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谷幽兰-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然后沿路而下;一路上练习着我们的新咒语。

一小时候;我们出来了;到了喂子坪村。经过昨天一个晚上;沣河已经变得狂野起来。我们从横跨沣河的一座桥上走过;然后开始沿着路走。河谷里到处是一片一片的竹林;透过雾气;还可以看到野桃花。

一小时后;我们到了一个叫李原坪的村庄。在那儿;我们又过了一座桥;重新回到河对岸。

我们沿着一条路走着;穿过田野;经过村南头的一个巨大的池塘。橙黄色和金黄色的鱼在水中横冲直撞。我的同伴说;它们是从越南来的。刚过池塘;就是通向西观音寺的那条路。它沿着一座陡峭的山坡笔直而上;而且路面很滑。所幸沿途有不少树枝和石头可抓。

一小时后;我们越过山脊;从山的另一面往下走。路变得平展起来。一只黄胸;黑白条纹翅膀的啄木鸟避开我们;继续在一根断枝上啄着。我们来到雾气中的一个地方;着就是西观音寺。我们喊着”阿弥陀佛”;走进泥地院子;四位年轻和尚和方丈圣林出现在门口。我的同伴走开;去跟其他的和尚聊天;于是方丈就邀请我跟他一起到斋堂里去。他说;他劈柴的时候;我们可以聊聊。他74岁;出家30多年了。在过去的14年里;他一直住在西观音寺。他是从净天手里接过这个寺庙的净天现在已经搬到南方四川省的成都去了。

当我向圣林问起他的修行时;他说他太笨了;不能修禅;只念佛。他大笑起来;但他不是开玩笑。

圣林:  现在禅不合适了。要修禅你得有很深的根基。好根器的人太少;他们不常见。过去任何人都可以修禅;但是现在不行。这不仅仅是我的观点;也是印光大师的观点(印光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和尚;他在中国重新建立了净土宗的修行)。现在净土法门是唯一适合每一个人的法门。区别就在于净土法门要仰仗佛力。你不需要太深的根基。禅宗则完全靠自力。这就难得多了。尤其是现在。

过去有很多开悟的和尚。但是现在有几个开悟的?我认识的人里面一个也没有。也许有的和尚以为他们开悟了;但是他们没有。他们把妄想当成开悟了。这就是印光大师说最好仰仗佛力念佛的原因。谁更有力量;你还是佛?净土法门更有把握成就。如果你根基不深;又去修禅;你可能修一辈子;哪儿也去不了。净土法门并不容易。你必须决意要往生净土;否则念佛不会有任何好处;只不过是迷信罢了。净土法门是不需要解释的;关键在于信。但是信比解释更有力。你看不见净土;只有佛才能看见净土。眼睛是没有用的;你必须依靠佛。

圣林告诉我;他在等一位出色的和尚;来接管西观音寺他只是一个看守者。这座寺庙差点儿被当成了农舍;但是圣林说;这里是终南山最好的修行场所之一。他说;难怪农夫们要到终南山的这一带来;这里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土壤肥沃。就在我们刚刚到寺里以前;透过雾气;我暼见了菜园的一角;还有几棵果树。他说;他们的果园里有梨树;苹果树和柿子树。然后他哈哈大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去年秋天;一只熊把他和其他的和尚赶到屋里;然后吃掉了寺庙柿子树一半的收成其时那些柿子正在外面晾着。圣林很风趣。他一口气数出净土宗13代祖师的名字;然后大笑起来;笑自己居然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正当我跟圣林聊天儿的时候;我的年轻伙伴兼向导进来了;说我们该走了。当时已经是半下午了;如果我们不马上走;就可能错过净业寺的晚饭。

回去的路上;我的向导告诉我;他和西观音寺的一位和尚曾经一起住在少林寺(少林寺在河南省;菩提达摩就是在那儿把禅传给中国人的。还有些人说;也传了武术)。他说;少林寺和尚的名声很差;那些离开的人很难在其它寺庙找到地方。被净业寺收留了;他感到很幸运。他的朋友就被拒绝了。他说;问题是;旅游已经把少林寺变成了一座养老院了;任和待在那里的人;都被认为对名闻利养比对佛法更感兴趣。

