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错,史大人现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管漕运兼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六府之地,当真是手握重权,而且所辖都在要害地方,正是我家生意所在,因此可以说我全家之生死荣宠全凭史大人一句话。”
    杨潮心中又是一顿,没想到史可法现在就已经是位高权重了,户部侍郎可以说是京官,还兼管漕运、巡抚六府,这不但有中央的级别,还有地方的实权,又有漕运的财权,他坐的位子毫无疑问是一等一的肥缺。
    不过史可法为官倒是清廉一些,虽然该拿的常例银子照拿不误,但不像其他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他是办实事的,一上台就弹劾了三个贪腐渎职的督粮官,确实很有魄力。
    杨潮此时也是隐隐有些激动,倒不是因为史可法是英雄,而是因为史可法是重臣,这意味着史可法有权力。
    杨潮心里深处是有压力的,昨夜的梦依然历历在目,想要做事手里没权,也不认识什么官员,唯一有联系的不过是许百户那样的欺压相邻的千户。
    可是今天有可能跟史可法这样的有名气、有气节,更重要的是有权力的文臣拉上关系,杨潮顿时觉得,自己也许自己可以向着达则兼济天下迈进一步。
    “杨兄,如何?”
    看到杨潮有些复杂的眼神,王潇急道。
    其实王潇也是病急乱投医,只是随口说说,杨潮显露出有主意的样子,这才让他心中升起希望来。
    如果换做平常,他王家根本不用这样求人,什么问题基本上自己就解决了,但是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哪怕是一根稻草,也愿意抓住。
    杨潮摆手让王潇不要说话,自己静静沉思起来。
    许久之后,才抬起头来:“有了!”
    王潇一喜。
    他本不过是随口一说,结果误会杨潮有主意,接着询问,现在杨潮真的有办法,哪里能不喜。
    王潇忙道:“请杨兄赐教。”
    杨潮笑道:“既然史老夫人想去灵谷寺还愿,老夫人又走动不便,就送她一辆马车。”
    王潇疑道:“送马车?”
    一辆马车能值多少钱,如果史可法肯收,王潇愿意送一尊纯金打造的金佛。
    就是因为史可法不肯收重礼,王潇才担心不已。
    送一辆马车能顶什么事,不说史可法肯不肯收,就是收了,一辆马车顶多十来两银子,算上拉车的好马,也超不过五十两,这点钱凭什么让史可法放他家一马呢。
    要知道那三个督粮道官员,可是直接被弹劾的流放充军了,家眷现在还不知道在那个地方的教坊司妓院伺候男人呢。
    王潇可不想落一个这样的下场,他自己不想充军,也不想看到家里的女眷被拉去发卖。
    杨潮道:“王兄是身在局中,当局者迷啊。既然史老夫人想要去灵谷寺还愿,送马车不过是个由头,应应景罢了。老夫人去不去就另当别论。这其中关键在表心和达意上。怕是王兄最为难的就是这表心吧。”
    王潇叹道:“正是如此。礼轻了,怕不能表明心迹。礼重了,怕史大人不收。这礼不但非送不可,而且还必须要让他收,还要送到他心里去,要让他满意。这可太难了。”
    杨潮笑道:“王兄放心,这应景不难,表心也交给在下了。至于能不能达意,恐怕还要劳烦王兄一番。”
    王潇忙道:“不敢说劳烦,但有吩咐,小弟鞍前马后绝无二话!”
    杨潮在王潇耳边耳语轻轻说道:“王兄既然都能想到在灵谷寺中请一尊佛像,那为何不直接请灵谷寺中的高僧前去说情呢。既然史老夫人是信女,一个大师的话,她大概会听的。史大人是孝子,史老夫人如果求情,还有什么事情办不了?”
