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朱重八-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悠闲的生活一方面是向齐管事表明“我没有强烈的欲望”的态度,第二方面,也是为了打好群众基础,以前的朱八为人实在是太怂了,不但没有朋友,与所有的长工短工都没什么交情。这显然不符合朱元璋的利益,为了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天灾与人祸,朱元璋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与周围的人相处,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拥护。
他也不想像朱八那样浑浑噩噩地活着,连马老爷、两个少爷、一个小姐的名字都搞不清楚,他要更加清楚地掌握自己身边的事情。
和长工短工们拉了几天的家常之后,他不动声色地打听清楚了马家的情报。马老爷的全名叫做马天元,读书人,进士,曾出任某小县的县令,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致仕在家休养,差不多快要进棺材了,所以马家基本上不是他在管,只是利用他曾经的官员身份,为马家提供保护伞的作用。
马家大少爷叫做马智雄,读书人,举人功名,可惜没能考中进士,今年四十一岁,已经是个中年大叔,这个人才是马家的实际掌舵人,为人沉稳达练,颇有些长远的眼光。他虽然没老子马天元那么高的学问,在经商和管理家族的事务上却是一把好手,所以将马家打理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不过他半年前去了西安府管理家族在西安的产业,现在不在家中,将家里的事务暂时交给了马二少爷管理。
马家二少爷叫做马智彬,二世祖,无功名,高不成,低不就,今年才二十四岁,与他哥哥相差了十七岁之大。他是马天元中年才得的儿子,宠溺得不行,因此啥本事也没学会,一天到晚只知道到处游玩,偶尔老爷子交点事儿给他做,他就往内院、偏院的几个管事手里一甩,不管了,为此没少挨骂,但他依旧我行我素,反正天塌下来有老爹和大哥扛着。
马家三小姐叫什么不知道,小姐的闺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知道的,她今年十五岁,养在深闺无人识!朱元璋也没兴趣识她,对于他来说,女人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没有必要收集她的情报。他不会将自己的爱给予任何一个女人,因为在上一世,他的原配夫人,大明朝第一任皇后死去的时候,朱元璋的爱火就已经熄灭了,不论前世今生,他也不会再爱上任何一个女人。
除了马家的情报,朱元璋还对澄城张氏生起了兴趣,毕竟是自己率众打架,建立威望的第一个敌人,而且张氏随时可能组织人手打回来,不上心怎么行?
一番打听之下,还真让他打听到了,澄城张氏的掌舵人,名叫张斗耀,乃是澄城县的知县大人(部份史料中记为张耀采,应为误记,本书取用张斗耀这个名字)。
明朝严格执行“官员必须避籍、避亲”的制度,也就是说官员不得在自己的原籍、或者有亲戚的地方当官,所以一般的县令,往往在自己的属地没有产业。两袖清风而来,三年之后,刮地三尺,袖囊鼓涨而去。
但这个张斗耀和别的知县就偏不一样,他一到澄城县上任,立即就在澄城县西面强取豪夺,坑蒙拐骗来了一大片土地,成为了澄城县有名的大地主,还让他自己的儿子负责打理这些产业。甚至扬言说,三年之后他任期满了调任,他儿子也不会走,还会在这里经营管理这些产业……将来他辞官侄仕,还要到这里来养老呢。
得到这个情报之后,朱元璋不禁对白水马家的强势而感觉到有趣,看来最近的打架事件是无脑的二少爷在背后支撑着,居然连澄城县的县令也敢得罪,不得不说,胆子很大,做事有够傻。要不了几天时间,澄城张氏的报复就要来了吧……
对了,张斗耀这个名字,好像有点耳熟!朱元璋拼命地想,可惜数百年来在天空中当旁观者获得的记忆库何其庞大,当中模糊不清的太多了,像这样的一个小人物,他实在想不起来做过什么事儿,只是隐隐记得名字而已。
在这一段儿相对平静的日子里,也有一只影响平静的跳蚤不停地在朱元璋身边跳来跳去,妄图以各种方法来攻击和击败朱元璋,这只跳蚤名叫杨超。
那天齐管事找朱元璋谈过话之前,杨超也被找去谈了话,大至上和对朱元璋说的差不多,归纳起来就是:我要弄个听话、懂事儿的人做新的偏院管事,这个人本来要给你,但是你最近的表现实在让我失望,所以我就选了朱八出来,和你进行对比,如果你这段时间内干活干得不如朱八,那么管事你就别想了……
杨超听了这段话,那当真是气得上窜下跳,他给齐管事当了好些年的孙子,不就是为了向上走一步么?这会儿突然冒个朱八出来算怎么回事儿?难道煮熟的鸭子就要飞走了?
