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沙泪-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完,他也不理会已经目瞪口呆的副官,自己一个人陷入了沉思之中。现在他们所能祈祷的,就是希望曼尼亚军和昂尼亚军无法轻易逃离卡莱尔港,直到空军的炸弹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可是,这真的可能吗?
其实西格蒙德的猜测没有错,首相卡尔…海因茨本人确实不愿意看到陆军部队充当第一英雄的角色,他宁愿让自己信得过的空军来完成这最后一击。在很早之前,他和陆军的关系尚可,那时他鼓励发展军队,可是越到后来,当海因茨手中的权力越是大时,他就越忌惮陆军那强大的兵力。他所需要的,是一支可以绝对忠诚于自己、忠诚于胜利党、而且是不会问“为什么”的军队,在经过物色后,他命令手下发展起了禁卫军,以此作为第四武装。现在陆军在曼尼亚战场上所向披靡,海因茨不仅没有高兴,反而更加惴惴不安。陆军里会发出异样声音的人太多了,他不喜欢,而空军则不一样,它是“自己”的部队——起码它的首领是绝对的“自己人”——因此这个固执的男人,宁可要势单力薄的空军来承担这个任务,也不愿意再委派陆军来完成这个最后一击的“光荣而神圣”的“伟大”任务。
而在前线的军人,当然不可能会知道这大后方的种种明争暗斗,他们只能严格执行上级的命令。因此,即使知道一些外面的友军部队的不好的传言,空军的人也只能强忍着,执行上头的这个命令。连日作战,许多飞行员已经身心疲惫,有部分飞行员由于负伤或是失踪而不得不离开战场,地勤人员和机械师也一样,都累坏了。而且即使如此,在空军那些临时基地上,依然缺少维修人员和保养人员,因此,奥军空军不得不向曼尼亚已投降地区招募地勤人员,以保证战机可以按命令出战起飞。
格特他们就是这许多飞行员中的其中之一,他们一开始知道这个命令后,也是为之一愣。因为之前的战役中,除了空军的作战,还必须要有地面部队的配合,才能达到攻破对方防线的效果。不然的话,只是靠着空军的炸弹,就算下面炸得再无还手之力,可也还得由陆军去收拾掉敌人。那么我们去作战了,陆军和其它部队又干吗去了呢?当格特把这个问题向联机大队队长提出来时,对方只能给他们这些年轻人这样一个答案:
“这次是空军独立作战,不会有地面部队协同。好好干吧!”
和他们的空军元帅不同,这些飞行员们都知道,光靠他们就能完全消灭地面三十万敌人的可能性相当的低。这些连底层官兵都能计算出来的结果,上头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然而此时此刻,轮不到他们多想,只能按照首相的意图来进攻。
于是,在卡莱尔港的上空,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轰炸机群和战斗机群,奥登尼亚空军以遮天蔽日之势,朝这里扑来。炸弹、燃烧弹,几乎没有停止过向敌人阵地投放而去。而仅剩的曼尼亚空军也在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依然在拼死抵抗着敌人,为己方部队赢得更多宝贵时间。在这样频繁而从没有间断过的出击中,奥登尼亚空军中,战机的损耗达到了历来最高水平,而且有许多战机因为没有人手维修而只能放置在一旁,造成有的飞行员没法出击,而有的飞行员却不得不疲于奔命。格特已经忘记了自己到底有多少次是刚下战斗机没多久,就得再次准备出击任务。
而后勤的不足,此时却再次暴露出来,燃料与炸弹没有及时运到,又造成不少轰炸机只能停在机场上晒太阳,无所事事,即使想出击也是有心无力。面对这种情况,空军部队的指挥官绞尽了脑汗,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也是救得了东边救不了西边,拆了东墙补西墙。空军在最大程度上,努力地去应付着自己无法应付得来的一场庞大战役,虽然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可是也不可能把敌人的大部队完全消灭掉。而那些在外围呆坐的装甲部队、步兵师、掷弹师、摩托化部队、都不能插手,只可以按照上级的命令,留守原地“进行围堵”——这是来自大后方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原文如此——看着天上己方的战机飞过,郁闷地被它们抛在身后。
奥登尼亚空军在这样孤军奋战的环境下,已经尽自己一切的能力去履行职责,为了上级的勾心斗角,却要使得前线的年轻人们付出如此高的代价。可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而是拼尽全力去争取一场不可能的胜利。只是在那个时候,空军飞行员们中已经有人在心里意识到,他们的努力是不太可能彻底击倒敌人的了。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昂尼亚方面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为营救自己的士兵和盟友而展开了一系列难以令人想象的计划。
