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第6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夤擅骶环拿骶咏蛉耍庑┓脖谎钏貌敛豢推挠闷鹄戳耍锸罩螅枰愿鞯氐乃枋┙写蠊婺5恼蓿暇垢=ê驼憬鹊兀久挥形薰┥幔杂谂┮瞪欠浅2焕摹9兰普庑┍环拿骶雒味枷氩坏剑腔岢晌嗔Γ济娉仆帘吵斓睦妥鳌�
至于说驻扎在徽州府的剩余一万明军,真正能够撤到南京城的,不足两千人,其余人都被卢象升率领的大军剿灭了,或者是投降了。
苏天成将所有的俘虏,一律都遣送到浙江去了。交给了杨嗣昌,杨嗣昌需要大量的人手,浙江和福建的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全面铺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
进攻应天府的战斗,速度慢下来了。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是苏天成熟悉的,他在江宁县担任知县的时候,走过不少的州县,大致的情况是知道的。可洪承畴就不同了,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毕竟他要带领大军拿下镇江府、扬州府和淮安府等地方,不管是不是会遭遇到多少的抵抗,至少大军需要行军好几千里了。
秦三德已经知道了所有的情况。特别是徽州府四万明军,在浙江的余杭被全部歼灭的消息,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聊以自豪的安排,成为了全面溃败的局面,二十五万大军,剩余的仅仅五万余人,接近二十万的大军。全部被剿灭了,总是从战斗力上面去分析。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作战的部署和安排,是有着致命缺陷的。
出现目前的局面,主要责任就在秦三德的身上。
必须要想办法了,否则秦三德死无葬身之地了。
前期的铺垫全部都做好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的落实。虽然后期的事情全部都是朱由菘直接负责发号施令了,可秦三德没有闲着,他正在努力卸掉自身的责任,而且这个事情的进展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压制战况的奏折,是朱由菘完全做主的。秦三德以身体不适的原因,让朱由菘负责所有的事宜,做出来所有的决定,这一点南直隶的官吏全部都清楚,所以压住奏折的事宜,怪不到他秦三德的身上,其次就是作战部署失误导致惨败的事宜,这一点想要直接推卸责任,难度肯定是不小的,可秦三德熟悉宫里的情况,瞒天过海不是不可能,皇上也不是第一次被欺骗,至于说那些御史和给事中,如果想要乱说,能够想办法对付,锦衣卫和东厂完全控制了京城的舆论,谁要是想着乱说,身为东厂厂公,秦三德岂能没有办法对付,这里面最为关键的还是内阁,好在内阁首辅周延儒与秦三德的关系不错。
最后就是朝廷如何处置这件事情了,既然将责任全部都推到朱由菘的身上,那朱由菘的结局肯定是非常惨的,按说朝廷的圣旨,应该是太监来传达的,在这个过程中,秦三德当然可以想到办法,让朱由菘无法开口说话,甚至无法去见到皇上。
还有南直隶的部分官吏,譬如说南直隶的兵部尚书孙泰,这也是秦三德需要对付的人,南京一样有锦衣卫的暗线,孙泰种种不满的言行和举措,秦三德岂能不知道。
一切都在努力的过程之中。
宫里的消息已经有了,王承恩大骂了秦三德,透露出来的意思是很明确的,皇上之所以安排秦三德到南直隶,是处于对秦三德的信任,可惜秦三德没有抓住机会,关键时刻想着离开了,这肯定会令皇上失望的,说不定影响到皇上对锦衣卫和东厂的信任,后果还是有些严重的,不过事已至此,从自身的位置和诸多人的利益考虑,王承恩选择支持秦三德。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王承恩是不会说出来的,皇上已经开始担心诸多的皇亲国戚,认为这些皇亲国戚进入到朝廷,不是什么好的决定,特别是朱审烜的背叛,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很大,也直接改变了皇上以前无比信任皇亲国戚的思维。王承恩是完全拥护皇上的决定的,至于说他本人,也感觉到了,若是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皇上一旦再次信任皇亲国戚,太监的地位同样要受到影响。
从王承恩的角度出发,朱由菘的结局当然很惨。
得知王承恩大骂自己,秦三德放心了,若是王承恩对这件事情不管不问,那才真的是危险了,既然王承恩开口了,就一定会从中周旋的。
周延儒那里的消息,还不是非常的明确,这大概是源于周延儒没有明确的表态。
秦三德是有些怨气的,你周延儒在这等关键的时刻,不明确表态,让他的一颗心不得安宁,上下摇摆,这是什么意思啊,可冷静下来之后,认真仔细分析之后,秦三德明白了,周延儒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态,其实也是支持他的,若是周延儒反对了,肯定会有话语透露出来的,这大概因为朱由菘是朝廷的官员,周延儒在这个时候,不能够明确的表态,否则表现出来对太监的关心,皇上会怎么看。
