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使处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之中人们的心灵找到了避风港,得到了寄托和慰藉。
【漫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心灵与性格上有着高度的教养但却只有适度财富的人们身上才能找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身上找到的”。
意译
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
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
五味浊口,能令口味败;
纵情猎物,能令人心情狂乱;
难得财货,能诱人行为不端。
因此,圣人只为肚腹生活之需,而不贪婪妄求声色财货之娱,所以摒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原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为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注释】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惊恐慌乱。贵:看重,重视。贵大患若身:把名利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受宠受辱都有惊恐之感,是因为荣辱观念太重。把名利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是因为名利观念太重。君子之于天下,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故而能达到哀乐不入而以理化情的境界。不为物累,得丧若一,这是因其忘却了名利。小人患得患失,宠辱皆惊,这是因名利关心。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荀子说:〃君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君子〃。
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注释】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是他们得到宠幸就以为荣耀,受到辱没就以为羞耻。故而在成名、成功之时,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失意之时,丧魂落魄,惘然若失。对于得意时受到的荣宠,与失意时所遭遇的羞辱来讲,其利害、得失,毕竟是身外之物,所以大可不必为此而惊心动魄。君子应该是有情而无累,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淡泊名利,随遇而安。若其身宠亦惊,身辱亦惊,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古之谓倒置之民。
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大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贪欲难遂,一是贪欲得遂。因为财富带给某些人的只是让他们担心失掉财富。〃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注释】大患:荣辱、穷达、贫贱、得失之谓。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所以心体常安。因为他无所贪慕。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不戚戚于贫贱祸患,不汲汲于富贵宠幸,此可谓至人。所以老子对世人说,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意思就是说,宠辱祸患都是身外之事,没必要看得这么重。
【漫谈】《吕氏春秋》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菜根谭》说:〃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此心常放于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苏轼曰:〃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程颢的一首题为《秋日偶成》诗,也抒发了这种坦荡的胸怀。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漫谈】假若命运使你遭受到祸患时,你可以用哲学家斯宾诺莎教导的办法:“那么你就去想整体、或总之去想比你个人的悲痛更远大的事情,这是一条有用的原则。甚至有些时候,你可以去细想人类的生活连同其中含有的全部祸害和苦难,只不过是宇宙生活里的沧海一粟,如此理解可以让人感到安慰。这种思想可能还不足构成宗教信仰,但是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倒是促使人神志清醒的一个助力,是救治完全绝望下的麻木不仁的解毒剂。”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没有什么可以比身体更可宝贵,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漫谈】春秋战国时,齐国得到宰相管仲的治理,以致能国富民强称霸于诸候。其临终时告诫齐桓公道:“求主公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等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身边。”齐桓公说:“这我就不懂了,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在我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我去奔丧,这些人如此忠心耿耿,何用提防呢?”管仲叹气道:“主公可细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不会杀主公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肯残害,难道他不会去残害公主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本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善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这不是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对管仲原本信服,管仲死后,齐桓公就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但易牙等人出宫后,齐桓公却觉得心常空落,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好不容易熬过三年,还是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等人便大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不准任何人给齐桓公送吃的东西,齐桓公悲叹道:“都怪我没听管仲的话啊!”最后自掩而终。
不能爱亲,何能爱人?不能爱自身,何能爱他身?所以,只有爱身胜过爱物者、只有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意译
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