第四十五章 曼尼亚投降(1)
创世历1085年4月的中旬,在曼尼亚北方港口城市卡莱尔周遭,出现了一幕幕不可思议的画面。在城内,数以十万计的军人和曼尼亚政府少数高官,还有其它国家的残余部队,都在急于逃往海峡的那边;而在城外,已经距离城市不远的奥登尼亚装甲部队却百无聊赖,只能在原地休息,看着自己的空军部队孤军奋战。身为落败的一方,要逃当然是很正常的,可是作为敌人的那一方,却在这种关键时刻什么也不做,只是袖手旁观,也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而空军部队在经过如此高密度的出击作战后,其作战能力也开始变得低迷起来。因为不少飞行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所以疲惫已经很常见了,而当他们驾驶着战机再次出击时,这种疲劳很可能会拖累到他的作战,甚至威胁到他的生命。地勤人员和机械师也没有合过眼的时间,每下来一架战机,他们就得上去维修,有的时候还得尽力把受损严重的战机修好,以供飞行员驾驶。这样一来,受伤和死亡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些飞行员是被敌人的战机或高炮打下来了,能被自己人救回来就算不错;而还有的,则是死得比较冤,不是因为自己太过劳累而躲不过敌人的攻击,或是战机又出了问题,导致他来不及逃生就和战机一起撞向地面。
在这种情况下,不忍心再看着飞行员们遭受到这样的损失,航空团团长们联合起来,向集团军群总司令打去电话,希望上级可以改变作战计划,让地面部队也协同作战,要不然再这样下去,空军的损失还会更大。对此,集团军群司令部爱莫能助,它的总司令只能说道:
“既然上面的意思是如此,我们只能选择服从。我们也会全力支援空军的。”
虽然同情前方的飞行员们,可是首相的命令却明确指出地面部队是不能有什么动作的,否则违反了军令,谁也担当不起这个重大的责任。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奥空军部队不得不向原曼尼亚军的俘虏中招募航空兵和地勤人员,还有机械维修人员。这些人的忠诚度虽然不可信,不过他们得以被挑选出来,受到的待遇也好了很多,所以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不过这样的举动也只是杯水车薪,补充不了空军的空缺,所以奥登尼亚空军的飞行员们即使忙个半死,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而在同一时刻,城里的人也没有闲着。面对着茫茫大海,他们拼命寻找可以渡过海峡去的船只。可是数十万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想要把他们通通运回来,就必须得花上极大的力气。昂尼亚就是如此,为了救助对岸的士兵和盟友,该国的政府几乎是动员了全国的船只,不管是军用船只,不管是轮船、拖船,蒸汽船,甚至是民用的游艇,都一律被政府征用,这支临时的“战舰大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组合起来,前往卡莱尔,救助他们的盟友和士兵。
而昂尼亚海军也料到此番前去,必然会受到奥登尼亚海军的攻击,尤其是它的潜艇,已经对昂尼亚的海岸线造成极大的威胁。不过为了他们的士兵和友军,他们现在根本顾不上这么多,只能拼命驶向海岸对面。在国家的号召下,昂尼亚人甚至在民间自发组织了海上救援队,派出那些看似可笑实则勇敢的民用小轮船去救那些被围困的人。
勇气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当它一旦迸发出来时,它的力量无人可挡。昂尼亚人那种惊人的勇气,就是最好的见证。虽然有的战舰或货船在前往海峡对岸途中或返回途中遭到奥登尼亚潜艇攻击,而落入大海。可是没有船只因此而后退半步,而是继续前进。在港口那里,他们像永不知足一样接走那些争相爬上船的士兵,恨不得自己这艘船再变得更大,好接走更多的人。敌人的空袭,海下的袭击,没有人害怕,他们只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去营救这里的军人们。在他们的努力下,卡莱尔港口里的部队人数在一天天减少,而曼尼亚政府的领导人,因为不愿投降而与部队一起逃到这里来的总统索尔,在踏上昂尼亚的战舰后,再一次回望了一眼自己心爱的祖国,他对所有在场的士兵们说道:
“我们总有一天会再回来这里的!曼尼亚没有灭亡,我绝不会放弃它!”