我们在浓雾中摸索着往前走;回到岭上。过了桥;出来重新回到路上。一个小时后;我们经过了另一片沙洲;沙洲上有几座房子;这就是二道桥。可是这儿一座桥也没有。八月里;史蒂芬和我来这儿的时候;我们是蹚水过河的。经过对岸的几座农舍;在一条岔谷的入口处;我们找到了传福(音译)的茅屋。

当时传福37岁。她在17岁的时候;出家当了道姑。3年后;她转到佛教门下;在丰德寺和草堂寺过了五年。后来;她曾经试过住观音山;但是差点儿饿死了。过去的3年里;她一直住在我们遇见她的时候她住的那座小茅屋里。她说;她可以用采草药卖的钱买她需要的东西。我想;除了当地的农民;以前可能从来没有人来看望过她。谈起她的生活和修行;她几乎要哭出来了。她很孤独。而且她的屋顶漏雨了。她说:”如果你还很执著;如果你还没有看破红尘;你就不能住山。山里的生活很苦。但是一旦你看透了这个世间的虚幻;苦也就无关紧要了。唯一要紧的事情就是修行。如果不修行;你永远也摆脱不了妄尘。”

当我问她史蒂芬可不可以给她照张像的时候;她进屋去了。出来时穿着正式的法衣;那是她保存的留着特殊场和穿的。后来我们告辞了。史蒂芬和我继续向山谷深处走去。路就在山坡的边缘;然后过了河。不到一小时之后;我们听到了锤子的声音。不一会儿;我军就来到一小块空地上它的一半已经被一座大茅蓬占满了。

这是彻慧(音译)的家。她的房子状况很好;不像传福的小草房。她的屋顶铺了瓦。几个农民正在剥绿色的核桃皮。彻慧正站在外面。她刚一看见我们过来;就进屋去了;拿了几只凳子出来。我们互相问候;然后坐下来。又有两个妇人出来了。一个是彻慧的妹妹;另一个则是她的弟子。当她的弟子去拿水倒茶的时候;彻慧告诉我们;她是吉林人;50年代的时候;她跟家里人一起来到这一地区。她们是来修通向西部的天水和兰州之间的公路的;后来不在那儿了。1957年;她宣布说她想出家。她的父母凶弟都不同意;但是她拒绝改变主意。她在一座寺庙里学了5年佛;然后来到沣河河谷上游;在靠近西观音寺的地方搭了一间茅蓬。7年后;她又搬了家;建起了她现在的房子过去的20年里;她一直住在这儿。她74岁了。我想;传福的事儿仍然压在我的心头。我问她是否曾经感到过孤独。

彻慧:  不;我喜欢一个人住着。我不能离开这座山。每次我离开;我都想马上回来。另外我还有一个弟子;所以我不觉得孤独。

问:  你多长时间下一次山?

彻慧:  我大概每个月到山下的村子里去一趟;去买一些东西;比如米;面;油;盐之类的。如果我什么都不需要;我就不下山。需要的菜我都自己种;整个冬天光吃土豆。夏天;我每天都在菜园子里劳动。通常总有东西可吃。如果没有;我也不着急。

问:  你从这一带其他的出家人那里得到的帮助多吗?

彻慧:  不;我们靠自己。如果我需要钱;我家里会想办法帮助我。现在我妹妹正来看我。快30年了;我们俩才头一次见面。她在沈阳给一家贸易单位干了36年;今年早些时候终于退休了。她现在生病了;想在死前来看看我。现在她到这儿已经一个月了。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太多。我们每个月花钱不超过10~20块钱(2~4美元)。我们很节俭。比如说;我们一个月只吃两斤油。还有;我有四棵核桃树。有的年头儿;我的核桃能卖一百多块钱。过去的这两天;这些农民一直在帮我收核桃。

问:  你修行的时间多吗?