人着急的时候,一点点的小事情,都会弄得草木皆兵。更何况是关乎到自身的性命事宜了,秦三德想的很多,也按照自身的想法,一步步去落实了,到了现在,他只能够等候,改办的事情全部都办好了。
相比较起来,朱由菘的感觉要迟钝很多了。
孙泰提醒之后,朱由菘也引起了警觉,他本来是想着从京城打听一下消息的,但因为手头的事情太多了,特别是接连惨败的消息传来之后,为了能够守卫南京和凤阳府,朱由菘可谓是呕心沥血,暂时顾及不到其他的事情了。
消息是先后传来的,进攻浙江的四万大军惨败,几乎被全部歼灭的消息以及黄得功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自杀的消息传来之后,朱由菘已经知道了,秦三德当初做出来的所有安排,全部都失败了,可谓是断送了二十余万的明军,也丢失了大量的土地。
这里面的责任就很重大了,对于南京的守卫防御以及凤阳府的守卫做出来全面的部署之后,朱由菘开始思考这里面的责任大小了,要说他完全没有责任,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主帅,可先期的所有事宜,都是监军秦三德安排部署的,这也是不少官吏都知道的,特别是南直隶兵部尚书孙泰,更是清楚里面的缘由,如此情况下,朝廷就算是要处置,也是首先需要处置秦三德的。
秦三德称病,朱由菘认为是心病,其实就是想到朝廷马上就要追究责任了。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朱由菘才想起来,南直隶的战斗情况,他没有及时的禀报朝廷,朝廷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应该说第一个阶段的战斗全部都结束了,接下来战斗的重点转向了南京和凤阳府了。
奏折很快写好和补充好了,朱由菘犹豫是不是给秦三德看看,这里面都是实话实说的,没有掩盖矛盾,没有回避问题,这里面的主要矛盾也是秦三德承担的,朱由菘有着一部分的责任。
犹豫再三之后,朱由菘也做出来了一个自私的决定,奏折不给秦三德看,直接上奏朝廷,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秦三德一直都是称病不出,什么事情都不做,到了如此关键的时刻,也是需要承担前期失败的主要责任了。
从目前南直隶的稳定来说,朱由菘自我感觉不错,尽管局势很是紧张,可他几乎每天都要出面,布置大大小小的事宜,都是亲自参加的,这种频繁出面的方式,其实是告诉南直隶的诸多官吏,南直隶暂时不会出现什么大事情,所以诸多的官吏,也还能够勉强稳定。
至于说是不是能够继续稳住南直隶,能不能守住南京城,朱由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他觉得,南京城可是大明王朝的陪都,守住这里问题不是很大,再说了,厮杀开始之后,朝廷也一定会派出大量的援兵,前来增援,或者是对苏天成展开进攻的。(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内讧的代价(2)'
接到了朱由菘的奏折之后,朱由检已经不仅仅是愤怒,伴随的还有惊恐的情绪了。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苏天成居然能够拿下浙江和福建,而且在进攻南直隶的战斗之中,如此的骁勇,近二十万明军被剿灭了,如今的情况是,驻守南直隶的大军人数明显不够,更加可怕的是,左良玉和黄得功麾下的大军覆灭了,南方的防卫也是完全空虚的,等到苏天成拿下了南直隶之后,也就等于是拿下了整个的南方了。
追究责任是一个方面,更加主要的事情,关键是要守住南京,而且要控制苏天成的行进步伐,失去了南直隶,就意味着失去了南方,不能够让苏天成轻易就统领了整个的南方,那对于朝廷来说是有着致命打击的。
登基之后,为了能够延续大明王朝的统治,朱由检不知道受了多少的苦,这种苦主要还是体现在内心的,好不容易看见希望了,却因为苏天成的崛起,因为苏天成威胁到了皇权,从而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朱由检没有完全的绝望,他还有足够依赖的军队,那就是大同边军和辽东边军,史可法与王道直两人调往辽东和大同之后,按照他的密旨,扩充了军队,安宁堡和靖边的互市,基本上由大同总督王道直直接控制,目的就是解决军饷和粮草的事宜,至于说辽东,有了辽饷的支持,加之朝廷的境况好了很多,也是能够大规模的扩充军队的。
自从苏天成起兵造反,不到一年的时间,辽东边军扩充到了接近三十万人,和以前的规模差不多了。大同边军也扩充到了十五万人,这几十万的大军,就是朱由检强有力的依靠,至于说军队的战斗力,朱由检还想不到那么远。
接到了奏报,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置的事宜了。从重处置是必然的,只是这责任如何的划分的事宜,令朱由检犹豫了。
王承恩是第一个能够发表意见的人,也是朱由检最为信任的太监。
“皇上,奴婢以为,南直隶的战斗,到了如此的程度,秦三德是必须要承担主要责任的,奴婢曾经举荐秦三德。奴婢也是有责任的。。。”
王承恩一味的责备秦三德,而且没有丝毫袒护的意思,甚至连自身的责任都说到了,这是朱由检没有想到的,看了好几遍的奏折,他一直都是有些疑惑的,为什么绝大部分的责任,都推到了秦三德的身上。就算是秦三德的部署有些问题,可前期秦三德果断处置了左良玉。稳定了二十万大军,若不是秦三德做出来这个动作,说不定南直隶早就出现了内讧,一旦左良玉投靠了苏天成,只怕苏天成不需要动手,就能够占领南直隶了。