杨超一股火气不敢对着齐管事发,所以全都冲着朱八来了。这几天碰上朱八就挑鼻子瞪眼睛,但他也知道朱八身手厉害,所以只敢口头挑衅一下,不敢真的做什么。
对于这只跳梁小丑的挑衅,朱元璋根本不予理会,他还是和以前一样,静静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
新书期间,推荐票很重要,求书友们投几票,谢谢!
十二、诡寄
此时已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的二月,春意已发,冬意已去,原本应该是春寒料峭,万物复苏,美好亮丽的时节,但对于广大贫苦百姓来说,这个季节也是非常难熬的。
每年这个时候,官府都要向百姓们收缴“春赋”。这里的“春赋”不是“春天赋诗一首的意思”,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也没有人在这种时候还有心情写诗,因为这里的“春赋”指的是春季征税。
有些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以为大明朝的税赋非常低,其实……这些朋友没错,因为对于商人来说,大明的税赋确实很低。对于士绅阶级来说,根本就免税,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明朝的税赋就十分沉重了。
大明每年收两次税,一次叫做春赋,一次叫做秋赋。顾名思义,春赋就是春天收,秋赋就是秋天收,这两次税收十分沉重,使得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尤其是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辽东军饷不足,加派了辽饷(后来又加派了数次,每亩地加派了九厘银子)。这份加派一直保留了下来,直到明亡都没有取消,压得百姓们苦不堪言。
朱元璋坐在上山坡上,一边看着大黄牛吃草,一边看着一个住在附近的乡民走进马家大院。这家乡民选在春赋的时候来拜访马家,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诡寄”。
所谓“诡寄”,就是将自己的田产挂在别人的名下。
前面说过了,士绅阶级是免税的,而普通百姓却必须交纳重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日子过不下去了的百姓,就会到当地的士绅家去,登门拜访,主动说:“请老爷收我为奴吧,我和我的田地全都归于您家……”
然后士绅老爷肯定笑嘻嘻地道:“这怎么敢当?你要来我家当然是好的,来就来吧!我也不收走你的田地,你自己接着耕,只要每年给我交点小钱上来就行。”
结果田地还是那片田地,耕地的农民还是那个农民,但是在官府的资料上,那块田地已经不再属于一个农民,而是属于一个士绅,耕地的农民也变成了士绅家的长工,这块田地自然就不需要上税了……原本应该由国家收取的税赋,就变成当地的土绅收走,国家财政也就一日不如一日。
当然,愿意主动去投身给别人为奴的人虽然有,而且不少,但在整个农民阶层中还是占少数。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极强,一片土地就是一个农民的命根子,一般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不可能去做这种把身家性命全都送给别人的事情。
根据朱八的记忆,以前每年都有人来“诡寄”到马家,但一年里不过三五家人,不会太多……今年却大不相同,朱元璋坐在小山坡上看了一阵子,才仅仅半天时间,就有三家农民过来“诡寄”,照这样发展下去,从“春赋”开始到结束,起码也得三四十家人“诡寄”到马家,成为马家名义上的长工。三四十家人,就代表上百亩的土地,大明朝的税收,又要下降百亩了。
“旱灾果然是更加严重了。”朱元璋叹了口气,“诡寄”的人变多,说明交不起税的人变多了,这毫无疑问是大旱灾带来的效果,不过这并不是朱元璋最忧心的事情,他忧心的是制度的问题……
在天空中飘浮了几百年当旁观者,他已经看到了大明朝的许多弊政,其中就有士绅阶级免税给国家带来的财政问题,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严重弊政,但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感觉这个问题难以解决!