许多曼尼亚士兵潸然泪下,他们虽然有命逃了过来,可是国家已经名存实亡,自己的家人也不知流落何处,如今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又怎么不让他们痛心疾首!不过也因为这样,才更让他们坚定决心,日后一定要保存实力,为曼尼亚而战。许多人登上了船只,逃到了昂尼亚,为曼尼亚的未来保留了一线希望。
在卡莱尔外围,不少先锋部队的指挥官都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敌人在不停地撤退。那些船只,像没有尽头似的靠向卡莱尔曼尼亚军仍能控制的港口,接走一批又一批人。他们心急如焚,可是又没有一点办法。看看头顶上己方的空军,虽然出来得勤快,可是被敌人阵地的轰炸却没能炸到大部队,反而有时会炸到自己人的阵地来。于是在奥登尼亚战机掠过的土地上,总有自己人的士兵在扬起拳头朝天空大骂。
那个时候,不仅空军的人无奈,地面上的部队心急,大后方的人们也在密切地关注着这场战役的结果。在奥登尼亚国内,所有电台的广播全都是一个调调:我军大获全胜,敌军狼狈逃窜,获胜指日可待。这些措辞虽然在大部分来说还是准确的,可是却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忽略不说。在奥登尼亚国家广播电台的广播员对民众宣布:前线勇敢的士兵已经消灭敌人,围剿最后的阵地时,曼尼亚的接近三十万士兵已经通过月牙海峡,来到昂尼亚去了。全国上上下下当然欢欣鼓舞,不过对决策者来说,现在高兴还稍微早了一点。
第四十五章 曼尼亚投降(2)
在命令前线地面部队停留了三天之后,首相卡尔…海因茨终于下令,命令其进军卡莱尔港。这个命令,可不是首相一时好心让他不信任的陆军去捡个大便宜,而是他经过和自己的心腹商议,认为曼尼亚军此时一定被我方的空军给轰炸得体无完肤了,毫无抵抗之力了,所以才命令地面部队可以继续前进。这位远在大后方的当权者,似乎还不清楚,在这短短三天的时间里面,敌人到底可以做了些什么。
当围绕在卡莱尔港口外围的奥登尼亚装甲部队接到来自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的电话后,得知他们终于不必留在这里继续拍苍蝇打蚊子,真不知是高兴好还是大骂一场好。三天,72小时,对于后方的民众来说很快就能渡过;可是对于前线这些被强令不能作战的官兵们而言,却像过了三年一样漫长。他们现在总算不必只看着空军作战和敌人逃跑,而是加入到其中来了。
可是当几个装甲师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卡莱尔城后,这才赫然发现,里头的物资和武器到处都是,城内也乱作一团,可是唯独没有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敌人哪儿去了?这是他们最初的疑问。就算我们的空军再厉害,也不可能把地面的敌人炸得连尸首也没有踪影啊?他们抓获了一些来不及逃走的俘虏,这才知道,原来三十多万的曼尼亚军、昂尼亚军,还有少量别国的残余部队,都已经趁着那三天时间逃到海峡对岸去了!