    王潇听到杨潮的办法,当即暗暗佩服不已,同时也信心大增。
    他想过请一个佛像,却没想过要请一个大活人,灵谷寺那些大师,确实比佛像好使,佛像是死的,大师却是活的,直接请大师去贺寿,相信史家不可能拒之门外,到时候有大师当面求情,史老夫人慈悲为怀,怜悯一番,史可法也许就妥协了,放他们王家一马。
    越想越觉得可行,王潇甚至没有心情在青楼中磨蹭,当即就要告辞离开,杨潮也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也借机一起走了。
    只有周瑞,没跟杨潮说上话,一副焦虑。
    ------
    第三更,求收藏,推荐票!!!

第十四节 豪车
    杨潮必须造一辆马车,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马车。
    后世送车是很常见的,各种豪车送给当权的人,往往能收获到百倍的回报。
    杨潮也打算造车,虽然不是后世的名车,但是也必须是豪车。
    而且是亲手打造,纯手工的豪车。
    杨潮自己不会造车,但是这难不倒他,有人会造。大明朝有造车的工匠,市面上有卖车的车马行,但是市面上能买到的车,还拿不出手去。
    杨潮先去车马行买了一辆普通的两轮马车,这**车一匹马就能拉动,是最普通的那种。其实还有一种四轮马车,不过一般是用来拉货的,用牛拉动。
    明代坐人的马车,一般都是两轮的,甚至皇帝也坐两轮车。当然皇帝一般是坐轿子。
    杨潮买这辆马车当然不是用来送史可法的,而是用来借鉴参考一下的。
    因为杨潮一点都不懂马车的结构,所以这其实是一辆用来参考的样车。
    杨潮告诉父亲,有人请他帮忙做一辆车,愿意出高价,让父亲帮忙找几个匠户。
    明代的匠户,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的高手,其中不乏手艺最为精湛的木匠。
    第二天下午,杨勇就请来了两个木匠,一个姓高,一个姓宋。
    姓高的木匠擅长雕梁画栋,姓宋的木匠则是斫轮老手。给两个木匠承诺每人十两银子,并且不超过一个月,他们都很满意,同意一切都听杨潮的。
    杨潮先是请两个木匠将自己买来的马车用了将近一天,拆解了下来。
    马车拆下来后的结构,几乎就是一个车板,两个轮子,还有一个棚子。
    其中车板跟车轴是一体的,车轮则套在车轴上,并没有单独的悬挂系统。
    车棚子太简陋,杨潮打算改成方形的轿子形状。
    车底板也要改进,要跟车轴单独分开。
    车轴和车轮也要进行改进。
    车轴上面要加装减震系统,没有好的减震系统,马车走起来就会十分颠簸,很不舒服,所以明朝有钱人宁可做轿子,也不愿意做速度更快的马车。
    至于车轮,明朝的车轮是直接套在车轴上,没有轴承在中间过渡。这样的车轮不耐用,因为往往会磨断车轴,因此根本不可能远行,如果要走远路,还得准备上好几个车轮。
    杨潮经过一天的分析,觉得自己要改进的地方不少。
    车厢和车轮要做一个新的,杨潮效率很高,第二天就将设计尺寸给了宋木匠和高木匠。车厢外面要普通,但是里面一定要用心,所以才请了高木匠这样的懂得雕刻的木匠来。车轮也要按照自己想的,请宋木匠用最好的木料做一个新的,并且预留出轴承的位置。
    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轴承和减震,这些杨潮不打算请人,父亲杨勇就是手艺最为精湛的铁匠,不敢说南京城第一,但是绝对属于第一流的。
    家传了几百年的手艺,其中不少是独门技艺。
    当然让父亲跟自己一起做,而不请人做,倒不是杨潮舍不得钱,相比王潇给的钱,这点请人的钱真的不算什么。
    跟杨潮分手的时候,王潇甚至提前预付了一百两银子,足够做一辆马车了。
    更承诺如果他送礼成功,还会给杨潮封一千两银子的谢礼。
    之所以要自己和父亲亲自做,是因为杨潮认为轴承和减震,将是这辆车最重要的部分,算是核心技术,他不打算被人知道。将来这辆车将因为轴承和减震,而成为独一无二的马车。
    车厢和车轮的工作,杨潮帮着进料后,交给两个木匠,木匠在各自家里去做。
    轴承和减震则要在杨家的铁匠铺里制造出来。
    轴承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外圈内圈两个圈,中间一圈滚珠罢了,这杨潮还是知道的。
    但是让杨潮没想到的是,制作轴承比想象中要难的多了,首先杨潮就发现,球形滚珠几乎不可能做出来。
