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摆谱-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状况与内心想法。从事“猎头”工作的人事经理,在确定候选目标之后常常要先和候选人在电话里交谈几分钟,从对方说话的语调里,就能大致感受到他的能力与性格特征。
从说话的基本姿态上,强势人物大都表现出自信、坚定、不含糊、“口气大”的特点。1993年初,冯仑专程到深圳拜访王石。王石在他的书中回忆了他们的最初会面:“学者型的冯仑,谈起话来洋洋洒洒饶有风趣:‘早就听说深圳有几个年轻人捣鼓股份制筹集资金,提出规范化,影响很正面,做得聪明,特来学习交流。我介绍一下万通的情况:几个秀才下海成立万通,赚了钱,但秀才赚钱不为财,为理想,将来还要报效社会;第二层意思:目前赚钱机会很好,企业要像酵母菌一样膨胀扩张;第三层意思:同万科合作发展业务。’”紓紞矠
冯仑的这番表述,带着明显的机关味道,还有一股子居高临下的架势。在中国推行市场经济的最初年代,“下海”者大都从体制内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与大腹便便的肚子一样,都显示出谈话者“高贵”出身(而非“泥腿子洗脚上岸”式的草根阶层),属于有来头的,因而在当时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技术层面,强势者说话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
1. 共产党语速偏慢,从容不迫,体现沉着、稳重和坦然。除非年轻的领导人为了显示朝气和活力,速度可以稍快一点之外,大部分时候,成功人士都愿意采用和缓的速度谈话,越是在危机关头,越是如此。这是一种“举重若轻、处变不惊”的境界。
2. 声音洪亮有力,但音调低沉而浑厚,以显示自己无可置疑的权力与威严。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美国《进化和人类行为》杂志2006年7月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男人的声音越低,其他男人就会认为他的体格优势越大,而女性更喜欢声音低的男性;当男人面对弱者时,他们会降低音调,但碰到强者时,他们会提高音调。这次研究的负责人匹兹堡大学的戴维·帕茨说,男人无意中会提高自己的音调以表示对比自己更强者的顺从或尊重,但有时也会有意减低音调以掩饰自己的心虚。
深沉、浑厚、富有磁性的声音,让人感觉到对方的沉稳、权威、可信;而高频率的、尖利的声音,让人感到紧张和担心。领导人物大都有着浑厚的音质。这种宽厚、低沉的声音并不单纯依靠喉咙发音,还需要腹腔的支持。人们通过腹腔发声的练习,可以很大地改变原有的音质。事实上,有意识进行这种训练的政界和商界人士不乏其人。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进入政坛之初,声音尖悦刺耳,影响了人们对她的喜爱度。她在音质专家的培训下练习腹腔发声,改变了原有的尖细音质。
3. 使用主流性的语言、词汇及口音,以体现自己的高贵出身和丰富学识。上世纪###十年代,香港与广东的经济影响力遍布全国,广东话一度成为通行的交际语言。如果能够说一口正宗的广东话,哪怕是拖腔拖调的广东普遍话,也是一种有钱、有来头的标志,能够让听者产生恰当的联想。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与西方的接触日益密切,国人的眼界渐高,英语成为国际化的标志,学界与商界都以能流利地讲述英语为荣耀,不会讲英语的就是“土鳖”。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即使与会者全部或绝大部分是中国人,演讲者也常常有板有眼地用英语发言,或者在电脑演示文档使用英语。而在日常交谈中,夹杂英语词汇几乎是一种时尚,夹杂的英语词汇越多,表示你“洋化”的成分越高。最典型的是,有的在中国出生的人居然会说,不清楚某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怎么表述。
语气腔调(2)
“请”、“您”、“谢谢”这些敬词,是文明社会里被人们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但当它从上层人士的口中彬彬有礼地、一遍一遍地出现的时候——比如“请把大衣拿给我”、“请您到这边来”、“谢谢您的意见”……又何尝不是在表明自己的尊贵与身份呢?