这个消息一开始谁都难以置信,因为三天要运送三十万人飘洋过海,意味着昂尼亚要出动到多少的船只、多么频繁的来回。这个可能吗?然而在其指挥官亲自视察过此次后,发现也的确只有这个解释是最为合理和有可能的了。因为这里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他们的胜利,已经迟了一步了。
在集团军群总司令确认过这个战果后,他们开始有些担心起来。要是把敌人逃跑的数字如实禀告给首相知道,那么很难保证对方会不会大发雷霆——虽然这个停止前进的命令是他本人的决定,不过上级要怪罪下来是根本不需要理由的——所以他们给出的统计数据在报告上比较含糊,然后再派能说会道的幕僚到后方去报告战果。实际上根据他们的统计,这次停止前进的三天里,敌人总共约有三十五万人得以逃走,而且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了。真正的情况可能比他们想像中的还要严重得多。谁都对首相的命令颇有微词,可谁都不敢说出来,生恐被人得知后传到首相的耳朵里,那时可就惨了。
而位于安全的大后方的首相卡尔…海因茨呢,当他得知逃脱的敌人人数时(那个数据还是经过修改的,不会那么“吓人”),差点气得要跳起来。他原本以为空军的轰炸即使再不济,也会消灭不少敌人,可没想到还是让这么多人给逃跑了,而且就是在自己军队的眼皮子底下!这个认知让他一时难以接受,只想着要如何惩罚空军和看着敌人逃跑不作战的地面部队。可是当他清醒一点后,却又不得不选择低调了事,不去责罚任何人。因为这个命令当初就是自己的决定,他无法去怪别人。所以前线指挥官们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相反,首相还派人送来了嘉奖令,勉励这些在前线一直浴血奋战的军人。可想而知,那个哑巴亏,只有首相自己吞下去了。
虽然曼尼亚国内基本上所有的土地都被纳入了奥军囊中,可是这并不代表事情就此完结。在4月25日,奥登尼亚王国战地全权代表在曼尼亚首都与对方的临时政府坐了下来,在路易王宫的黎塞留大厅签署了停战协议,曼尼亚自此正式宣布投降。这个消息一出,奥军全军上下欢声雷动,而后方的民众更是激动万分。百年的宿敌,如今终于倒在了他们这一辈人的脚下,怎能不令他们为之兴奋为之疯狂。征服了曼尼亚,也就代表着现在的米德加尔德大陆已经没有奥登尼亚的对手了。这些曾与它一一作对的国家,不是被吞并就是被消灭,剩下的就自动地站到奥登尼亚这一边,所以现在整个大陆可以说都是这个国家的了。
“奥登尼亚就是米德加尔德大陆的唯一主人!”
这样的认知,彻底击垮了奥登尼亚人理智的头脑,过去的耻辱、过去的蓝缕、过去的卑微、过去的悲伤,都被他们抛在脑后,只剩下尽情的狂欢和喜悦。
在胜利日的那一天,首相卡尔…海因茨发表了堪称他有史以来最激动的一次演讲,他感谢上天、感谢全能之神、感谢胜利党、感谢奥登尼亚的人民和军队,作为奥登尼亚崛起的领导者,他当然有资格如此骄傲而由衷地狂喜。他不仅带领奥登尼亚摆脱了过去的屈辱和挣扎,而且更成功地让他的祖国成为了现在大陆上最屹立不倒的巨人般的大国,怎能不为此雀跃狂喜?
“人民们!士兵们!我们做到了!这是你们的功劳!是国家的荣耀!是你们洗刷了过去的耻辱!是你们建立起了奥登尼亚神圣王国的磐石!奥登尼亚向世人宣布,我们才是自己的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