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因为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这也即是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犹不及〃,孟子所谓'仲尼不为已甚'之意。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
 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传》一文中所说;〃。。。。。。顺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移栽时,谨细珍视若子,植后听之任之若弃,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长而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则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后者,好烦其令,摧种摧收,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记传其事,嘱为官者戒。事自躬亲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频示,有因层层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变其实质者;有因中间滑吏,借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发挥,装神弄鬼,残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烦苛,动多忌讳,民无所措手足者:结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祸焉?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这意思都是说,善以道治国者,可听任人民依其淳朴的天性随由自便,而不可让其薰染得智诈奸滑。用智治国,则下亦以智应,惟务穿凿,不循自然,以致奸诈斯生,上下相欺,国将无宁日。明晓这道理,便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营造一憨厚淳朴的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与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诈不作,祸乱不起,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渐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运用手段、利用权势、操纵舆论、炮制出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甚至用法律〃冲气以为和〃作为救济。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柳宗元说:〃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这都是说,仁义礼法乃是权宜之计,救济之策,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定。但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老子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废,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在上者不能无为无事而使之自化,方且严刑法以诛之,明号令以禁之,而贪官猾吏舞文弄法鱼肉百姓,穷民则相率而为盗。故〃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矣。〃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朴的大道颓废了,饰伪萌生,仁义礼法乃为救济的无奈之举,为人君者,亟应知止勿进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法治者,应止于公正严明。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将〃浊以静之徐清〃,〃复归于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流经几千年形成的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
人们常常要求哲学不要在〃形而上学〃的迷雾中周旋,而应向现实生活奉献确切的知识,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老子早就对世人明确指出了安身立命与处世治国的正确策略,只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君王专制,而老子政治的基点却是以民为主,若公开倡扬老子之学,实在难以名正言顺,然而治国富民却又离不开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以道家学术为师法,到了太平时期,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了。
老子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规律从浑沌的整体中分离出来,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厉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若能对老子之道〃活学活用〃便可如庄子所谓:〃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目录
……
 第一类、道的三大法则:

(第一节)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原第一章 道可道
原第六章 谷神不死
原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原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原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二节)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原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
原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原五十一章 道生之
原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原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三节)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原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七十七章 天之道

……
 
第二类、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道的悟察与遵循 
原十六章 致虚极
原四十七章 不出户
原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原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原三十五章 执大象
原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原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原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原二十章 唯之与阿
原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原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一节)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原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原七十九章 和大怨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二节)清心寡欲是处世养性之要 
原九章 持而盈之
原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十三章  宠辱若惊
原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原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原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原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原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三节)谦虚柔和是为人处事之则 
原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原八章 上善若水
原二十二章曲则全
原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原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原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原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原六十三章为无为
原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原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
原七十一章知不知
原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
原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原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

第三类、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第一节)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原五章  天地不仁
原十章 载营魄抱一
原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原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原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原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
原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原五十八章其政闷闷
原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原六十章 治大国
原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二节)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原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三章 不尚贤
原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原十八章 大道废
原十九章 绝圣弃智
原二十八章知其雄
原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原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节)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原第七章 天长地久
原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原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原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七十五章民之饥 
原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三十一章夫兵者 
原六十九章用兵者有言
原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
原八十章 小国寡民

……

 

第一类、道的三大法则



(第一节)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原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中的专用名词。“道”字的本意是指〃道路〃,而在老子哲理中的〃道〃字包含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就是
说,“道”是世间万物的共相………即物质性和共性相统一的东西。哲学家罗素所谓:“共相是那种能为许多特殊的东西所分享的、并且是具有这样一些特性的东西。”第二个〃道〃字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