大量地使用专业术语、行话、新词,也是一种身份的表白。来自香港的房地产商人王士诚在与客户会谈的时候,总是固执地按照香港的叫法,称呼规划图为“墨线图”。这其实是在不断重申自己的港人身份。其他类似的专用词语不胜枚举,比如不说“胶片”而非要说“菲林”,不说“麻省理工学院”而说“MIT”,不说“多数决定”而说“多数决”,“学”字不念“学”而念成“淆”……哪怕是用日常口语就能表达清楚的话,专家、高手们也要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以确保行外人或者入行不久的新人听不懂。不如此,如何显出自己是老资格、是权威专家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仪表打扮
衣着打扮是一个人为自己进行的最原始的、最持久的包装。举手投足、言语表达都有停下来的时候,但衣着打扮却永远附着在他的身上,形成了他的鲜明气质,也给别人留下稳定的印象。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在“以貌取人”成为商业社会逃脱不掉的规律的时候,成功人士是不会忽视这个重要的身份标签的。有报道说,李泽楷的公司里有四位副总裁专门负责公司形象和他的个人形象,什么场合穿什么服装,表现什么样的风格,都有专门的班子策划。
在“高消费”一节里我们讲到,穿着是消费的最重要内容。不过,穿着不仅与金钱花费有关,选择什么样的服装类型同样重要。一身名牌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财富、品位以及信心,但强势者更愿意通过对着装风格的选择,凸显自己的权威、力量与成熟,获得人们更多的尊重。这与高消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不同的着装风格昭示了人的不同身份。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长衫是知识分子的身份标签,虽然他的长衫又破又脏,但毕竟不同于体力劳动者的短衫;数十年前,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斗篷与披风都是权势人物、富家小姐共同的身份标志(这一点非常类似于动物的张大身躯的行为,以表明自己的强大),现如今缩小成了风衣,仍多少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1948年4月底,在南京政府国民大会的选举中,不受蒋介石支持的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李宗仁请示蒋介石,就职典礼上着什么服装?蒋介石说穿西装大礼服。李宗仁急忙找上海有名的西装店赶制了一套硬领燕尾服。典礼前夕,李宗仁忽然接到蒋总统手谕,典礼改着常用军服。可是在5月20日举行的正副总统就职典礼上,蒋介石并未穿军服,而是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样子,着一身长袍马褂,手里还柱着文明棍。身着军服的副总统站在蒋介石身边,活像他的随从。在文武百官和中外贵宾面前,李宗仁很是尴尬。
这是着装风格方面的一个著名案例。蒋介石通过服装的选择,有意让李宗仁难堪,以惩罚他不听劝阻执意参选。这就是衣着风格的力量。
对于成功者的衣着打扮,人们在头脑中有不同时期的“画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混迹于上海滩的少壮派精英,标准的形象就是穿着背带西裤和西装背心,梳着线条明显的三七分头,头发用猪油抹得乌黑发亮,嘴上叼着烟斗;而有钱有势的阔老爷形象,则是“西装革履姨太太,眼镜戒指加烟斗”。到了本世纪初,成功的企业家形象则是身着熨得笔挺的西装、纯白衬衣,衬衫袖口上钉着亮灿灿的法式袖扣,脚上是油光锃亮的三接头皮鞋,脸上流光溢彩,头发用摩丝梳得四平八稳,手里提着超薄型的笔记本电脑包。
有了这样的“画像”,一个人要让别人感到自己是那么回事,大约只能朝“画像”的标准造型靠拢。
虽然时尚界不断吹起休闲之风,新潮的服装款式与发式层出不穷,但这样的风气似乎难以撼动那些身份意识深厚的人士。在有一定级别的商务交往中,正统的西装、保守的发式仍然牢牢地把持着舞台。那些老板、经理们很清楚,他们穿衣打扮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或者亲切,也不是让自己更舒服,而是展示出权威性,甚至保持与部下的距离。休闲服装、时尚打扮无疑有损于这一点。所以,不管是三伏天还是三九天,经理们都要西装革履,把衬衣扎紧,把领带系好。
形象设计专家给成功人士总结出这样一些着装“天条”:男士只能穿青深色或灰色西服(有例为证,盛大总裁唐骏的房间里总是备着20套西装,几乎全是深色)、白色或浅蓝色衬衣、黑色皮鞋,永远不能穿牛仔裤、旅游鞋、大花纹的或者醒目颜色的衬衣,休闲服要穿也不能出现在公开场合;女士则一定要把长发剪成短发,把妩媚的长裙换成职业套装。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运用名号:给自己贴一个漂亮的标签
[头衔]凡是在主要工作与实际职务之外、对自己身份的非必要性介绍,都可以视为一种摆谱行为,其目的是壮大声势,展示与提升自己的形象。
[称号]比较而言,头衔证明的更多是权力与能力,而称号证明的更多是一种荣誉,表明社会对他的普遍认可,是个人身份的有力注脚。
让我们看一看余明阳在对外活动中公布的头衔与称号:
余明阳 博士
(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
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上海品牌促进中心主任、秘书长
“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国公关少帅”
……
余明阳这个自我介绍,包含了一个专家学者最受人尊敬、最有说服力的身份信息,可以称得上是运用名号的“模板”——
1.博士。在中国,博士是受到社会普遍尊敬的身份,以学术身份开头,比以某种官职开头显得清高;
2.院士。院士是国人心目中最高的学术职称,虽然不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这样的官方单位,但跻身一家国际性的科学院之列,也应该能说明一定问题;