    手工锻打一只钢珠,即便是手艺最精湛的铁匠,也做不出来。
    最后思考了一夜后,杨潮只能更改设计,用更容易制作的滚针来代替滚珠。
    滚针其实就是铁质的圆形短棍罢了,虽然也不容易制作,但起码比钢珠容易多了,经过锻打之后,在进行打磨就能做出来。
    轴承的内外圈是铸造出来的,铸铁的承压力足够,父亲可不懂铸造,是找兵仗局的工匠做的。
    但是当两个铸铁圈拿回来后,杨潮却发现滚针无论如何都装不进圈中。
    设计绝对没有问题,铸造也没有问题,内外两个圈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是刚刚能够容纳滚针,但是设计中为了防止滚针掉落出来,边缘是有九十度凸起的,因此入口是比里边的滚道要窄,比滚针的直径更窄,理论上根本不可能安装进去。
    这让杨潮险些放弃使用轴承的设计,可是那天夜里,突然自己心烦意乱,将轴承拿回家胡乱的仍在门外,第二天一早随手拿起来,结果发现一下子就穿了进去。杨潮这时候才明白过来,这是热胀冷缩的道理。
    因为在寒夜之中冷冻后,内外圈都内缩了,甚至滚针都缩小了直径,所以穿了过去。
    滚针是穿了进去,但是新的问题接着就来了。
    内外圈在滑动之间,滚针竟然会碰到一起,无论灌多少油都无济于事,两根滚针扭在一起后,摩擦力非常大,很容易卡死轴承。
    杨潮这才想到后世的轴承中间还有一个结构,保持架,说起来就是一个个连在一起的套子,将滚珠、滚针隔开,让滚珠和滚针老老实实在套子里滚动。
    杨潮连忙更改设计,加装了一个用铁片打造的连轴套子,套在轴承之间,终于解决了所有轴承的难题。
    此时不由心惊,一个小小的设计竟然如此困难,据说古代很早就有轴承了,是用木头做的。
    杨潮觉得,以自己这样的方法来做轴承,恐怕自己能做出来,用得起的人也不多。
    难怪古人不发明轴承呢,不是因为做不出来,而是因为没有市场。
    轴承之后是减震,减震的关键是弹簧,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螺旋弹簧,虽然还没有工业化,但已经应用到了马车上面。
    不过中国的马车很不发达,弹簧或许有人做出来了,但是并没有推广开来,杨潮在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只能自己来做。
    这点上杨潮觉得难不住父亲,先打出通体浑圆的精铁棒,手指粗细即可。
    接着杨潮在一根粗铁棍上划出了一圈螺旋线,让父亲按照自己的刻线,将精铁棍绕成螺旋结构。
    这样的工作只用了不到三天就做完了。
    杨潮没有贸然安装,而是开始试验,试验的结果并不好,弹簧的弹性不好。
    只能重新做,让父亲多次锻打后,做出来的弹簧,才总算复合了杨潮的要求,这种铁其实已经是百炼钢了,性能自然不错。不过这种弹簧制作一个就得四五天,最后用了二十天,才做出了四只。
    两个木匠也将车轮和车厢做好了。
    宋木匠的车轮要比车厢做好的早,他顺带着已经做好了马车底板。
    不过这马车底板上没有安装车轴,让宋木匠很奇怪,明代的车轴都是套在底板上的。
    接着杨潮让他做了一根很粗的车轴,几乎就是用整根原木劈成方形,足足有四寸厚。
    车底板上也有加厚到三寸的一块木板,与车底板卯榫在一起,位置上正好是要按照车轴的位置。
    宋木匠的车轮因为早就有了尺寸,此时装上杨潮的轴承不难,轴承内圈再套进去车轴后,简直看不出来跟其他马车有什么不同。
    但是转动起来却极为轻巧,加了油的轴承转动间有作用嘎嘎的轻响声。
    车轴跟车厢的链接也是很精巧的。杨潮设计的弹簧中间套上一根铁棍,铁棍一头直接打进车轴中,然后装上弹簧,另一头则是活动的,插入在车架上打好的圆孔。因为中间有弹簧,一端固定死,一端是活动的,所以马车震动可以有个缓冲,才能起到减震的作用。
    不过出于安全考虑,杨潮还用麻绳,将车轴和车底板上面的那根加强板困绑在一起,并且缠了许多道,几根弹簧附近更是密集,竟然将弹簧都给隐藏了起来。
    车安装好后,杨潮坐着感受了一下。
    四根弹簧的效果很好,马车走起来虽然还有些摇晃,可是一点都不颠簸了。而且运动起来很轻松,一个人就能拉着走,那么一匹马就更没问题了。
    只是看着车厢,杨潮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
    一更求票,求收啊!!!

