学,这件事的发生一方面检验了我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今后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的宝贵经验。
基金管理公司的愿景
2006…11…06
伟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一定产生在一个投资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而这个公司也一定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
100年前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T型车和自动化流水线,以几倍于当地水平的工资雇佣当地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大批量生产汽车,生产成本因此反而大幅下降,而当地的工人由于较高的收入也成了最先买得起汽车的普通人。这是现代工业的开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与福特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中国,有一个商人胡雪岩,他就住在杭州,个人财富最多时相当于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而那时中国的GDP可能占全球的1/4。我们知道他是个红顶商人,但他的财富却像风一样来去无踪,虽然他奢华的宅子如今是一个旅游景点。
胡雪岩是否成功难有定论,但他的财富却更多地依赖官商勾结或权力垄断,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普通人并不受益。而福特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加了社会总财富,即使是工厂的工人也成了有车一族。历史上一个企业之所以伟大,总是因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行业,而一个崭新行业的兴起则几乎毫不例外地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微软、沃尔玛等等。投资这些企业的回报不仅巨大而且持续。
炒股与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会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让资金更有效地配置,从而增加社会的总财富。所以伟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一定产生在一个投资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而这个公司也一定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所以,让持有人持续获利其实只是这个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它还必须要让普通人认识投资、接受投资以及永远与之相伴的风险,要依赖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市场,还要选择并投资一些同样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伟大企业。这应该是每个基金管理公司的愿景,虽然基金公司实际的运作远没有这些愿景那么纯粹和轻松,但如果再过十几年,中国人真的像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那样习惯于投资,那么一定是这种投资生态已经形成,而在这种生态形成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一个伟大的基金公司出现。
什么样的基金是好基金
2007…03…26
所谓的规律可能只是个似是而非的结论
说到基金业绩,有一个特征正变得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大多数基金很难战胜指数。中国基金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专门为机构投资人服务的理柏基金评级,最长时间只有3年期。到2009年,我们才可能有5年期的基金评选。
什么样的基金是好基金呢?国内基金运作时间太短,留待未来评价可能更有说服力。美国的一些机构做过许多这方面的统计和研究,他们发现,在美国最优秀的基金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一是换手率低,一般在25%左右,不过这个特征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彼得?林奇的交易就非常活跃;第二个特征是持股集中度高,比如传奇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曾说,如果法规许可的话,他只买3只股票,我们知道比尔?米勒拥有连续15年战胜比较基准的传奇纪录;还有一个特点,获奖的基金管理人大都不在纽约或波士顿,据说原因是在纽约或波士顿办公的基金管理人对CNBC这类财经资讯反应太敏感。
其实,所谓的规律可能只是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有许多表现落后的基金,集中度也非常高。这一点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是很容易理解的,集中度高意味着风险大,上文说的比尔?米勒在连续15年战胜基准后,第16年不仅晚节不保,而且大大落后于比较基准;同样也有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住在纽约或波士顿,这些大城市就像中国的上海、北京或深圳,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至少在人才的招聘上就是这样。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毕业生面试,因公司地处非中心城市,那些毕业生常会以7种方式拒绝:第一种是刚见面,听说工作地点就表示搞错了,以为公司在中心城市;第二种是在听说要到公司总部实习一周左右的时间后,说学习太忙抽不出时间;第三种是到公司后,第二天不见了,打电话才发现人已经不辞而别;第四种是在完成实习回校后便了无音讯;第五种是回校后表示需要考虑考虑,然后在下一次联系时告诉我们已经被某中心城市的公司录取了;第六种是在签三方协议的最后一刻遗憾地说,父母或女朋友坚决不同意;最后一种则是在拿走了协议之后再也不见踪影,连手机都换了。
上述情况肯定增加了公司培养人才的难度,但也未必就没有好处,至少留下来的人是热爱投资这个行业的,并且也愿意为从事这个行业而做出牺牲,流动性当然也降低了。这就像我们投资企业,我们一般很少投资大城市的消费类企业,因为大城市的市场太大,所以这些企业不愿意向外扩张,而当像伊利或蒙牛这样的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时,竞争的天平已完全倾斜。据说当年国美在北京卖电器卖不过大中,不得已只能向全国扩张,10年过去了,赚了不少钱的大中现在只给人们留下一个到底会被谁收购的悬念,不知道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
总序:记录分享升华(1)
——从“一米阳光投资智慧丛书”到“基金经理投资笔记丛书”
2007年12月10日,在北京城下了2007年第一场冬雪的时候,我写完了这篇总序,而后“基金经理投资笔记丛书”这套丛书也要于2007年年底前后陆续出版了。最先出版的就是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先生著的《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相继还会有一批优秀的公募、私募基金经理的著作不断问世。
这套丛书从构思到付诸实践,继而见到成果,几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这其中,支撑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就是这样一个信念:始自2005年股改之后的这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一定是需要记录和思考的。而且如果说这轮大牛市代表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崛起的话,中国的证券市场完全应该有条件诞生出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罗斯或者罗杰斯这样的投资大家,而且不应该是单个的,而可能是一批人。
