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做违背自然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的弱点。〃
【漫谈】人们能够享有多少公民自由,这要看他们对自己的欲望在道德上能有多少约束,要看他们对正义的热爱比他们的贪婪高出多少,要看他们的明智与清醒的理解比他们的虚荣和傲慢超出多少。
 【漫谈】哲学家洛克说,自由是依靠公民们认识到追求真幸福的必要以及能制驭其炽情。这个意见是他从自己的以下学说推出来的:公私利益固然在短时期内未必一致,长远下去是合一的。假若有一个社会,一律是由既虔诚又有远虑的公民组成的,那么给他们以自由,他们就会按促进公益的方式行动。那样,就不必要有约束他们的人间法律,因为神律已经够了。一个历来善良而现在动邪念的人,会对自己说:〃我也许逃得过人间法官,但是我在天曹法官的手里难逃惩罚。〃因此他会放弃邪念,去过善良的生活。所以,在远虑和虔诚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法的自由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其它场合,缺少不了刑法加给人的约束。
老子的治国方略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之“见素抱朴”,让人保持其淳朴的天性,以致贪欲妄为的“炽情”无有滋生的土壤,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孔子的治国方略是:在人的淳朴天性已溃败的情况下,用仁义礼智逐步来“制驭其炽情”,并用其作为洛克所谓的“神律”来达到国泰民安。
所以,孔子治理国家,提倡仁义礼智,此乃是在社会已遭腐败之后的无奈之举,是用其为跳板以致于道。故而孔子说:“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谓:“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意译

 道从不超越规律任意施为,万物却能顺应自然各得其所。
 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人民将自我进化。
 人民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我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
 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乎无所贪欲。
 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原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是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注释】上德:最好的品德。此指遵循道而行的统治者。不德:不固执于主观意愿,无施恩于物的想法。下德:次一等的品德。此指具有次一等品德没有体悟道的统治者。不失德:固执己见,不能抛开自我主观意识。
道有智则惑,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上德之人,惟道是用。而至道不损,至德不益。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之德可谓至大,然而天不以为德,物亦不知其德。古圣王所以成德布施,皆不外是则天而行之。其所作所为,总是遵循客观规律,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从不凭感情、意气用事。故此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者不能体悟大道,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欲立善以治物,务施德以治民,但他的这些意识、思想、观念,却来源于现象世界,常常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而又欲使民歌功颂德,此乃是利用之术,交易之道,并非真德。其殊类分析,刑名执之。虽似有益处,但却损害了人性自然之朴,以至流弊层出。所以说下德不失德,可谓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注释】无为:无所为。 无以为:无有主观任意之为。为之:贪施尚为。有以为: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作为。
治世应以大德,不以小惠。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而正万民,本中和以处万事。所谓恭己正南面而已,乃是自己以身作则,则百工各尽其职,庶务尽修,上如同无所作为然,故大德者,乃是不言之化、自然之治、以无为为之者。故称之为无为而治。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王弼说:〃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注释】上仁是慈善爱人,为之是无企图而为。上义是忿枉佑直,为之是有意识而为。庄子说:〃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
王弼说:〃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直而求义理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范应元说:〃仁者,爱之理也;义者,事之宜也。爱出乎理,谓之上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者,非以要誉也,无所为而为之也。事得其宜,谓之上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者,将以处事也。苟无私意以为之,则得其宜。而有私意以为之,则失其宜,起争端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注释】扔:强牵引。攘:揎袖出臂。攘臂而扔之:揎袖出臂以引人就于礼。
导民之术,在上所先;召民之路,在上所好恶。上如标枝,下如野鹿。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冶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如此,则何须攘臂胁迫?《学记》云:〃道而弗牵则和〃。
范应元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礼虽严而用不迫,谓之上礼。以敬为主,以和为贵。以此教人而齐民也。然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而莫之应也,继之以怒,攘臂而扔引之,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当此之时,敬和安在哉?不如修其身而天下平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是后礼。
【注释】老子反对形名的仁义礼智之心,但却肯定天性自然的道德心,也即是超伦理的本体心。认为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形名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民身心的自然,人只有返朴归真,依天性自然而为,才是天人合一的淳朴境界。
韩非子说:〃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至极之敬,不用文饰。〃王弼说:〃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注释】忠信之薄:忠信不足。首:开始。
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自失道之后,世风之下,道德仁义递降,人鲜能尽己以实,结果使得人天性中淳朴、诚信的美德日趋淡薄,是谓忠信之薄。忠信之既薄,则务外饰,以礼约束整齐其民,使之循规蹈矩,弗叛于道。务外饰,则生诈伪;及其末也,以文灭质,故礼可谓是国家混乱的开始。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注释】前识者: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先知。华:浮华、虚华。愚之始:邪伪以使人丧失淳朴天性而致人真正愚昧的开始。 
那先知者主观的先见呀,实际是道华而不实的虚饰,致人愚昧的开始。所以,确信自己是很聪明的人,往往却是缺少智慧。莎士比亚说:〃傻子自己认为很聪明,但聪明人知道自己是傻子。〃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大丈夫:指上德之君。厚:指道。薄:指礼。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谓上德之君处道不处礼。实:指道。华;浮华、华而不实,指智。处其实不居其华:言处道不处智。彼:指薄、华。此:指厚、实。去彼就此:是说圣人应去礼治而取道。
 道作为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客观存在,是真理。人们失去道则德不正,在德不正的情况下强调仁、义、礼,必然会向其反面转化。失去了道,人们就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外在的形名成为人追求的目标。舍〃道〃而务仁、义、礼乃是舍本求末,必至于乱,所以不如相忘于道德。因此大丈夫应立身于淳厚,不居于饰薄;保持其朴实,不居其虚华。故而应抛弃后者,采取前者。
【漫谈】上德者识其承天治世之大,下德者识其名目制度之细。所谓治世能人,用仁义礼智为节度,以为世人处事之则,然而却使人离质尚文,渐至将逐末忘本,使人丧失了天性良心的正确评判。人们在狂热的年代、狂热的激情过后觉悟时,所谓“当年好困惑!”就是这样造成的。萧伯纳说:〃你应该小心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