第十五节 不负如来不负卿
    高木匠的车厢做的不错,他手艺确实精湛,里面的雕刻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可惜的是马车内太暗淡看不清楚,当然马车有门窗,左侧是门,右侧有窗,但是打开窗子就显得太露,里面的人就会暴露。
    可是不开窗的话,又看不到里面精心布置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几乎等于白做。
    其实说白了,就是缺少一张玻璃,可惜的是,大明王朝没人会制作玻璃。
    中国老早发明了玻璃,玻璃跟陶瓷是一起烧出来的,可惜的是玻璃工艺没有突破,一直没有烧制出透明玻璃,也没有摸清玻璃器皿的吹制方法,同时陶瓷技术有了突破,烧制出来硬质的瓷器来。
    可以说中国精湛的制瓷工艺过早的出现,扼杀了玻璃技术的发展。
    没有玻璃,总是美中不足。
    一个月后,王潇回来了,他带来了好消息,杨潮要他办的事情办成了。
    他第一时间看了杨潮的马车,坐上去十分惊艳,马车太舒适了。
    外观上却很朴素,几乎跟普通的马车都一样,这样的礼物看起来很不起眼,史可法更容易接受。
    但是一旦史可法使用后,就一定会惊讶马车的用心处。
    不过跟杨潮一样,王潇也对车窗有些郁闷,因为马车里面的装潢也是表心的重要地方,可惜如果别人看不到的话,就等于白做了。
    但他也很满意了,一辆坐着舒服,不颠簸的马车,整个大明朝就只有这一辆。
    王潇高兴的要拉着杨潮去庆祝一番,地址还是选在上次的南市楼上。
    再次来到南市楼,已经是晚上。
    上次来这里杨潮心中装着心事,到没有好好看一看这座楼。
    楼前灯火辉煌,映衬着雕梁画栋,楼上廊檐极为奇骏,正是所谓的飞檐,用斗拱结构支撑起来,几乎伸出一丈远。
    一楼是有个很大的大厅,周围都是雅间,有一圈粗木柱子,漆成了朱红色。
    大厅里有一个稍高的台子,那是用来表演的,唱戏的,唱曲的,跳舞的歌舞伎经常会在这里表演。
    厅里同样摆了许多张桌子,此时每张桌子都坐满了人,一个个推杯换盏不亦乐乎。南市楼作为官办酒楼,虽然有青楼兴致,但是还是以酒楼为主,而且价格不高,不少略有身家的客人也愿意来这里。
    要说热闹,南市楼远胜媚香楼。
    杨潮和王潇没在大厅停留,径直走上了楼梯,楼梯是木质,折叠而上。
    到了二楼也不停留,继续往三楼走。
    杨潮注意到,南市楼的承重几乎都是用木料,同时代西方人的承重用的是拱券结构,因此他们的建筑可以全部使用石料,中国则没有将拱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