彻慧:  每天晚上我睡觉前都打坐。每天早晚我都诵和。我只是刚刚上了第一个台阶;但是我已经学会了认经里的字。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如果你修行;你就会有所得;如果你不修行;你就会一无所获。

问:   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了吗?

彻慧:  不太大;他们来了;把我的香和点香的东西拿走了。但是我把我的佛像藏起来了。他们没有抓我;而且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我跟从前一样的修行。但是其他出家人却有很多麻烦;尤其是那些住在寺庙里的。很多人被迫离开寺庙还俗了。这座山是一个被迫还俗的和尚的。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就想把这座山卖给我。我家里想方设法凑了300快钱(60美元);他就签字把它转让给我了。红卫兵来的时候;他们把地契拿走了。他们不认识字;以为那是宗教宣传。我想把它要回来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反革命;把它烧掉了。我一直在想办法让政府重新给我一份地契;但是像我这样一个老尼姑;他们根本不会在意的。

问:  有人曾经上来看过你吗?

彻慧:  没有;一个人也没有。更不要说外国人了。

就要起大雾了;于是我们告辞了。回去的路上;当我们走到河边的时候;传福拎这一大袋子核桃;在那里等我们。这袋核桃足有40斤重。刚才我给了她足够的钱;让她修缮屋顶;因此她坚持要我们收下这些核桃。她说她总共只有这些东西了。我们谢了她;想方设法把核桃背过了河;弄回西安去了。

那是八月份;河很容易蹚过。现在是三月下旬;下了一夜的雨;现在这条河已经变得浑浊而危险;水面上飘满了树枝。这一次;我从二道桥走;30分钟后;就回到了净业寺。我谢过给我当向导的那位年轻和尚;他消失在自己的房间里我想;他最后一定已经跟我一样疲惫不堪了。回到房间里;我把暖水瓶里的大部分热水倒近一个盆里;洗了一个澡把我的扎染印花大手帕当了毛巾。换了干净衣服以后;我用暖水瓶里剩下的热水冲了一杯速溶咖啡。在台湾的时候;我的朋友山德(音译)曾经给了我一些自家做的小饼;我把剩的最后几个吃了;然后睡着了。我睡得错过了晚饭;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醒来。

又吃了一顿玉米粥早饭之后;开龙问我;还有没有哪些地方我想去。我已经去过了山顶上的道宣塔;以及附近的白居易墓(作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关心民众疾苦;所以很可以理解;他在洛阳还有一个墓)。我建议去东面青华山上的卧佛寺看看;开龙答应给我带路。

开龙领我走上稍远一点的附近一座山上的路。这条路实际是一条山脊;我们只花了大约90分钟;就走了三公里正是这三公里把这两座寺庙隔开了。刚刚走到山顶;我们听到了远远的山下一声炮响。

卧佛寺是一个大杂烩;很多小建筑攒聚在一座石峰下面。其中的一座建筑里有一片岩壁;岩壁上雕了一尊卧佛;那是不到二百年前净业寺过去的一位方丈刻的。在另一座建筑里;我们遇到了四位男居士和一位女居士。他们在那里不是修行;而是给偶尔的香客和周末的游客提供饮食的。我们加入进去;跟主人一起吃面条。此时开龙提起了这个话题假定净业寺要重新接管卧佛寺。他说;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拆掉所有挤在峰顶的这些建筑物。唯一的反应是啜吸面条的声音。我们一吃完饭;就告辞往回走了。

这才是开龙第二次来青华山;因此在浓雾中;我们迷路了。幸运的是;那座山岭很难错过;所以我们很快就重新找到了路。尽管开龙才25岁;但是他对于在这一带重新把寺庙建成修行场所等实际问题;有着良好的理解力。他的长期计划我想那也是厦门妙师父的(妙师父一直承担着这个项目的很多费用)是把丰德寺;卧佛寺和净业寺和并成一个主要的修行中心。

大约再过10分钟;拐一个弯儿;就能看见净业寺了;开龙提议我们去看看一个叫东沟的地方。道宣的弟子和他们的继承人曾经在那里建了很多茅蓬。其中的48座代代相传;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它们才被毁掉或者被废弃。开龙说;这些茅蓬正在重修。

