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炩的大军如刚出峡谷的洪流一般,穿过城门,杀入了涿郡城中。
刘备看见曾炩冲杀的气势,下的心惊肉跳。他真的没想到,一个看上去像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一般的人,居然会是一个能在千军万马中冲锋如入无人之境的人。
他同样看到了吕布、太史慈、张飞、赵云等人冲杀的可怕气势。
他还看见了无极卫冲杀的如同山崩地裂般的场面,在这样的冲击下,刘备知道,没有哪一支军队能抵挡得住。
刘备心中明白,眼前的这个所谓的自己的师弟,将是一个自己永远也无法超越的人物。
但是,刘备的心性是坚韧无比的,这从他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
在刘备很小的时候,他老爹刘弘同志去世以后,刘备同学家里就没了收入,这样下去迟早得断粮。无奈之下,孤儿寡母找了一份门槛比较低的工作——摆地摊卖草鞋兼营草席。不是批发后搞零售,而是自产自销。好在编制草鞋草席的技术含量不是太高,孤儿寡母学起来不算太难。
刘备虽然年纪小——这个时候大约是十来岁,但摆地摊这份工作有多么艰难多少辛酸,他是能体会出来的。
自认为是皇家子孙的刘备,从事这样一份下贱行业,沦落为地地道道的草根,不用说,他心里的落差那是相当的大。不过他只能如此,因为他要吃饭。
毫无疑问,年少的刘备与我们中间的很多朋友一样,遭遇了人生的逆境——对他来说,这应该算是第一次,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逆境出人才,逆境是一笔财富,年轻人多吃点苦有好处,这些话的确不是忽悠人的。
逆境最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在遭遇逆境的时候,许多人在生活的重压和磨砺下渐渐失去了棱角,失去了自我,最终变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即便有一天机会来了,也只会擦肩而过。然而,还有一些人,在逆境中越挫越勇,永不放弃。虽然暂时不得不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但他们心底的信念,却更加坚定,更加明确。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实现心中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不断摸索切实可行的道路。他们缺少的,只是机会。
机会没有到来的时候,这两种人没有多大的差别。一旦机会到来时,他们之间的天壤之别就会立刻体现出来。
刘备正属于后一种人。就在摆地摊卖草鞋的过程中摸索着,这让他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比如说:
——胸怀。一个地摊主首先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自己在风里来雨里去的时候,一些人什么也不做只知道醉生梦死;自己在啃窝头的时候,一些人什么也不干却在锦衣玉食……这个时候不能走向偏激,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包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如果心眼太小,那么即使不被饿死,也会被气死。看惯了这些别样的人生,看惯了几度秋月春风,才能胸怀广阔,眼界高远。
——等待。地摊主刘备十分需要等待,等待他的上帝——买草鞋的人出现。也许昨天运气实在太背,苦苦等待了整整一天连一双草鞋都没卖出去;也许今天鸿运高照,不到一个时辰七个同伴每人就买两双鞋。其他同龄人在尽情玩耍的时候,刘备却要守着地摊等待自己的上帝降临。这让他耐得住寂寞,学会了等待,等待着时机。
——诚信。草鞋今天卖得好,不等于明天卖得好。做生意的都知道,生意一直好才是真的好。要想一直卖得好,就需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涿县县城人口不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诚信经营不只能招徕回头客,还让刘备获得了不少群众的好评(这一点在后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无信不立,做生意,做人,都是一个道理。
——识人。基础的识人本领是要看清楚自己的上帝究竟是来买草鞋,还是来买草席的;是买大人穿的草鞋,还是小孩穿的草鞋;多少价位他们能够承受;等等。更进一步是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能够看穿人心。每天守在草鞋摊后边,看多了集贸市场里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渐渐地,刘备可以一眼看出某个人是什么身份,什么性格,甚至这个人正在想些什么。识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坚忍。作为一个说过要坐皇帝位子的地摊主(哪怕只是吹牛皮),再加上不清不楚的皇族身份,必然要面对无数的流言蜚语,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这需要坚忍;卖草鞋谈生意,要给顾客介绍产品,讨价还价,费了半天口舌,结果顾客一句话不说转身就走(有些人就会骂骂咧咧),这也需要坚忍。慢慢地才能做到可以忍受一切,坚忍不拔,折而不挠,直面人生,泰然处之。