3.院长。院长属于领导职务,又是一家全国性的研究院,说明其地位得到了业界的公认;
4.所长、教授、博导。这些属于实质性的职务,又在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知名学府名下,名正言顺,让人信服;
5.主任、秘书长。在一家半官方性质的社会组织任领导职务,表明其广泛的社会联系,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领域的能力;
6.“第一人”。表明其在中国品牌领域的历史贡献与行业地位;
7.“少帅”。这个名称既表明其行业领袖地位,又提示了当事人年龄之轻。
前五个是客观性的头衔,后两个是外界给予的称号。在这些名号的界定之下,一个年轻有为、能力卓越、受到公认的品牌专家形象跃然纸上。
在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前,余明阳对外公布的头衔非常繁复。这是他在一本著作中的“作者简介”:“余明阳教授,1964年出生,浙江省余姚市人,1979年起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品牌传播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传播系主任、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品牌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广告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公关学会顾问、深圳市CIS应用学会主席、深圳市政协委员……”
显而易见,简省是有好处的。头衔太多,一则最重要的身份信号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难以让别人建立突出印象;二则显得信心不足(因而需要大量头衔支撑)。余明阳经过“精选”保留下来的少数几个头衔,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品牌传播专家对自我形象的包装能力,以及他对目前社会受众心理的准确判断。
头衔、称号是对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最直接说明,也是社会认识一个人的主要依据。你处于什么位置,拥有哪些能力和资源,外界怎么评价你,这些信息都包含着在你给出的头衔、称号之中。与其他自我推广方式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明了、概念化。寥寥数字,就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清晰地界定下来,并且易于理解、记忆和传播。
这些“美好”的头衔、称号不是自然生成的,大多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些则是精心策划、有目的的争取的结果。争取名号实质是给自己进行形象定位,其性质与商品广告中的主题提炼一样。积极地展示、传播这些名号,等于在自己身上贴上一个醒目的标签,能够迅速在接受者心中占据一个高位。
选择、公布什么样的名号,有赖于公众的普遍认可,并随着社会心理的改变而变化。上世纪80年代,当文学走红的时候,拥有一个作协会员的头衔或优秀青年诗人的称号、在一本文学杂志挂一个兼职,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90年代初“下海”潮起,总经理、董事长头衔最让人眼热,中后期改成了“CEO”、“CXO”或者“首席×××”;进入21世纪,知识的地位回归,“教授”成为最值得骄傲的头衔;当国人对“国际”、“世界”概念心向往之的时候,“世界名人”之类的国际性奖项纷纷出笼;当行政级别受到社会看重的时候,“副局级×××”之类的标注就直率地打在名片上。总之,需求决定供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头衔(1)
头衔是对一个人社会身份最直接的界定。从便于社会交往的角度,向别人告知自己的从业状况(工作单位和职务)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形形色色的名片上,在各种会议、演讲中的身份介绍上,在报刊与网站的个人简介上,人们往往会看到一大堆的头衔,既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多种职务,又有获得的学位、职称、行政级别,还有各种兼职及临时性职权等等。有一些是实职——建立有劳动关系并投入主要精力的职务,有一些是虚衔——兼职性、临时性的工作与荣誉性的身份。实职表示获得的实际成就,是个人身份的核心,也是获得虚职的基础;虚职表示其个人取得的社会关系与网络,是社会对他的认可。
由于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有的时候,接受者难以分辨哪些是实职,哪些是虚职。我们认为,凡是在主要工作与实际职务之外、对自己身份的非必要性介绍,都可以视为一种摆谱行为,其目的是壮大声势,展示与提升自己的形象。
从生活中人们展示头衔的偏好以及公众的接受程度来看,头衔要为当事人带来较高的荣誉与认可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头衔上挂名机构的牌头要大。最好是以“中国”、“中华”、“全国”字样开头的(省市一级的次之),或者以某一大型官方机构的简称为前缀,或者以集团为后缀,或者是某一众所周知的大单位……总之要足以让别人产生与权力、实力有关的联想。这是中国一段时期的社会风气,新成立的民办大学、改名的公立大学也是如此(与美国完全不同)。带“国际”、“世界”、“亚洲”、“亚太”字样的东西仍然有很好的市场。
2. 挂名机构要具有官方色彩与非赢利性。官方的或带有官方色彩的最好,其次是学术性的、公益性的非赢利组织(NGO),比如×ד科学院”、“大学”、“研究院”、“研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