“朕可不想听这些。朕一直都是有着疑惑的,秦三德曾经是江宁营的监军,不管如何说,都是熟悉战场上诸多事宜的,倒是朱由菘。什么都不熟悉,难不成是就不愿意学习请教吗。。。”
长期在朱由检的身边,王承恩早就明白该怎么说了,若是直接保秦三德,那肯定是行不通的,皇上要展现自身的英明,自然会分析诸多的情况,越是这个时候,你越是将责任推到一个人的身上,皇上反而会疑心,在这个过程之中,皇上的心思慢慢就出现改变了。
王承恩掌握的要害是皇上的心思,因为苏天成的造反,因为朱审烜的背叛,皇上的心思被勾起来了,英宗当年的遭遇,谁都是知道的,包括明成祖朱棣,也是通过藩王的身份称帝的,朱审烜站出来支持苏天成,令苏天成在舆论上面主动了很多,而且将来也很有可能出现这一幕,到时候有了朱审烜和朱由菘等人,苏天成登基岂不是顺理成章。
亦或说朱由菘等人成为傀儡皇帝,也一样是可能的。
这才是皇上最为担心的地方,至于说太监,权力是皇上给予的,随时都可以收回去的,不可能威胁到皇上的位置,从这个方面说,太监是绝对忠于皇上的,所以从南直隶的事情上面,王承恩只要是掌握了这一点,就完全能够替秦三德翻盘,让秦三德全身而退。
果然,皇上的话题开始转移了。
“朕看见了一些奏折,大军遭遇失利之后,秦三德身体不适,一切的事情,都是朱由菘决定的,南直隶乃是朝廷关注的重点,如此关键时刻,处理事情怎能草率。。。”
皇上的矛头开始对准朱由菘了,不过这是一种本能的担心,王承恩明白里面的意思。这个时候,他不能够说朱由菘的坏话,还是要总结秦三德的不是。
“皇上,奴婢以为一切都是秦三德的不是啊,正如皇上所言,如此重要的时刻,秦三德让朱大人独自承担重任,说不过去的。。。”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变了,还没有等到王承恩说完,就开口了。
“秦三德的确有些责任,不过朕看这件事情,不能够完全怪到秦三德身上,朱由菘是兵部尚书,是朕任命的主帅,关键时刻,不能够发挥出来作用,却在奏折之中,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秦三德的身上,朕看这件事情不简单。”
要说以前王承恩如此的说,朱由检有可能怀疑王承恩与朱由菘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总是帮着朱由菘说话,这是不正常的,太监与朝中大臣,接触不能够太多,关系更不可能非常的亲密,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王承恩的忠心,他是知道的,也是不用怀疑的,从正面的情绪理解,王承恩估计是考虑到了朝廷里面的局面,为了从大局出发,将所有的责任都怪到了秦三德的身上,要知道秦三德可是王承恩举荐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愈发觉得王承恩忠心了,能够自我检讨,不护短,不知不觉之间,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朱由菘的身上了,朱由菘不明白军事部署的事宜,要说前面的很多事情,一定是秦三德做主的,这是不用怀疑的,可到了中后期,基本都是朱由菘做主了,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缘故。
朱审烜的背叛,给予朱由检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而且朱审烜曾经是内阁次辅,是大明的晋王,如此尊贵的地位,都投靠苏天成了,谁知道朱由菘是什么想法,要知道朱由菘和苏天成之间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疑心本来就重的朱由检,想到了这一点,愈发的坐不住了,要知道南直隶的一切事宜,都是朱由菘在发话,若是朱由菘的想法改变了,也准备投靠苏天成了,后果就严重了。
朱由检想到了内阁首辅周延儒,这件事情,可以看看周延儒是什么意见,毕竟这么大的事情,内阁是应该要拿出来意见的。
内阁很快商议了。
周延儒进入养心殿的时候,脸上的神情是焦急的,皇上要求内阁商议这么大的事情,可不仅仅是前面吃了败仗,如今谁承担主要责任的事情,还有派出什么人到南直隶去的问题,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差事,一般人都是不愿意去的,至少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到南直隶去的。内阁最终商议的意见,还是钱谦益主动提出来,愿意到南直隶去。
内阁大学士出面去指挥,那当然是好事情了。
一直都有些看不起钱谦益的周延儒,这个时候对钱谦益的印象好了很多。
禀报是很直接的,周延儒没有啰嗦,很快说出来了内阁的商议意见,秦三德与朱由菘两人都要承担责任,至于说责任的大小,需要等到两人回到京城之后,再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周延儒禀报的过程之中,皇上的脸色不好看。
周延儒很快明白了,其实他已经尽力了,按说奏折上面写的很是清楚,主要责任就是秦三德,可周延儒还是认为,奏折不一定可信,还是需要调查的,这样就还没有明确责任的大小,那就一切皆有可能发生的。
可皇上的态度让周延儒明白了,皇上需要决定,需要有人承担责任,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