——低调。即使N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成长了很多,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摆地摊卖草鞋的确是不幸的,他在卖草鞋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多么得意和自豪,会逐渐变得不爱多说话(少语言)。不少人会拿他吹牛当皇帝和皇族的身份来开涮取笑,让他明白了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有些话是要讲究对象的,明白了“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的含义,这都让他从小时候的出言孟浪逐渐变得谦虚低调。
——和善。地摊主刘备是个草根,他的上帝同样是草根。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刘备每天接触和面对的大多是平民阶层,容易理解穷苦百姓艰难的生活状态,理解他们心中的朴素愿望。而且这些人还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更要对这些人给予尊敬。这让他养成不论对什么身份的人都能做到和颜悦色、甘为人下的良好习惯。
……
如果你熟悉刘备的奋斗历程,也许你已经看出正是这些优秀品质,成为刘备日后得以成功的基石。
我们不能确定胸怀、诚信、识人、坚忍等品质,当时的刘备能够学会多少,领悟多深。但我们相信,这些品质已经在他还没有褪去稚嫩的心里,生根,发芽。
十多岁的苦难经历,让刘备在卖草鞋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在于个头长高了,财富增多了,而在于心的强大。只有心的强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说刘备刚开始卖草鞋的时候会羞于见人、躲躲闪闪,那么在几年之后,他已经能泰然处之、安之若素。
有句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同样可以说:摆得地摊,百事可做。
从摆地摊的郁闷中走出来的刘备,已经超越了自我。
第十一章 占领涿城
攻入城门后,曾炩就让吕布和张飞等人率领军队分几个方向攻击,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尽可能的多抓俘虏,不要杀太多的人。张飞几人虽然心中不乐意,但是见曾炩吩咐下来,也不能当成了耳边风,纷纷领命而去。
程远志见北城门已破,逃无可逃,也就不逃了,率领自己的亲兵拼死抵抗。
张飞带着一队人马,正碰上程远志。
看见程远志正在大肆屠杀自己这方面的士兵,张飞大怒:“呔,那贼将不要嚣张,你家张爷爷来会会你!”说完,挺矛攻了上去。
程远志被张飞的大嗓门吓了一跳,抬头望时,却看见一个骑着黑马的大家手持长矛杀到,一看就不是好惹的对象。但是现在他退无可退,也只得挺枪迎了上来。
不过,程远志由于心中惧怕,气势就低了一筹。反观张飞,由于看见程远志在大肆杀戮自己的弟兄,非常生气,气势更是高涨。本来两人实力就非常悬殊,这气势再一次拉开,两人的实力差距更是显得明显无比。
张飞挺矛疾刺,加上兵刃比程远志的枪要长上不少,程远志抵挡不及,直接被张飞一矛刺死,摔于马下。张飞驱马上前,直接枭了程远志的首级。
张飞举着程远志的头颅大呼:“尔等主将已死,还不快快投降!”
炸雷般的声音差不多传遍了大半个涿城,再加上丈八蛇矛顶上的程远志的脑袋,让还在抵抗的黄巾军很快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纷纷投降了。
很快的,战果就统计出来了。此役,共斩杀黄巾军大约六千人,俘虏二万五千余人,也算是硕果累累了。
由于有巷战,占领麾下的骑兵不占太多优势,在黄巾军前期的抵抗中,折损不少,最终统计,共阵亡一千二百余人,伤三千余人。看见这样的结果,占领的心狠狠地抽了几抽,这还是一个小小的涿城,而且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攻城战,就已经出现了四千多的伤亡。看来未来的路很是难走啊!
曾炩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搞出好的战争利器来,不然,拿麾下士兵的生命填出来的战功,他是不能安心享受的。
正当曾炩想着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的时候,刘备进来了。
曾炩笑着问道:“不知玄德兄可有斩获?”
刘备无奈的笑了笑,说道:“不满贤弟,收获寥寥啊!”
曾炩并不清楚刘备进城后的情况,下面统计战果的也不可能统计到他那里去,毕竟,人家还不是你的下属。
刘备道:“愚兄下面的军兵,都是新近才组织起来的,没有经过什么训练,战斗力也不行。进城之后,只抓到了三百来个俘虏,损伤倒是没有。…====…”
曾炩笑道:“玄德兄也不用苦恼,毕竟军队的战斗力是要在战争中才能训练出来的。只要他们多打几场,情况肯定就好多了。”
刘备道:“愚兄此来,是向贤弟告辞的。”
曾炩一愣,问道:“为何啊?”