为什么?因为要修改这一条政令,就相当于与整个大明朝的士绅阶级为敌!
可是……如果不解决这个税赋的问题,大明朝的财政就无法得到缓解,救不了这个国家……
朱元璋忍不住就会想:“如果现在让我当上大明朝的皇帝,我要如何来对抗全天下的士绅?像洪武年间那样下令全部杀光?不行,肯定不行!洪武年间的情况与现在不同,当时我手握重兵,威望极高,才可以支使军队杀尽一切不听话之人。现在就算让我当上皇帝,整个国家的军队也无法做到全部听我的,与全天下士绅作对的唯一后果,就是某个大将军带兵造反,然后群臣呼应,我将孤立无援……被叛军杀死之后另立新君。”
算了,现在想这个为时过早,我还只是马家的一个放牛娃,身份太过低微,目前还没有找到拯救大明朝的入手点,想太多也是没用的。
朱元璋刚想到这里,突然听到小山坡脚下有几个长工在大声叫喊:“朱八,你快回来,齐管事找你有事?”
“哦?”朱元璋来了精神,牵起大黄牛,赶紧回了马家偏院,径直向着齐管事的小屋走去。
只见齐管事的小屋里人还不少,除了齐管事本人,还有杨超,另外还有三个中年农民,都在四十岁以上,满脸风霜之色,粗手大脚,老实巴交,一句话都说不清楚的那种。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这几个人都是今天早上来马家“诡寄”的乡民。这三个人看起来虽然老实,其实未必,若是真的老实巴交,诚实憨厚,怎么可能跑来“诡寄”?
“准备一下,跟我一起去趟县衙门。”齐管事对着朱元璋道:“我要带这几个人去衙门办点手续,你和杨超都跟我去,给我帮衬着点。”
朱元璋何等的聪明,只听了这一句话就明白了,齐管事这是打算带着这几个人去明目张胆的逃税了。他随眼向桌子上一扫,果然,桌上有三份刚刚写好的卖身契,内容一模一样,大意上是本人张某某、本人李某某、本人刘某某现在自愿卖身到马家为奴,家里的田地赠送给马家云云……后面画了丫,盖着手指印。卖身契下面还压着几份地契和房契,都已经写好了转让凭据。
三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还带着自己的户籍户贴,上面写着自己是哪乡人、丁口、姓名、岁数、性别、田宅、牛畜备载……这些东西是很重要的,在大明朝,你必须得有户籍户贴,不然走不出几里地,就被得官府给抓去充军。
这是朱元璋自己亲手搞出来的制度,再熟悉不过。这几个农民既然已经签了卖身契,他们的户籍户贴就必须修改了,而普通人是没有资格自己改的,这户籍要是可以自己改,还得了?要改这东西必须去衙门,由负责文书处理的师爷来改,改完了还要盖上衙门的大印。
朱元璋心中再次升起一股怒气,这些人是在恣意侵害大明朝的利益。如果换了上一世手握大权的朱元璋,此时已经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推出去斩首了,但此时的他只能忍耐,眼神中怒气一闪,就被他飞快压下,转而变成平静之色。
旁边的杨超见他似乎眼神有异,但认真一看又什么也看不出来了,他会错了意思,还以为朱八这个人傻,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事。他急于在齐管事面前表现一番,打压朱八,赶紧抓住这个机会道:“朱八,你可知道咱们要去衙门做什么?”