意译

上德者循道无为,虽然能普济众生,但其德不显,而实质却是有德。
 下德者贪为尚施,故而能获取德名,但正因其获取德名的行为不失,其实质却是无德。
 上德者微妙玄通,能应天顺民,无为而化;无为是无主观施为。
 下德者抱一主义,欲立善施德,有意而为;为之是依主观妄为。
上仁是慈善爱人,为之是无企图而为。
上义是忿枉佑直,为之是有意识而为。
 上礼是尚修文饰,为礼而不得其回应,便伸手导人就礼。
 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了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了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了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了礼。
 那礼呢,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前首。
 那先知者主观的先见呀,实际是道华而不实的虚饰,致人真正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于淳厚,不居于饰薄;保持其朴实,不居其虚华。
 所以抛弃后者,采取前者。





 (第三节) 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原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注释】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生存不为自己。
天长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自益其生,因此能长久存在。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注释】后:意谓卑贱在下,不求先人。先:谓尊高在上。外:意谓清静无为,不求益生。存:谓长久住世。
为人处事,圣人总是把自己摆在众人后面,而自己反赢得了众人的拥护,被推为领导;清静无为不求益生,反而能住世久长。范应元说:〃圣人谦下,不与人争先,而人自然尊之;圣人不争,不与物为敌,而物莫能害之。〃
【漫谈】著名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说:“由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立起来的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随着群众各种不满的积累,苏联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由亲到疏,由热到冷,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尽管人心的流失和涣散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无形的,还处于潜伏状态,或者说领导层虽然有些了解但不认为有多大危险,但实际上,危险已在节日游行时满街漂亮的标语口号和欢呼声的背后潜滋暗长着。当这种党和人民“坚不可摧的团结”只剩下徒有其表的躯壳,而内部却已锈蚀斑斑时,一遇“地震”,大厦便会轰然倒塌。这在某些东欧国家的剧变前苏联剧变的预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最血腥的场景之一,便是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枪决。而当时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是东欧人数比例最高的共产党之一,全国每6人中就有1个共产党员。
  一位曾作为中共代表团团员参加过罗共最后一次党代会的老同志告诉我,齐奥塞斯库在全会上作报告时,被全体起立的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打断达数十次之多。面对这种众志成城的激动人心的场景,谁能想到那么快就会祸起萧墙?谁能想得到,当他们夫妇逃亡时,竟没有一人伸以援手!任人唯亲、作风腐败和好大喜功,造成严重脱离群众。每年高达39%的积累率,却使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早已潜伏下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因此剧变一旦发生,人心向背顿时显现,罗共组织也顷刻瓦解。”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老子以天地无私无为之运作,来比喻圣人行为的无私。正因为圣人的无私无为,却能成就了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事业。陈柱说:〃圣人治国亦如此。。。。。。。喻如有宝器然,私于一家,则出于一家之外为失矣;私于一国,则出于一国之外为失矣;若私于天下,则将安所失乎?此圣人所以无私以成其私也。〃 
【漫谈】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1959年人民行动党执政,我们誓言要建立廉洁的政治。许多亚洲领袖的贪婪、腐化和堕落,叫我们深恶痛绝。原是为受压迫的同胞争取自由的斗士,变成了人民财产的掠夺者。他们的社会因而滑坡倒退。我们对那些不能实践自己理想的亚洲民族主义领袖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和不齿。他们使我们大失所望。
  战后我在英国见过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满腔热忱要铲除国民党政府领袖的贪污腐败。恶性通货膨胀和巧取豪夺,使国民党声誉扫地,兵败如山倒,退守台湾。他们以权谋私、贪得无厌和道德败坏,使许多新加坡华校生对他们产生厌恶感而成了亲共分子。这些年轻学生把共产党人看成具有献身精神,随时准备杀身成仁的大公无私的楷模,而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正是这样的革命情操的体现。而这些情操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他们的胜利。但可悲的是,1985年我再度到中国访问时,发现营私舞弊、裙带关系,这些长久以来困扰中国的病态现象,又卷土重来,而且日益严重。   


意译
 
天长存,地久在。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自益其生,因此能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后面,却反而赢得了众人的拥护,被推为领导;清静无为不求益生,反而能住世久长。
 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所以反而能成就了他。




 原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注释】我:指有道的执政者,老子托言自己。介然有知:稍微有些明智。施:主观施为。
号令烦而不信,赏罚行而不当,则将治丝益棼。所以,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注释】夷:平坦。径:斜径,邪道。
大道荡然平正,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故而好求于捷径。所以凡舍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是意欲其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