刘备道:“我手下的这些兄弟们,战斗力太差,帮不到贤弟什么,反倒会拖了贤弟的后腿。所以,思虑再三,愚兄打算向贤弟告辞。”
曾炩道:“小弟本来是希望玄德兄和小弟一起的,等到我们平定了这幽州的黄巾贼叛乱,还要南下冀州的。卢植师叔现在正在巨鹿郡和张角对垒,要是能看见玄德兄和他回师,我想卢植师叔会非常高兴的。”
刘备道:“谢谢贤弟的好意了,但是刘备清楚自己的能力,现在还做不到那么多。所以,还是离开的好。”
曾炩知道,刘备这样的人,是不习惯甘为人下的。但是,要是他留在曾炩这里,他就没有了翻身的机会,还不如离开另寻机会的好。
曾炩心想,我现在拐走了张飞和关羽,还把吴懿兄妹也拉到了自己的麾下,那么还是做一点补偿吧!
曾炩说道:“兄长执意离去,小弟也不好强求。这样吧,兄长离开前,可以在黄巾军的俘虏中挑选一些健卒,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刘备道:“那就谢谢贤弟了。如果将来有机会,刘备必有所报。”
曾炩笑道:“兄长客气了,这样吧,涿郡城中还有不少的粮草,兄长离开的时候,也不妨带走一些。我知道,现在筹措军粮非常难。”
刘备这次是真正的被感动了,差一点就说出不离开的话了。不过,他最终还是抑制住了这种冲动,只是向曾炩行了一礼。
刘备离开了,带走了两千黄巾军降卒,还有足够三千军队两个月之用的粮草,向涿城东南方的方城方向去了。曾炩知道,刘备是希望自己能打下方城,也算是捞到一些功劳。
张飞等人对曾炩的做法很是不解,既然知道刘备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对手,那么,此时就应该全力打压,为什么还要又送人又送粮草的?
曾炩没有对大家的疑惑解释什么,只是神秘的笑了笑。
曾炩其实是很佩服刘备的,虽然觉得他很虚伪,但是这并不妨碍曾炩对他的欣赏。再说,身为人上者,谁没有多多少少的虚伪之处?反正曾炩自己都不敢这样说。
东汉时代大多数人的理想,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更不是出国移民、成为娱乐明星之类的,而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东汉初年班超立功西域、万里觅封侯的事迹,就如远处闪闪发光的灯塔,吸引着大批有志青年向前进发。
我们知道,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每一个男人都有抱负,实现抱负的却了了无几。
以沙场建功来说,一将功成万古枯,即便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人们常说的马革裹尸还,那算是运气好的——运气差的连尸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不但没死在战场上而且获得了封侯,那实在比今天买彩票中五百万巨奖的几率还小。
就如今天的彩票还是有人买,当时的打仗也照样有人去。不是不怕赔本不怕死,只是因为回报太大。
依据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当收益大于生命的价值时,就会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回报。
那么,沙场建功的回报在当时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东汉的用人取士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东汉时期,实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高级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以“孝廉”、“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说,是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具体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官吏说了算:说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博取功名是儿子的**。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儿子当不上干部后继无人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亲自举荐儿子又有点太不厚道,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人、亲戚、门生能够做官,维护既得利益,往往产生默契,采用这种方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潜规则。在吏治**的时代愈演愈烈。到东汉末年,已经极其败坏,当时就有一首民谣痛斥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一个好端端的察举征辟制,就这样被废掉了,最终演变成为官僚贵族集团垄断的内部游戏,与平民无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下层百姓。
此路不通走别路。因此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沙场建功就成为平民阶层博取功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成功了,你就成为新的贵族,抱负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不只是你,你的家族也从此改变穷困潦倒受人欺压的命运,进入上流社会。
当然,追求沙场建功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失败的代价就是失去宝贵的生命。用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比较恰当: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残酷,但只有这一条路。给你,你会怎么选?实现理想的代价太沉重,改变命运的几率太渺小。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渐渐放弃了自己年少的理想,忘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甚至自我安慰说这是“成长”。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不同于一般人。
他们不是不知道实现理想的代价有多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