朱元璋沉声道:“这几位大哥要进入咱们马家,和我们一起给齐管事干活儿,我们当然应该帮他们的忙。”
杨超顿时“扑哧”一声笑,大声笑道:“朱八,你小子果然笨,你连‘诡寄’都不懂?”他转过头去,对着齐管事讨好地笑道:“齐管事,你看朱八这小子笨成啥样,什么都不懂,将来他肯定给您做不好事儿。”
话音刚落,齐管事手起掌落,“啪”地给了杨超一个大耳括子:“你这个愚蠢的杀才,‘诡寄’两个字是可以大声说的吗?这种事,就只能做,不能拿出来说,你这蠢才多跟着朱八学着点,人家心里明白,嘴巴不说,你这蠢才却是心里不明白的嘴巴也要说……我看你才不懂办事儿。”
杨超捂着脸退开两步,以他贫乏的智力,实在没明白自己为啥挨打。
朱元璋心里暗叹:你这家伙真的不是个当跟班的好料子,当跟班的哪有把自己头儿做的不法之事大声嚷嚷的道理?在这种时候,明白也得装成不明白,不装傻的人才是真傻子!
他脸色平静,没有露出丝毫嘲笑杨超的表情,自顾自走到桌子边上,收拾好了桌上的房契、地契、卖身契,仔细地看了一遍之后,帮着齐管事揣进怀里。不张扬,不招摇,不乱说话,只是做好手边的事情。
齐管事点了点头,对着那三个老实巴交的村民招呼道:“走吧,天黑之前还得回来,一会儿进了衙门,别给我随便乱说话。”他转过头来,又狠狠地瞪了杨超一眼,冷笑道:“你要是在衙门里也张着大嘴巴乱嚷嚷,回来我就叫人撕了你这张嘴。”
“是……小的再也不敢了。”杨超知道自己又丢了分,赶紧点头哈腰。
十三、点醒齐管事
朱元璋跟在齐管事身后,出了马家偏院,在一片正在春耕的田梗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阵,田地里有许多马家的长工短工在犁地,见到齐管事,众人的眼里都带着一丝畏惧和厌恶,但看到后面的朱元璋,众人则挥手示好,脸上露出真诚的微笑。这段时间以来,朱元璋在长工短工们中间树立形象的工作做得挺不错,很得人心。当然,他现在的声望比起白水王二来说还是要差一筹,说起白水县的第一条好汉,众人还是习惯性的将王二放在首位。
走完田间小道,走上了宽畅的黄土官道,道上人烟稀少,可见白水县的破败。然后又走了半个时辰,才来到了白水县城,城池寄托在高地不平的山地之上,房屋起伏,屋瓦相连,纵目望去,仿佛在看一座小山,只是山上修建着许多房屋罢了。
城里的模样显得十分破败,路边野草丛生,房屋失修,行人稀少,乞丐成群。朱元璋一边走,心中一边哀叹:我一手建立的大明朝,居然被后世子孙经营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岂有此理。
不一会儿,前方出现一个小广场,这种广场朱元璋很熟悉,它的名字叫衙前广场,是每一个县衙门前面都会有的。广场左边有一个小亭子,名叫“申明亭”,这个亭子是朱元璋自己的独创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创建“申明亭”,将之定为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简单来说,就是把犯了法的坏人在这里批斗的意思。
在广场的右边,正对着“申明亭”,还有一个“旌善亭”,亭上书写善人善事,表彰贞节善行,简单来说,就是把做了好事的人拿来表扬的意思。
这两个亭子曾经是朱元璋的得意之作,它们的存在,曾经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白水县的这申旌二亭却已经年久失修,申明亭已经没有了盖子,旌善亭也折了一根木柱,显得摇摇欲坠。申明亭中有一块石碑,上书“诬告加三等”五个大字,但是由于石碑已经被岁月侵蚀,这五个字看不太清楚了……破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