那么,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罗斯或者罗杰斯?基金经理这一群体显然是最有可能诞生的土壤。不论是公募基金或者私募基金,他们无疑是证券市场中最大的推手之一。而舆论界以及投资大众要么将其“神化”,要么将其“妖魔化”,这当中存在着不小的误读。
如果能有一套丛书减小这种误读,同时使投资大众更容易籍此找到自己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在当前的证券图书市场上还罕见这类形式和风格的丛书,如果能够出版,也算是填补了一项空白。
在2007年3月初的时候,我曾经设想过这套丛书的名称——“一米阳光投资智慧丛书”。最初的想法是智慧犹如光芒,传播得好,能够深入人心,而投资智慧更是会有阳光般的威力,影响和改变很多人的选择和生活。巴菲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财富的功成名就,更在于其持久的、稳定的投资理念和思路,证实了证券市场上的财富能够取之有道。而且其投资思想犹如万丈光芒,点亮了很多人心中的光明,并改变了其人生。中国投资界已经有不少受益者,但显然更多的人需要受益,这套丛书就应该以此为宗旨。
为什么会想到是“一米阳光”呢?首先这是我在2006年丽江之行见到的一个酒吧名字,当时的印象比较深刻。其次在我看来,尽管智慧犹如光芒,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层层封闭的,那么阳光即使就在一米远的地方,他也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改变不了自己内心阴冷的处境。我所理解的“一米阳光”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即便一个人的内心是开放的,眼睛也愿意去寻找光明,但是如果没有航灯的指引,即便阳光就在一米之处,他可能依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惑和烦恼。而这套丛书应该能够缩短投资人与投资智者之间的距离,将投资智慧的阳光引入到投资者身边。
总序:记录分享升华(2)
为自己这个创意所激动,半夜起床上网,查找“一米阳光”的典故和用处,结果发现居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壮美的玉龙雪山上有一个神秘的山洞,每年只有一米的阳光照进洞中,如果有情侣可以沐浴到这短暂而可贵的阳光,就可以得到永久的爱情……
实际上这个故事正好也可以借用于投资。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尽管已经意识到“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不可以跑不过CPI”,理财意识初步被唤醒,但对投资理财还处于在黑暗中摸索的阶段。如果能够有一米的阳光照在他们探索的道路上,可能就能使他们找到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如果这套丛书中的任何一本书能贡献一米的阳光,十本书就能贡献十米的阳光,当万丈光芒照耀大地的时候,岂非是万物复苏,普天同庆?当然,我的内心也很清醒,这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之国,现实生活当中远远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的思想认识的改变绝非在一时一事,尤其是财富观的改变,对于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教育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更非易事。
具体地说,这套丛书应该以传播投资智慧为主题,以投资界精英的投资心得、感悟为核心内容,行文更加散文化、生活化,而其中的道理则是一目了然,并能让人细细体会。对于作者定位和读者定位我也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类。其中,作者的定位为:愿意分享投资智慧的人;愿意分享投资快乐的人;愿意分享投资成功快感的人。读者定位为:愿意寻找投资智慧的人;愿意丰富投资体验的人;愿意追求投资成功的人。
将这个想法与经济日报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胡子清和编辑汪云凤反复交流几次后,最终确定将这一套丛书名称定位为更准确、实用的“基金经理投资笔记丛书”。
应该说,最初的这个想法得到包括朱平、但斌、林园在内的好几个投资圈内人的认可,其后包括李驰、王晓路、代雪峰等人也在电话中首肯,最近由王晓路引荐的陶武彬、但斌引荐的翟敬勇等也相继加盟。他们作为管理着上亿元、乃至千亿元级别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他们个人的投资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至少有10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经历),投资业绩也都是可圈可点的(经历了多次牛熊市场的转换之后,他们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很好)。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各自都有着颇有特色的投资博客,记录了2005年以来这轮牛市当中不同阶段的认知和体验,与大家分享其中的投资经验和教训。当然,已有相当一批忠实的“粉丝”读者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与他们在投资之路上共同前行。
正如有读者希望的那样:“享受别人的心灵成长,才能丰润自己的投资人生!作为前行者,你们有必要把火把举高一点,以便后来人的道路不再崎岖坎坷!能得到你们思想结晶的将是有缘人,希望能有与你们并肩前行的一天!”我想,这也是这套丛书希望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总序:记录分享升华(3)
经过对朱平、李驰、代雪峰、王晓路等人书稿(主体部分是他们的博客,尽量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但会经过系统编排,增添一些博客之外的文章,并加之以编者注)的认真整理后,我愈发感觉这套丛书的出版,会成为证券图书出版界全新的一类——这批优秀的投资精英们从国际投资大师们那里汲取到养分,经过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各自正在形成一套有特色、较成熟的投资观。虽然他们现在的财富不及巴菲特、林奇、索罗斯或者罗杰斯,但他们在路上。而在他们各自的身后,必然还跟着一大批同行者。这也许会成为中国这轮大牛市里面一个新的收获!
所以,这里我要感谢中国的证券市场,感谢这批优秀的基金经理,感谢互联网,感谢愿意以博客形式分享投资智慧的人,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的《证券市场红周刊》、执行出品人郭贵龙和我的同事们、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赵丹阳,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胡子清、编辑部主任王含、编辑汪云凤,感谢为这套丛书的推出贡献过智慧和力量的人——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夏敏玲、《证券市场周刊》主任编辑吴晓兵、北京汉唐阳光文化公司总经理尚红科、曾与我同道的吉晓红,以及为这套丛书设计封面、插画、编校等的工作人员。当然,最后需要感谢的就是站在我背后、始终如一地支持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们。
相信有了你们的支持和信任,“基金经理投资笔记丛书”会将投资智慧之光传播得更远、会将更多人心中的财富大门开启。经过若干年的岁月积淀、牛熊变迁后,我们能在这群人当中发现属于中国的投资大师。
江涛2007年12月10日于北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