一条路沿着山岭的南坡而下;很快就把我们带到第一座茅蓬前。山谷里有一条小溪;这座茅蓬就建在小溪上。周围有几小块地;是空出来留着种菜的。前天这座茅蓬就已经完工了。它是一座土房;我了解到;这些土坯不是太阳晒干的;而是一成形的时候就把它垒上去了。现在土坯还是湿的。屋里有两铺炕;两个想搬进来的和尚已经在炕道里生了火;想把房子烤干。屋顶盖了瓦;窗上有窗框;这似乎在暗示着有朝一日这些窗框能安上玻璃似的。两位北大毕业生准备住在这里;其中的一位告诉我们;建这个土屋;六个工人干了两个星期;花了五百块钱(一百美元)。它看起来结实得似乎能坚持一辈子。

问:  一个人不守戒能开悟吗?

宽明:  不能。如果你不守戒;不管是1条戒还是250条戒(比丘戒);你的生活都不会有安宁。你守戒的时候;就能够清除障碍和执着。只有到那个时候;你的禅定才能够深入。而只有通过禅定;你才能开悟。

问:  其它寺庙怎么样?

宽明:  他们也是这样。如果他们不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靠布施来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就不得不卖门票给游客。我们都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大师们已是耄耋之年了;直到前不久;他们才获准教课。除非新一代出家人很精进;否则这个宗教就什么也没有了。

问:  你修行的时间多吗?

彻慧:  每天晚上我睡觉前都打坐。每天早晚我都诵和。我只是刚刚上了第一个台阶;但是我已经学会了认经里的字。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如果你修行;你就会有所得;如果你不修行;你就会一无所获。




第七章  云中君
    长安是古代中国的中心,是11个朝代的都城,是一个北起朝鲜、南至越南,东起太平洋、西至波斯的大帝国的中心。直到后来,它的光辉才被洛阳、开封、杭州和北京这样的城市所遮蔽。公元七八世纪,在长安的巅峰时期,它是当时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移民最多的城市。它是大海,中国所有的文化潮流和经济潮流部汇入其中,它也是中国最大的市场。长安位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也是中国第一个同际性的城市。公元前200年,长安刚一建好,就已经成为一个旅行者的城市。

    西安是长安的现代化身.我对西安最持久的印象就是:成千上万的入戴着白帽子走来走去,就像朵朵白云,飘浮者,打着游涡,流淌过街道。这个城市人口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源自中亚,而白帽子就是在所有伊斯兰教文化中常见的头巾的另一种形式。这里还有规模很大的满族人、蒙古人和西藏人的团体。一本旅游手册中列出了三十八个少数民族。1990年,这个城市的人口是三百万。而六十年前则是不到二十万。

    西安现在仍然是一个旅行者的城市,与此相协调的,它的城市标志是一只大雁。这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旅行家玄奘的遗泽。玄奘对佛陀“法界唯心”的教义心存疑惑,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公元629年,玄奘离开长安,动身去印度。两年后,玄奘到达印度,开始向瑜伽宗最后一批大师学习唯识的教义。十五年后,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唐太宗用专门欢迎得胜还朝的将军的盛典,欢迎玄奘归来。

    唐太宗想知道玄奘在旅途中见闻的所有事情.于是玄奘别无选择,只好满足太宗的好奇心。结果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两人之间的一份独一无二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奘的记述被演绎成了《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小说之一。然而.玄奘对写小说或编撰旅游地名词典不感兴趣,他急着动手翻译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公元648年.太子邀请他在都城的慈恩寺建起了一个译经中心——慈恩寺是太子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而修建的。

    玄奘搬进去之后不久,他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火灾或风暴有可能会毁掉他花了那么长时间收集的无价之宝——佛经。他请求太宗同意建一座塔,用来储藏佛经,太宗恩准了。后宫的嫔妃们把自己的珠宝首饰布施出来,用以支付建这座塔的费用。公元65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