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原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注释】名利和身体相比谁更亲?身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倒底哪样算是有病?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这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世人却往往不能妥善地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常为名声、地位、财货而轻生,对欲求贪得无厌而不顾危亡。毕竟身体是本,名、货是未,不能因末而伤本。
墨子《贵义篇》云:〃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得若身之重也!〃白居易诗曰:〃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甚爱:过分贪爱。费:耗费,破费。厚亡:大损失。
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份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力,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足便会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长久。
孟子说:〃养生莫善于寡欲〃。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朱熹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漫谈】哲学家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中给我们开出了矫治情感走偏的一付方剂:〃精神上的不健康与不幸,一般能够追溯到是因过分地贪爱某种难免多起变化的东西。〃但是清晰、判然的理智却能〃产生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爱〃,这种爱没有象对于变化无常事物贪爱所具有的那种激荡烦扰的性质。福祉就是由对理智的爱而成,它是德性本身让我们克制了情欲,所以我们享有福祉。《伦理学》最后说:〃贤达者,只要他被认为是贤达者,其淳朴天性绝少扰动,却能按照某种永恒的必然性知自身、知理、知物,而永远保持其真正的恬然自足。〃
斯宾诺莎的处世箴言大概是最好不过的了。譬如拿〃死〃来说,凡是人办得到的事情没有一件会使人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如果为不免一死而恐惧、悲叹,而在这上面耗费时间则是徒劳无益的。让死的恐怖缠住心,是一种奴役;斯宾诺莎说得对,〃自由人最少想到死〃。对于可致死亡的个别病症,只是在可能范围内进行医疗防止才是。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应避免的仍是某种焦虑或恐惧;必须冷静地采取各种必要手段,而我们的心思在这时候也应尽可能的转移到旁的事情上去。其它一切纯粹个人的不幸都适用于同样的道理。
【漫谈】美国前总统布什说:“全力以赴,不要向后看。这是我到30多岁才学到的一课。医生曾对我的溃疡病开的长期处方不是吃药,也不是限制饮食,而是要我自己在病源下手。就是要我一辈子都得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下工作,设法不让愤怒或失败影响我的情绪。
由于我领悟了克雷恩博士讲的那番话,情况起了变化。我的溃疡终于完全治好,以后再也没有犯过。通过这次患出血性溃疡才使我信服了这样的道理:你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你不能什么事都做,要学会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你能改变的事情上,不要为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情担忧。”
意译
名声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货哪个重要?得取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有害?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地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原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注释】天下有道:谓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却:驱。走马:善跑的马,指战马。粪:谓粪治田园。
政通人和国家安定之时,人皆清静无贪婪妄欲,遂无交争,故而驱使战马耕种田园。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注释】天下无道:谓政治混乱,战争频繁。
国家昏乱之时,连怀驹母马也用于征战,以致马驹生于荒野。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注释】罪:罪过。祸:祸患。咎:过错。多欲:贪得无厌。咎莫大于欲得:欲得,贪得无厌。贪欲之人,常因贪得无厌而胡作非为,故谓咎莫大于欲得。
人天生而有欲,但是欲望应有所节制,使之勿过其情。故仁者善制其欲,凡视听言动,皆能自我节制,而不致于贪婪失度。《易》说:〃君子思不出位。〃不出位,就是欲而不贪。所以应做到不喜求,不贪欲,不就利,不违害,不主观妄为,而游于自然其间。能作到此,就不会有咎错。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范应元说:〃罪,过也。欲,贪也。可欲,谓凡可贪之事物也。可贪则多爱,爱则求于外而有过。爱之不已,则不知足,故过积为祸。祸,害也。言害于人而害于身也,犹不知祸。凡可贪者,又必欲得之,彼此爱欲,遂起交争致祸,积而为咎,故咎莫惨于欲得。盖必欲得之而不知人之痛,遂致天灾之也。〃
【漫谈】行道者并不是苦行主义,并不禁绝欲望和快乐,而只是说不可萦心于贪欲而成为它的奴隶。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不知足;所以,惟不刻意求利者无害,惟不妄然求福者无祸。知足者,所遇而足,是无不足。知足者,不以利自累;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尽人事,听天命,故无入而不自得。
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志道者忘心。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范应元说:〃夫唯有道,则清静恬淡,知天下之物无可贪者,无不足者,故知足常足矣。人能明道,自然知足。陆游诗曰:〃道在箪瓢端自足,心闲天地本来宽。〃诗人亚士里多说:〃幸福就在于自主自足之中。〃
【漫谈】《孔子家语》中说:一天,孔子在鲁国郊外遇见一个老人,名叫荣启期,他穿着破鹿皮,系着带子,在那里弹琴唱歌。孔子问他:“你怎么这样快乐啊?”他答道:“我的快乐很多噢!天生万物,以人最贵。而我居然得以生为人,这是第一件乐事。人世间男尊女卑,而我幸得生为男子,这是第二件乐事。好多人生下来不久就死了,可我现在竟然活到了九十多岁,这是第三乐事。贫穷是很平常的事,死亡乃是人生的终点。我过着平常的日子以等待最后终结的到来,有什么好忧愁的呢?”孔子说:“好啊!这是个很能‘自宽’的人哪。”
假如荣启期另样说:“鸟可以自由飞翔,鱼可以任性游玩,我却不幸而生为人。既被国家法律所制,又为社会规范所辖,全然没有自由,活着真是痛苦啊!我又不幸生为男人,终日劳苦,还要负担家庭生活,为老婆孩子做马牛,这个枷锁何日才能解脱呀?真是苦无出头之日!如今我悲惨地活到九十多,成了风前烛,瓦上霜,又没有发到财,随时可能死去。我这辈子算白活了;死后若有知,到了阴曹地府不知还要怎样受罪哩?真是苦啊!苦啊!”所以,能否满足,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只能靠你自己的心理感觉。
意译
国家政通人和之时,驱使战马耕种田园。
国家昏乱之时,连怀驹母马也用于征战,以致马驹生于荒野。
罪过没有什么能大过贪婪多欲,
祸患没有什么能大过不知满足,
过错没有什么能大过妄欲必得。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富足。
原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